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劇作家陳湧泉講述文藝作品中蘊含的力量

回顧我們中國戲曲史,乃至整個文學藝術史,“文以載道、關注現實”一直是貫穿始終的優良傳統。從荀子到楊雄、劉勰,從唐宋八大家到二程,都反對舍近取遠,騖高言而鮮事實,反對舍天下事物人倫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主張從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繫,休慼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第十二期“戲曲名家課堂”由河南省文聯副主席、著名劇作家陳湧泉開講,通過講述《黃河絕唱》的創作體會,分享在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同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正能量,文藝工作者在國家面臨艱困局面時的勇於擔當,用文藝鼓舞士氣,共克時艱。

文以載道——劇作家陳湧泉講述文藝作品中蘊含的力量

《黃河絕唱》是陳湧泉老師為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創作的一部現代戲,寫的是湖北老河口籍的著名詩人,也就是《黃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的事蹟,以他的人生歷程,特別是在創作《黃河大合唱》和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合作過程中間的故事。講述在抗日戰時期,以光未然冼星海為代表的中國的文藝家,他們以手中的筆為刀為槍為炮,和敵人進行戰鬥,文化抗戰。《黃河絕唱》緊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寫出了文化戰線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文化抗戰激勵民族士氣,同仇敵愾,共御外敵。

文以載道——劇作家陳湧泉講述文藝作品中蘊含的力量

豫劇《黃河絕唱》劇照

“傳非文字之傳,一念正氣使傳也”。

文藝家只有與人民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才可能創造出經典之作。追求真善美才能永恆,傳遞正能量一定不朽。《黃河大合唱》不但在抗戰年代激起英雄兒女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直到今天穿越時光的隧道,八十年後依然讓我們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抗戰時期,在《黃河大合唱》響徹神州大地的同時,以樊粹庭先生為代表豫劇的藝術家們、以獅吼豫劇團為代表的這些院團們,也正在上演的《滌恥血》、《克敵榮歸》等抗戰劇目。還有在抗美援朝時期,大家更熟悉的常香玉大師所演出的《花木蘭》。如今,疫情當前,河南戲曲人都在行動,支持抗擊疫情。

河南豫劇,整個河南戲曲,之所以能夠如此受歡迎,盛演不衰,都與河南戲曲人堅守並自覺傳遞正能量,追求真善美是分不開的。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民族危亡關頭都有鏗鏘的梆子腔,鼓舞士氣激勵民眾。

文以載道——劇作家陳湧泉講述文藝作品中蘊含的力量

戲曲創作,不僅要關注現實寫現代戲,同時也要關照歷史。要創作新編歷史劇,也要對歷史上所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傳統劇目進行整理改編。這就是所謂的“三並舉”原則。

當下陳湧泉老師和豫劇名家李樹建合作的新劇目——“中華美德”四部曲的第四部《義薄雲天》正在創作中,有別與過去創作只是側重於寫關羽的某一個階段的故事,該劇緊扣著一個“義”字,把關羽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都融入到一起,寫出了一個義薄雲天、有情有義的關羽形象,同時也一改過去對曹操的臉譜化的處理,寫出了他和關羽之間的這種英雄惺惺相惜的新型關係。

陳湧泉認為,戲曲史上的無數事實證明:只有認真堅持“三並舉”原則,戲曲才能真正的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廣大觀眾朋友們的不同需求。正是在“三並舉”原則的指導下,新世紀以來河南戲曲又創造了一輪新的輝煌。堅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的廣大戲曲工作者,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堅持三並舉,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河南戲劇一定還會創造新的更大的成績。

文以載道——劇作家陳湧泉講述文藝作品中蘊含的力量

用藝術傳遞溫暖,用藝術喚起希望。“戲曲名家課堂”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恆品文化·戲緣APP承辦和運營。進入戲緣APP,搜索“陳湧泉”,進入陳湧泉老師的【戲號】,瞭解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