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

最傷我們心的,莫過於我們意識到,自己在乎的人沒有真正傾聽我們說話。不管年紀多大,我們都需要他人瞭解我們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一雙具有同理心的耳朵,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巨大。同樣,這也是為什麼不被理解的挫敗會那樣傷人。

生活中的諸多不順及衝突,都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原因——我們沒有真正去聽對方在說什麼。溝通是一種我們無法擺脫的“生而為人”的條件。離開溝通,我們便無法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溝通,從廣義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與交換。

我們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龐雜信息,卻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我們喪失了專注的習慣。我們懷念真誠傾聽他人時的快慰,也懷念他人用同樣方式回應我們的慰藉。我們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去聆聽彼此呢?要知道,“傾聽的基本之道”可一點也不簡單!維持專注、仔細地傾聽,就需要盡全力、無私心的自制力。要想好好傾聽,我們就必須先擱置自我,以對方尋求關注的需求為先。

人們無法瞭解對方,大部分原因不是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或沒有誠意,而是我們總覺得自己有必要說點什麼。所以我們往往就對方說的話做反應,而沒有去提煉對方要表達的是什麼。情緒反應令我們不經思考就做反應,也讓瞭解與關心變得不可能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個性化的防衛式反應。一旦說話者所傳達的訊息傷害、激怒或惹急了我們,我們就什麼都不想聽了。

要想成為一個更好的聆聽者,並改善我們的關係,我們必須就先確認及掌控那些會引起我們焦慮,並引發誤解及衝突的“情緒扳機(emotional triggers)”。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一書共分為四篇。

第一篇說明為什麼傾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了這麼重要的地位,甚至遠比我們所瞭解的更重要。


第二篇探討了那些隱蔽的預設、潛意識裡的需求以及情緒化的反應,這些才是造成我們未能傾聽的真正原因。


第三篇裡檢視,在瞭解及控制情緒化反應(emotional reactions)後,如何成為更好的傾聽者;也會說明,在最難溝通的情況下,如何讓他人聽你說話。


第四篇裡,會探討在一些重要的人際關係,包括親密伴侶、家人、親子、朋友及同事關係中,傾聽是怎麼失敗的。

好好說話第一步:學會傾聽


為什麼傾聽這麼重要

在多重的人際關係中,說與聽是聯結並維繫雙向關係的重要紐帶。被傾聽就是被認可,也就是我們的表達在別人身上得到反應,使我們的感覺、行動及用心有了意義。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沒有人聽,那麼說話者便無法滿足傳遞想法與表達情感的目的;也因此,在說話者的心中產生了一種被拒絕、被忽視的挫敗感。

表達及被認可是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互動、互惠的過程,自我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完整,人際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平衡。


1、為什麼傾聽這麼重要

被聽見就是被重視,它滿足了自我表達及與他人溝通聯繫的需要。悅納的傾聽者容許我們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人的傾聽與注意協助我們在肯定自己的過程中,釐清思緒及感受。被瞭解的需要是滋養人心的養料。


2、傾聽可形塑自我及人際關係

和一個對我們所說的話表示非常有興趣又有反應的人在一起時,我們彷彿生意盎然,整個人都活了起來!傾聽對我們的生命,就如同工作及愛一樣,是十分重要的。瞭解傾聽所散發的動力,使得我們可以更深入且豐富與他人的關係。


3、溝通是如何瓦解的

人格是一直在變動的,沒有所謂的“固定性”,這種人格的“動力說”指出人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變對別人的反應方式。我們不是受害者,事實上,我們都是參與者,而我們參與之後的結果,影響深遠!


我們為什麼無法傾聽

先入為主的預設、潛意的自我需求及情緒上的防衛,這都是我們無法傾聽的真正原因。

先入為主的預設常使我們以自己的主觀認知來揣測說話者的意思,使我們無法真正聽進對方所說的話。聽者也可能急於將自己的同樣經驗告訴對方,甚至興致高昂地談起自己的感受、建議或批判,這種無法暫時擱置自我需求的結果,破壞了傾聽。

有時,說話者所說的內容觸發了我們的傷痛、怨氣或恐懼,這些情緒化反應啟動了我們的自我防衛本能,也因此阻斷了瞭解的通道。


1、“什麼時候才輪到我說?”

傾聽最關鍵又最困難的是:真正的傾聽者需要對說話的人本身以及他所說的話感興趣。要想對某人感興趣,我們就必須先擱置自己的興趣。傾聽不只是主動的過程,它通常需要刻意努力,以擱置我們自己的需求及反應。


2、內在的期望損害了我們傾聽

不要用概括性的否定字眼形容自己,我們只有某個部分是有傾聽困難的。運用一點想象力,把我們的那個特別部分看成是“次人格”,也就是早期“客體關係”的殘留物,則可能會引領我們找尋到病源。


3、情緒化讓我們具有防衛性

他人疏離我們,並不是因為“害羞”或“有所保留”,而是因為他們是針對我們靠近他們時的情緒做出反應。學會抵制不自覺的情緒化反應,可以讓你更強韌,也可以改變你與他人的關係。保持開放、冷靜,這是最困難的部分,盡你所能努力吧!


傾聽的技巧

傾聽是需要學習的,而有效的傾聽則需要用心、欣賞及肯定。

想要成為一位好的傾聽者,你必須懂得適時擱置自己的需求,讓說話者充分地將自己想表達的想法或情緒抒發出來;全神貫注在傾聽這件事上,表示好奇及關心;要有同理心,也就是對他人的感受,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欣賞他的觀點,肯定他的情緒,而不加入自己的批判;控制自己情緒化的反應,但不要等到怨氣積沙成塔了才談,清楚地描述你不高興的原因,找到你過度反應的源頭。


1、傾聽的核心:暫時擱置自己的需求

當沒有任何被瞭解的訊號時,說者會開始懷疑他所說的是不是有意義,是不是值得說出來。好的傾聽有兩個步驟:首先,聽進去說者說的,然後讓他知道我們聽見了。一個失敗的反應,就像一封寄出去卻沒有得到回應的信,你永遠不知道信是否寄到了對方手中。


2、同理心自開放做起

敏感是對別人的感受有反應,不是假定你知道他們要說的是什麼,而是以感興趣、開放的心,來了解對方要說的。另一方面,敏感是要用你自己對他人的瞭解,來了解他們的觀點,也尊重他們的個別性。


3、如何化解情緒化反應

試著控制你的感受,會導致更多的過度反應。不要等到你的挫折已積累成憤怒了才談,清楚地描述你不高興的原因,當衝突來臨時,就公開談一談。早點說出來,對於你來說,更容易降低聲調,進而減少一些指控的用語。


人際關係中的傾聽藝術

夫妻關係的日漸冷漠、親子關係的溝通不良、朋友同事間的疏離,這些人際溝通的障礙,大都肇因於傾聽。傾聽可能因不同關係的特殊互動形態而複雜化,因此,不同的關係,需要不同的傾聽藝術。

親密伴侶間的傾聽在於瞭解彼此真正的需求,唯有認清彼此的差異,才能平復失衡。關愛、同理心是親子溝通的主要關鍵,霸權的父母,容易讓孩子產生不被瞭解的苦悶,懷疑自我生命的價值。而在與朋友、同事的交往中,平衡的互動才是友誼長存的秘訣。


1、親密伴侶間的傾聽

較實際的伴侶,不會在他們不能取得共識的主題上打轉,他們不會越來越疏離,或在情感上隔離彼此,而是會尋找聯繫的可能途徑。傾聽以及適應彼此的現實情況,需要在“容忍”及“選擇性的相聚”之間取得平衡。


2、家庭中的傾聽

“被傾聽”創造了一種“被諒解”及“有價值”的感受,不被傾聽則造成不安全感。阻礙傾聽的最大障礙,是來自我們自己想對某人告訴我們的事“採取行動”。作為一個較好的傾聽者,父母應該少引導,多跟隨。


3、傾聽兒童與青少年

只有當父母不再認為孩子是自己未完成的作品及手中待塑的陶土之後,才能開始真正聽孩子說話。放下我們想控制、改造、操縱以及改善他們的這些企圖,專心聽他們說話。


4、傾聽朋友及同事

對朋友表示同理心,是指聽他們的意見。友誼不需要全然地一邊倒或完全中立,因為在表示不同意或給予忠告之前,好朋友是會傾聽的。與他人相處應該是:依他們是誰——而不是我們“需要”或“想象”他們是誰——做出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