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品德的因素構成說

對於品德的構成,一般教材中普遍給出的是四因素的說法,主要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但其實除了四因素的說法,還存在三因素、五因素和六因素說,雖然說四因素在考試中出現的較為普遍,但是像道德信念、道德評價等成分也偶有涉及,會讓學生覺得非常迷惑,本文詳細梳理了關於道德成分的不同說法,讓大家能夠知其所以然,明白理論由來,做到全面備考。

因素構成說認為品德心理結構是由一系列彼此聯繫的心理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即個體的品德是由若干相互聯繫的心理因素構成的。但究竟由哪幾種基本因素構成,則看法不同,從而形成“三因素論”、“四因素淪”、“五因素論”、“六因素論”等觀點。“三因素論”認為,個體品德結構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構成的統一體。這種觀點強調了認識、情感與行為習慣在品德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主張從這個方面出發去培養人的品德。“四因素論”將品德心理結構看成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統一體。它與“三因素論”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補充了意志這一要素。這種觀點是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領域中比較流行的觀點,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它要求我們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人手,去考慮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問題。“五因素論”在“四因素論”中增加了道德信念這一因素,把品德心理結構看成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統一體。這種觀點強調了道德信念在個體品德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六因素論”把個體品德結構看成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動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和道德評價的統一體。這種觀點又給“四因素論”增加了道德動機和道德評價兩種要素。

單因素構成說也不能完全解釋品德的內涵,因素構成說的缺陷有:(1)重視品德心理現象(因素)的分析,忽視品德結構的內在運行機制的揭示;(2)重視品德表層結構的描述,忽視品德深層的探索;(3)重視對品德結構線性的、靜態的分析,忽視對品德結構作立體的、動態的考察。

各因素內涵及地位如下:

道德認識,人的品德的形成離不開認識,一定的品德總是以一定的道德認識為必要條件。不能進行正常的認識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一個人的道德認識水平總是制約著他的修養水平,所以說德育過程常常從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開始。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與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動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發展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應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種道德認識也將停留在口頭上。在德育過程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種干擾和障礙,使決定採取的道德行為頑強地堅持下去。在德育過程中,要注意培養鍛鍊學生的堅強意志,使他們有頑強的毅力。這有助於學生堅持道德認識,深化道德情感,調節道德行為,以形成他們的信念。道德意志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人的品德的一個重要的外部表現,一個人的道德只有通過道德行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為是衡量人們道德修養水平的重要標誌。道德行為在人們的品德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規範的活動中,人們才能深化道德認識和情感,鍛鍊道德意志和增強道德信念,從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發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過程要特別著重學生的道德行為的培養。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道德信念指道德知識成為指導個人行動的基本原則,人們堅信它的正確性。道德信念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它預先決定了人的行動,它一經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使人在道德行為中表現出堅定性和一貫性。道德信念是堅定的道德觀念與強烈的道德情感的“結晶”,並與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密切聯繫。只有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激發起強烈的道德情感,並經過反覆道德實踐的驗證,道德信念才會產生。因此,形成道德品質的關鍵在於培養道德信念。

道德評價是指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對行為的是非、好壞、善惡進行評定和判斷的過程。道德評價的過程,貫穿在道德認識發展的始終。道德評價能力的培養有助於道德信念的形成,也是對道德行為的一種積極的強化。

道德動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即為達到一定的道德目的而進行某種活動的內驅力其基礎是人的道德需要。在某種道德情境中,當出現能滿足個體道德需要的客觀事物時,這種客觀事物就會推動人做出相應的行動,以達到一定的道德的目的。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對一的簡單聯繫,而是具有多渠道的性質,同一種動機可能引起不同的行為方式,而同一種行為方式也可能由不同的動機所推動。具有不同的層次水平,一般是從具體、表面的動機逐步發展為抽象、本質的動機。其水平越高,概括性越強,在道德行為上可遷移的範圍也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