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傳位給朱高煦,為什麼最後是朱高熾登基了?

長龍雜談


明成祖朱棣想傳位給朱高煦?別扯了!真要想傳位給朱高煦,直接廢掉明仁宗朱高熾就是了,以彼時明成祖的權勢,也就是一句話、分分鐘的事情,不是嗎?但是,明成祖並沒有,為什麼?說白了,明仁宗和朱高煦都讓自己的老爹給“玩”了!明成祖要的就是他們兄弟不和……

武力驅蒙、皇太子監國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五次親征蒙古,除了軍事方面和上層建築方面的事情,絕大部分行政事務都“打包”扔給了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熾!換言之,在永樂一朝的二十幾年裡,明仁宗充當了事實上的“政府首腦”角色。因為長期主持行政工作,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明王朝的精英人才,並逐漸形成了所謂“太子黨”。後來著名的“三楊”,就是在這個時候搭上明仁宗這條線的。明仁宗在位僅僅十個月,為何要稱“仁宣之治”而非“宣德之治”或“宣德盛世”的原因也在於此,因為明仁宗的政績不只在洪熙一朝。

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了。自古以來,皇權都是極度排他的,親生兒子也不例外!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不僅掌握著明王朝的行政大權,身邊還聚集了一批由精英組成的所謂“太子黨”。事實上還要更早,早在“靖難之役”期間,時為燕王世子的明仁宗就已經開始負責大後方的行政事務了。試問,面對這樣一個坐鎮大後方的兒子,明成祖在塞北草原上還能睡得著覺嗎?別忘了明成祖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搶來的!萬一明仁宗有樣學樣,再來一出“靖難之役”,遠在塞北的明成祖將如何應對?手裡有兵不假,但京師的守軍如果被明仁宗搞定了呢?即便明成祖可以打贏,明王朝也將陷入巨大內耗之中,這顯然不是明成祖想要看到的。

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給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製造一個對手,讓他與這個對手去爭鬥、疲於應付。如此一來,不僅一直有人負責幫自己盯著遠在北京的皇太子朱高熾,而且也讓這個權力頗大的兒子忙於應付對手的種種攻擊而無過多精力去謀求皇位、皇權。畢竟身為皇太子,只要熬死老爹就是勝利,鋌而走險反而會適得其反,不是嗎?而明成祖給明仁宗製造的這個對手正是他的同胞弟弟——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嫡次子,只要明成祖廢掉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他就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他一定會、也一定願意趟這趟渾水,這就是明成祖早在“靖難之役”期間就不斷私下給朱高煦種種許諾的原因所在。他根本不是想傳位給朱高煦,而是“畫餅充飢”、激起朱高煦的野心,讓他為己所用,成為制衡明仁宗的一把“利器”。如果明成祖真心想要傳位給朱高煦,他最起碼也應該像他的後世子孫明神宗朱翊鈞那樣跟群臣鬥上幾個來回,不是嗎?可明成祖在永樂二年便將明仁宗正式冊立為了皇太子,為什麼?因為政治謀劃與內心糾結不同,根本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

御駕親征、皇次子隨扈

除了制衡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熾之外,明成祖不斷私下給朱高煦許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自“靖難之役”起,自幼生得膀大腰圓的朱高煦就是明成祖在戰場上的的左膀右臂,後來的歷次親政蒙古亦然。反觀明仁宗,那是個體重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攙扶,就更別說是騎馬打仗了。更重要的是,軍隊交給朱高煦明成祖更加放心。他沒有皇太子的名分,想要合法上位,就只能依靠明成祖。明仁宗不同,他本就是權力頗大的皇太子,如果手裡再握著軍隊,誰敢保證他不會來一出“玄武門”?而且,明成祖交給朱高煦的也僅僅是部分軍隊,根本不怕他翻出什麼浪花!

可是,要老二給自己賣命,皇太子卻是老大當著,明成祖面臨著當年唐高祖李淵同樣的尷尬。總不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吧?要朱高煦給自己賣命,明成祖就必須給他點兒甜頭,尤其是明成祖還需要用他來制衡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這個時候,“畫餅充飢”、私下給出各種許諾自然是最佳方案。父子私下裡說的東西,本就可認賬、也可不認賬,不是嗎?全在明成祖上下嘴唇碰一碰之間……但是,對於朱高煦而言,嚐到了甜頭自然想要更大的甜頭,那還不“心甘情願”給老爹賣命?

絕對“坑兒”的親爹

雖然明成祖玩的是唐高祖同樣的套路,但是有唐高祖的前車之鑑,明成祖玩得更加高明。他給朱高煦許諾,卻始終沒有將軍隊的指揮權完全交給朱高煦。換言之,打完仗,朱高煦該幹嘛還幹嘛去……他沒有天策府、更沒有“天策府屬官”,而明仁宗卻有太子府、 有太子府屬官!一來一去,高下立判,朱高煦雖然咄咄逼人,卻始終沒能形成自己的一派勢力,這實際上已經註定了朱高煦後來的結局。

明成祖在晚年時,也學起了唐高祖武德後期的把戲,開始打壓朱高煦、為明仁宗順利接班鋪路,最典型的舉動便是命朱高煦之國就藩。面對老爺子的突然“變臉”,“實力雄厚”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但缺乏自身勢力的朱高煦不行,他只能老老實實之國就藩……自此,朱高煦的命運已然註定,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果這個時候朱高煦認輸服軟、老老實實當自己的“土財主”,或許也就平平安安度一生了,可他偏偏“不服輸”。沒有了老爹的力挺,哥哥、侄兒還會把他當道菜嗎?如果明仁宗不死,恐怕出手收拾朱高煦的就不是明宣宗朱瞻基了!洪熙元年的那些封賞,不過就是明仁宗穩定政局、麻痺朱高煦的手段罷了。一旦地位穩固,他還能容得下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您信嗎?說白了,朱高煦就是讓他親爹明成祖給坑了、賣了!

綜上所述,明成祖或許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要傳位給朱高煦,他所做的一切,不過就是帝王慣用的權力平衡而已。朱高煦的最大作用就是制衡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在明成祖晚年,明仁宗即位已成定局、而且已經沒有武力奪權的必要,明成祖自然不會留下朱高煦這顆“定時炸彈”,給明仁宗順利接班人為製造障礙。說到底,無論明仁宗還是朱高煦,都讓他們的親爹明成祖給“玩”了,而且用的就是當年唐高祖玩剩下的那一套。只不過明成祖比唐高祖玩得高明,唐高祖不僅玩死了隱太子李建成,還玩丟了自己的皇位。明成祖卻玩得風生水起,玩得兩個兒子毫無招架之力、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農民工歪說歷史


朱棣的那句所謂“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不過是在造反前景灰暗的時候,給朱高煦畫的一塊大餅,沒想到朱高煦就當了真,並且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一份信念來堅守,也造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

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是自己都無法否認的現實,因此,在自己這一系實現順序繼承,再度明確朱元璋訂立的繼承原則,表明自己為天下正統是朱棣迫切需要做的事。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燕王世子,繼位勢在必行,朱高煦根本沒有機會。

朱棣再給朱高煦畫這塊大餅時就說的很明白:“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也就是說,你要好好努力,世子身體不好,言下之意,世子有可能撐不到革命成功,朱高熾如果提前報廢了,革命成果自然會由朱高煦來繼承。

朱高煦聽了自然是精神百倍,他以為老爹在暗示如果革命成功了,皇位會傳給他。問題是朱高熾雖然身體確實不好,是個大胖子,走路都費勁,據說腳還是瘸的,估計是長期大魚大肉引起的痛風。但是朱高熾還是扛下來了,雖然看著時日無多,日薄西山,卻是一直好好地活著,朱高熾既然沒死,朱高煦自然沒有機會,所謂奪嫡不過是朱高煦痴人說夢。

朱高熾的世子地位,可是經過朱元璋簽字確認過的,從此之後,朱高熾相對於朱高煦在身份上就像鍍過金一樣,除非朱高熾謀反或者早死,朱高煦本事再大也只能乾著急。朱棣又是造反起家,“名不正言不順”,當了皇帝之後一直睡不踏實,害怕建文帝突然從哪裡冒出來。在繼位之後,一直在不停編造自己和朱元璋之間“父慈子孝”的故事,並且打造了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就有意傳位給他的“政治謠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儘量讓自己繼位看起來“合情合理”。在這種政治氣候之下,朱棣怎麼會輕易動朱高熾這個經過朱元璋親手“鍍金”的兒子。

對於朱棣來說,他的造反繼位,實際上是沒有按照帝國締造者朱元璋的既定路線來開車,像小瀋陽的褲子一樣“跑偏了”,但是朱高熾的順序繼承具有可以把車開回來的偉大意義,朱棣深明此種奧秘,自然是不會動朱高熾。

“無情最是帝王家”,朱高熾的深得人心,讓造反起家的朱棣也有了危機感,為此,他有意無意利用朱高煦敲打朱高熾,“皇位遲早是你的,但是得到我死了之後再說”。

朱棣造反和李淵造反在套路上具有共同點,都是把太子留下來鎮守大本營,然後讓家裡的老二衝鋒陷陣。雖說是一母同胞,在封建禮法的加持下,老大的命就是比老二值錢。可惜朱高煦沒有看到這點,在造反成功後,朱高煦竟然在私下裡自比李世民,認為自己“英明神武”,總有出頭之日。

可是朱棣並不是李淵,朱高煦也遠沒有李世民的權勢,對於朱高煦想當李世民的言論,朱棣深深厭惡,但是卻是忍而不發,為什麼?因為朱高熾似乎太得人心了,這個兒子雖然長得像現代“死肥宅”,卻是“內秀”的很,有點像丘吉爾,能力竟然和體重成正比。所以,朱棣留下了朱高煦,時不時要敲打一下這個胖兒子,似乎在對朱高熾說:“你不要多想,我可不止你一個兒子,還有人想做李世民呢?”

朱棣即帝位後,有很多時間都花在北征上,朝中政務主要由朱高熾打理,朱高熾每次乾的都不錯,只是在有些時候,優秀本身就是一種錯誤,面對如此優秀的兒子,朱棣也不禁心裡打鼓,害怕朱高熾搶班奪權。因此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剛從徵蒙之役返回北京,只是因為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朱棣就藉機發難,在未進行深入調查的情況下就嚴厲申斥了朱高熾,並囚禁了和朱高熾兩名最親密的兩位大臣,即大學士楊溥和黃淮。並且威脅要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其實廢除朱高熾是假,借這一事件,打擊朱高熾勢力,讓天下知道誰是“大小王”才是目的。最委屈的還是楊溥和黃淮兩人,因為朱棣的“無名邪火”,兩人被“火”燒身,在詔獄裡一關就是十年,其間不聞不問,不審也不放,直到朱高熾繼位兩人才被放出並且委以重任。


醉美木瀆


皇帝會選擇什麼樣的人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呢?很多人會覺得,皇帝挑選繼承人,首選當然是嫡長子,如果嫡長子死了,那麼剩下的皇子中,自然要選一個自己喜愛的,畢竟一個皇子如果收到寵愛,得到皇位的幾率就更大一些。但是,在朱棣挑選繼承人的時候,明明朱高煦能力更強,也更受朱棣喜愛,為什麼最後反而是朱高熾得到了皇位呢?

  首先,朱高熾深得他爺爺朱元璋的喜愛,正是他爺爺欽定他成為燕世子的。雖然朱高熾很得爺爺喜歡,但其父親卻特別不喜歡他。在他父親朱棣眼中,朱高熾很無能。

  朱棣尚武,而朱高熾卻非常胖,自己走路都歪歪晃晃的,更別說什麼武功了。他騎馬射箭一會就體力不支了,在朱棣眼中,朱高熾很是無能。朱棣曾下令限制他的飲食,不過這方法一點作用都沒有。不僅人沒減肥成功,還餓得眼冒金星了。

  負責朱高熾飲食的大廚心軟了,便私下把家裡菜給朱高熾吃了。後來這件事給讓朱棣曉得了,這好心的大廚就被處以烹刑。偷偷給自己飯的人去世了,朱高熾還是依舊地胖,而燕王不喜歡世子的事傳了出去。

  朱高熾其他兄弟們早就對世子之位虎視眈眈,趁機進一步挑撥朱棣與朱高熾的關係。尤其是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救了朱棣一命,朱棣似乎就想讓朱高煦當世子了。

  後來朱棣坐上了皇位,不過作為世子的朱高熾並沒有被封為太子,朱棣心裡並不想立他。後來,大臣們多次上表讓皇帝選立太子,朱棣都以長子朱高熾還需要學習為由一直拖。而那時朱高熾已經二十五歲了。

  後來舉棋不定的朱棣便詢問解縉,解縉提醒皇帝有個好孫子。朱高熾的兒子是深得朱棣的喜歡的,幾經斟酌後,朱高熾終於被立為了太子。

  有明一朝,共有16名皇帝,相對而言,明仁宗朱高熾是知名度較低的一位。然而就其治理朝政,穩定國家的貢獻而言,朱高熾絕不在其父朱棣、其祖朱元棣之下。

  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有足疾,比起其弟朱高煦的英武瀟灑,不討朱棣的喜歡。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稱帝,在立太子一事上,曾多有猶豫,廢長立幼,不過忌憚朝中大臣秉承嫡長子繼承的禮法反對,造成朝局不穩而作罷。

  朱棣曾就立太子一事問詢於寵臣解縉,解縉回答說:“看皇孫”,意思是朱高熾的兒子的朱瞻基有一代仁君氣象,如由朱高熾繼位,起碼可保三代江山。

  在清代史學家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中,曾如此評價過明朝仁宗、宣宗治理下的社會繁榮,“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認為仁宣之治有上古周公之治,文景之治的風範。

  不過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仁宣治世,是因為有三楊內閣,朱高熾在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輔助下明朝才有一派歌舞昇平、國富民強的氣象。

  因為兒子,才能登上大位,因為三楊,才有盛世之治,表面看來朱高熾是沾了別人的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朱高熾雖然不是驚才豔豔,身體也有殘疾,但他的功勳卻是靠自己拼搏出來的。

  洪武二十八年,朱棣被封為燕王,朱高熾為燕世子。有一次,朱元璋命令諸王的世子去檢閱士兵,在諸世子中,朱高熾回來最遲,朱元璋問其緣由,回答說:“旦寒甚,衛士方食,俟食畢,乃閱,以故遲。”

  朱高熾身有殘疾,心裡卻無半點扭曲,相反寬仁待人,因此受到朱元璋的稱讚。登上皇位後,更是將“仁”一字發揮到極盡,擴展到天下萬民。

  朱棣靖難成功後,進行了一系列的開創活動,如五次北征蒙古、四次出兵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遠撫四夷、遷都北京等等。這些活動雖然有利於開疆拓土,遠揚國威,但其中消耗也是百姓難以承受的,作為監國多年的太子,朱高熾對其中利弊瞭然於胸。

  永樂二十八年,朱棣死於北征路上,朱高熾繼承皇位。在他的登極詔書裡,朱高就提出與民休息的政治主張,提出例如停止遠航西洋、免除之前百姓拖欠賦稅、赦免囚犯等做法。

  對於效忠建文帝的舊臣及其家屬,朱高熾也採取寬仁的主張:“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烷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餚為民,還其田土”,甚至還為建文帝恢復名譽,公開稱朱允文為建文君,並取尊號為“崩”。

  朱棣與朱高熾的關係也極為有趣,兩人既是父子君臣,也是合作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父子兩人一內一外,牢牢掌握著明朝這艘鉅艦的方向。

  靖難之時,朱棣率兵在外,朱高熾則坐鎮大本營北平,成功抵禦了李景隆幾十萬大軍的攻擊,為朱棣免去後顧之憂。靖難成功後,朱棣常年在外征戰,內政大多由朱高熾處理。

  “東宮臨國,朝無廢事”,朱高熾雖然不像他的兩位弟弟朱高煦、朱高燧那樣陪伴父親馳騁疆場,卻以另一種方式支持了朱棣的擴張政策,也為自己贏得了朝臣的支持。若無處理政事的卓越才能,在朱棣意圖廢立太子時,又怎麼會有金忠、黃淮等大臣為他挺身而出,極力勸阻。

  因此朱高熾能夠當上太子,成功繼位,並不只是因為他是長子,他有位好兒子朱瞻基,更是因為他的“仁”,他處理內政的能力,相較於只會打仗,英武的朱高熙,他更適合當繼任者。

  朱高熾戰戰兢兢當了二十年太子,敖到47歲才當上皇帝,可惜的是隻當了9個多月的皇帝便駕崩了,很多主張都未能實行下去。但他休養生息,發展民力的政治理念卻深深影響了他的繼位者朱瞻基,“其盛也本於休養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他的“仁”政由宣宗繼續執行下去,才有了“仁宣之治”,讓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安寧的時期。朱高熾得“仁”字為諡號,可謂實至名歸








宅男看影視


朱棣一直想傳的就是大兒子,至於傳給老二,是有一次朱棣被圍了老二救他,他可能當時順嘴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老大除了身體不好,剩下的治國理政,都是很好的


愛吃大桃子


還有皇太孫朱瞻基呢,要廢太子就要先廢太孫,等於昭告天下,我朱棣瞎了眼,兩代繼承人都是扯蛋貨,關鍵還都是嫡長子,皇帝也沒法挑戰禮制的,禮是皇朝之基


閱讀者鵬鵬


你這不會是把《大明風華》當正史來看了吧?看一樂就行了,沒必要當真


我就瞅瞅不動手


古代嫡長子繼位制度,如果改變規則必然遭到大多數文武百官的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