江安:建設“柑橘大觀園”,產業提檔升級加速度


江安:建設“柑橘大觀園”,產業提檔升級加速度

“我想要將家鄉這些小山包“點亮”,將那些枸葉樹改成“搖錢樹。”3月29日,江安縣四面山鎮石壩村名優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長明說道。

分管農業的鎮長楊星告訴記者,江安縣素有“夏橙之鄉”的美譽,柑橘種植歷史悠久,但曾經因為品種老化以及勞動力外出務工、管理技術跟不上的原因,柑橘產業發展遭遇瓶頸。如今,江安縣將創建成現代特色農業柑桔產業大觀園,創建5星級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鄉村振興戰略引領區。

龍頭專合社做帶動,荒土地變金山坡

2000年至2016年,王長明一直在外從事水果批發經營,隨後響應政府號召,準備回鄉創業。看到落後的老家大量土地撂荒,家裡只剩年老體弱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小孩時,王長明的心裡很不是滋味。“那些兒時玩耍的小山坡只有枸葉樹、雜草和一些多年生植物了,上山都難,這樣的小山有幾十個,雖然都是漂亮的樓戶,卻經常關著大門,顯得整個村莊很荒涼。”王長明說,“作為四面山鎮的一員,如果能回來為我的老家出一份力,則是我的榮幸。”

擁有多年水果批發經營經驗的王長明說幹就幹,在相關鎮、村、組的支持下,定下了建設柑橘產業園的目標。然而,一開始的土地流轉工作並不順風順水,“由於家鄉都是一些老同志在家,他們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有著濃厚的感情,很多人都不接受這個想法,寧願讓土地空起,也不願意你動他。”王長明說。“好在經過耐心細仔做工作和開導,終於2017年流轉了土地500餘畝建晚熟柑橘種養循環基地,2020年將全部正式投產,預估年產值達500萬元。”

記者在現場看到,儘管柑橘還未投產,但目光所到之處的山坡上,已經全部栽滿了柑橘樹,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景象。自建園以來,該園區每年吸納老齡勞動力8000餘人次、帶動貧困戶就業200餘人次,帶動地方人均增收800元。王長明介紹,該柑橘園區將以專合社為龍頭推動,開展柑橘除草、施藥、修剪、套袋以及全程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形成“大園區+小業主”雙團隊管理方式,提升發展後勁,形成“種養循環、農牧融合、種養一體”佈局,實現政府、業主、農民的多方共贏。

江安縣糧油經作站站長易守奎告訴記者,江安縣將分別在江北和江南建成標準化柑桔示範片10萬畝,其中,江北片區以水清鎮、桐梓鎮、四面山鎮和陽春鎮為發展重點區域;江南片區以下場鎮(長寧縣)、江安鎮、留耕鎮和夕佳山鎮為重點區域。

種養循環來幫忙,良性發展效益高

柑橘不光種的出,更要種的好,王長明告訴記者,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他更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在查看分析了2018年國內柑橘果品銷售情況後,專合社優質精品果雖然價格高(每斤高達15-30元),但仍然呈現購銷兩旺的態勢,低質果品銷售困難。因此,創業之初,我們就打算走高端精品路線。”王長明說。

如何持續性保證這一目標?我們在專合社500畝晚熟柑橘基地實施種養循環高效綠色栽培試驗示範,在省農科院的支持下,通過綜合實施柑橘矮化密植早結豐產技術,種養循環綠色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讓柑橘提早結果,柑橘果實固形物提高1個百分點,每畝增加產量1000斤以上,每畝可增加產值2000元左右,王長明介紹。

記者瞭解到,該合作社的種養循環高效綠色栽培技術,還解決了周邊養殖業的環保問題。該專合社與江安德康生豬養殖有限公司合作,安裝了養豬場至基地沼液灌溉管網5000餘米,每年消化養豬場沼液上萬噸,既解決養豬場糞汙排放難題,又能增加柑桔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了土壤,改善柑桔品質。

隨著產業發展壯大,王長明也著手考慮銷售與保存,“我專合社正在籌集成立柑橘協會,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建設冷鏈保鮮庫(氣調庫),保證做到有產有銷、鮮果能存貯,形成一個有效產業鏈。”王長明說。

像王長明這樣的柑橘種植戶,江安縣會越來越多,以品牌創建為核心,構建種養有機結合,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是江安柑橘園區的規劃思路之一。江安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羅利表示,今年,將使更多社會力量和資本投資江安柑橘產業,舉辦柑橘招商會和文化藝術節,擴大江安柑橘的影響力,營造濃厚的發展氛圍;並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建設一批萬畝以上高標準晚熟柑橘產業園區,做到生產、加工、物流於一體,努力實現柑橘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對萬畝橙園公路沿線的整治、改造與建設,著力打造鄉村旅遊業項目,促進農業與旅遊互動,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本報記者 朱夢蝶

審核:楊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