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共享用工”模式 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疫情突如其來,很多線上銷售平臺訂單劇增、人手緊缺;與此同時,一些線下商戶暫時歇業、員工“閒置”,企業人力成本增加。為此,某生鮮電商與餐飲、酒店、影院等行業的數十家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借調員工緩解用工壓力。這種企業之間以借用或外派的方式實現勞動力調劑的“共享用工”模式,為遭遇類似困境的企業提供了思路。目前,該模式已在零售業、物流業、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應用,並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03-30)

疫情期間,“共享用工”幫助人力成本壓力大的企業渡過難關,也為人手不足的企業解了燃眉之急。通過人力資源的再分配,實現了企業、員工的雙贏,發揮了保障民生、促進生產、提升勞動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謂一舉多得。時下,各地正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面對人員流動受限、返崗時間推後導致的部分勞動力“閒置”與復工存在用工缺口的矛盾,妥善應對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現象,“共享用工”仍大有可為。

客觀來看,疫情結束後,一對一借調員工很難同時滿足合作雙方的用工需求。“共享用工”從廣義上說就是一個人為多家單位服務。針對勞動力短缺問題以及企業非必要崗位、階段性人才需求,“共享員工”仍然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對於具備跨行業工作能力的勞動者,不妨給予更大的空間,使他們能夠更加彈性地安排工作、創造更多財富。

推動“共享用工”模式行穩致遠,需要及時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共享用工”涉及的法律問題為例,相關部門已明確,原用人單位與“共享員工”的勞動關係不變更,並應保障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社會保險等權益。但針對員工給企業造成損失誰賠付、出現工傷誰負責等潛在爭議,以及員工、原單位與合作單位之間的權責利關係,仍有待從制度層面予以釐清,讓“共享用工”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健康發展。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靈活用工帶來的勞動力互助、技能互補、智慧共享等優勢,為不少企業提供了助力。推動這一新生事物健康成長,也將不斷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度和就業市場的穩定性,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魏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