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抗疫记(三):操心、担心与全球齐心

【澳洲网31日北京报道】“为了战胜病毒,我们应该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而不应制造人心的隔阂”,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本月在评论中这样写道。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与在住国的当地人共同经历着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却仿佛在处理问题的态度上存在着“时差”。中国国内打完的“上半场”或许让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提前获得了抗疫经验,但这份操心造成的却不一定都是正面效果。疫情在发展,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与当地人的交流也在发展,理解和信任还有多远呢?

海外华人抗疫记(三):操心、担心与全球齐心

近日,在意大利米兰,一名女子佩戴口罩出行。(图/新华社)

“在劝外国人戴口罩这件事上,我们都太理想化了”

“你知道,澳洲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国家。”这是留学生小林在向当地人“安利”戴口罩时当地人的回答。小林试图说明现在疫情在全球蔓延,不提高警惕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却被直接打断,“哦,是的,尽管现在情况不是很好,但是也不是特别严重,不是吗?”小林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接。“我觉得他似乎并不太想听我说这个。”小林无奈的说。

口罩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共处的他人,这一观点在国内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英国留学的洋洋却深知这很难被英国人接受:“我觉得劝外国人戴口罩这种做法太理想化了。在英国留学生差不多有20多万,但跟当地人比起来这个比例太小了,我们的声音很弱。”宣传口径的差异更让操心身边当地人的洋洋为难,她说:“我们学校在给我们发的邮件上说,戴口罩这个行为在某些文化里是一种很正常现象,但最后注明‘大部分情况下,戴口罩对于公众卫生是没有帮助的,只在医院有效。’所以他们都认为戴口罩是无效的,甚至还可能会因此嘲笑你。”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华人U女士也有着与洋洋相同的困扰,在被问到会不会劝身边人戴口罩时,她说:“美国大环境仍然认为戴口罩等于生病,生病出门不道德。何况美国没人科普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有人觉得戴了口罩等于防护一切,所以有人会摸脸、手乱碰,戴了也没用。”话虽如此,U女士还是给自己抢到了两盒50片装的口罩,两周后才能送到手上,她说:“所以我也不太劝当地人,主要是因为他们也买不到口罩,而且可能出行条件和纽约这类大城市不同,我们这儿出门也都是自己开车,没什么密集空间。”

随着疫情的逐渐发展,除了“究竟该不该戴口罩”这看似无解的难题,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与部分当地人在疫情防控的其他问题上正逐渐达成共识,U女士的室友兼同事R.P是个理智的美国人,或者用她的话说是个“怕死的美国人”。U女士说:“R.P对疫情比较理性看待,觉得该隔离就隔离,我们俩现在排好了顺序,都是几天一出门囤货。”两个有点宅的姑娘都享受着居家办公生活,也同样珍惜每3天出门一趟的自由。

听劝的当地人只是一部分,永远还有“头铁”的当地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操碎了心。在U女士供职的能源公司,虽然她所在的部门上周开始就强制在家办公,但至今仍有部分当地同事“心大”地每天前往办公室。“公司自上而下的不觉得疫情情况很重要,还在准备雇佣短期临时工工作,甚至有人准备靠这个时期捞一笔。”

不管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心,还是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即使不一定能得到正面反馈,海外华人还是停不下地操着心,在墨尔本居家工作的会计K女士最近最挂心的是邻居。“邻居家的老两口应该快90岁了,老奶奶似乎生活有点不能自理,老爷爷则是每天早上都要开车出门。”k女士说起这事儿来就难掩担心,“老人家老出门不是让人担心嘛,试着问过但是他说话也不太清楚的,我这干着急没办法。”说到最后,k女士终于下定了决心,说得联系一下地方议会,“联系地方议会是个好主意,我得问问有没有社工。”

海外华人抗疫记(三):操心、担心与全球齐心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塞萨国际机场,戴口罩的工作人员为乘客行李打包。(新华社/资料图)

“从关心我的家庭到担心我的存在造成威胁,一切都很快”

“学校的教授们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买了很多口罩、消毒液之类的物资发给有需要的同学,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当地教授。”在美国的文森特说,在中国疫情发展的初期,一些热情的外国人曾向当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们伸出援手。

最初大部分但敌人似乎都觉得疫情离自己很远,因此第一时间对海外华侨华人表达的都是关心和帮助。今年2月左右,U女士身边的当地人也同样得到了大量来自同事的问候,问她尚在国内的亲属是否还好,中国的疫情发展是否凶险,“没有人觉得事情会波及到美国”。而疫情在全球扩散后,这种状况则飞快地改变了。U女士说:“从关心我的家庭,到担心我的存在造成威胁,一切都很快。”

不论是给病毒扣上国籍,亦或是制造中国人买空物资的谣言,有些媒体和政客的不良言论都都给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U女士笑称居家办公的更安全有多重含义,她说:“公司大部分人都有自己支持的特定政客,所以他们对他(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论非常买账,这些人其实不在乎病毒发展到什么情况,反而认为病毒被造出来是为了拉低这位的得票率。”所以政客污名化华裔时,他们全盘接受,现在舆论有变,他们也并不深究。

曾在疫情的“震中”工作的韩国驻中国武汉总领事馆的韩国人崔珉说也表示,她的大学同学说,首尔林荫道附近的商店曾在新冠病毒蔓延初期禁止中国人入内。另一名韩国人裴先生补充到,在疫情刚开始时,很多韩国人同情、关心、帮助中国人,后来态度就变成了“戒备”。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当时不良言论盛行,所以韩国人认为中国人很危险,“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当时一些在韩国的中国人都不太敢出门。”

中国发生疫情后澳洲是最先提出“旅行禁令”的几个国家之一,澳洲总理莫里森还呼吁澳洲人民不要前往中国旅行,媒体的轮番宣传更是侵蚀着当地人的态度,在澳洲工作的Zoe也从当地男友那里听说了一些“背后的话”,她说:“我男友告诉我说很多话当地人不会当着华人的面说,但背地里其实都对中国很有意见,也相信一些关于中国的谣言。”

幸而并非所有中国人与当地人的私人交往都蒙上了这样一层阴影,得到了当地教授帮助的文森特说:“我跟其中一个声乐教授私人关系比较好,在美国疫情没有蔓延的时候,我就提醒过他要买一些口罩,消毒液什么的屯着。他一开始觉得这没什么,没买,但架不住我天天说,最后他买了一些。直到美国疫情暴发后,他跟我说多亏了我让他买,因为现在哪里都买不到了。”

海外华人抗疫记(三):操心、担心与全球齐心

在意大利米兰马尔奔萨机场,中国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意方人员合影。(图/新华社)

“理解,疫情中最好的特效药”

“不该无脑地把疫情问题政治化”,U女士的当地室友R.P女士说,在疫情的发展中,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重新审视现有情况,R.P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控制疫情,美国已经成为海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时候不管病毒而热衷抹黑是对公众极不负责的行为。

只是统一使用非污名化的病毒名字就可能改变很多事情,韩国人崔珉说最近和朋友去了趟华人较多的首尔市大林洞,她表示,“疫情暴发后,发现确诊案例中无一人为在韩居住中国人后才开始放心出门。自从世界卫生组织将病毒命名为COVID-19后,韩国政府也多次向人们纠正该病毒的名称,韩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也逐渐好转起来。”

为了增进和当地人的彼此理解,海外华侨华人和他们身边的当地人也在进行着不懈努力。Zoe说:“现在看来,即使没有中国人入境,澳洲的确诊人数也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上升。我希望华人有余力的话,能够多把中国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当地人,让他们了解更多客观真实的中国。”仍在不断和身边人科普防疫办法的洋洋也说:“理解,其实就是疫情中最好的特效药。”

韩国人裴先生也表示:“我太太也是中国人,所以有些偏见问题,我有和周围的韩国人说明,因此我周围的人都是相对了解中国的。在这里我还想对中国说,不用很在意一些流言蜚语,如果你是对的,最终总会真相大白。”

事实上,“理解是疫情中最好的特效药”并非一句空话,信任有的时候真的能拯救患者的生命,在法国做陈列师的张女士就讲述了自己听说的一名马赛医生的故事,她说:“其实当时在法国还不知道对新型冠状病病毒用什么药比较好,中国当时已经开始说一种药好用,但很多法国的医生不信,也不敢用。这个马赛的法国医生用了,治愈了好多病人,他说自己治疗的患者中,死于其他病的反而比这个病更多。”

结语:

在一个共同的海外大环境中相处,我们和当地人之间有过不被理解的操心,有过毫无意义的担心,也尝到了齐心和信任带来的好处。一些抹黑和中伤总会随着信息的透明化而真相大白,但误解和歧视带来的伤害不会被轻易抹平。当前,疫情给各国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失业、闭店、物资短缺带来的负面影响困扰着所有人,疫情之下,我们会不会失业?会不会停课?会不会无家可归?这都是我们即将或已经面临的困境,下一节,就来说说“打满全场”的我们,究竟有多难……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网特约记者:王丹、曹雨潜、王羽卿、诺伊、阳子辰、赵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