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

為啥副業常比主業強?這個話題來自一次和網友的交流,網友說我現在的副業(育兒公眾號)比我主業(設計師)強。仔細想一想,似乎有些道理。比如,很多創業者,主業投入很多精力卻顆粒無收,搞個副業卻獲得意外成功;很多科學家全身心投入科研實驗總是失敗,不經意間的一個副產品卻獲得成功。似乎好運總是更多地眷顧那些無心插柳。

在兒童教育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爸媽們投入很多精力和財力、希望孩子能夠有所建樹的學科或者興趣班,孩子的表現總是差強人意;反而是孩子自己在不經意間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興趣愛好卻勢不可遏、如火如荼——為啥副科總比主科強?為啥無心插柳總比有心栽花效果好?

拿超超來說吧,我們給他報過電子琴培訓班,學了一年多,終於因為課業負擔、孩子牴觸等原因而不得不中斷。而繪畫,我們從未給他報過班,也沒有經過任何正規培訓或藝術指導,反倒畫得有模有樣。生來一刻不停、調皮好動的他,一拿到紙筆卻能坐下來安安靜靜畫上個把小時不成問題,最後到了不得不動用政令來限制其發展,比如“限紙令”,一天只給一張A4紙。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兒童是如何學習的?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兒童的心智發展,多幹預好還是少干預好?

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

之前我讀了約翰·霍特的著作很受啟發。約翰·霍特在他的著作《讓孩子自然快樂地學習》中,探究如何讓孩子自發探索和學習的方式。他認為知識不是靠爸媽或老師傳授的,而是孩子自己“創造出知識”:

“孩子就像科學家一樣,先觀察再推測,由此創建起理論,然後檢驗和修正這些理論,最終創造出知識。”

這一理論在兒童自然語言習得上得到印證,兒童並不需要上學、並不需要老師教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母語。約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中,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兒童是如何“創造知識”、習得母語的。

莎莉十八個月大時的一天,她指著一些牛說:“看奶牛,看奶牛!”幾天後,她看到田野上有幾匹馬,她又說:“看奶牛!”後來看到一些綿羊,她還是說同樣的話。很顯然,在她看到聽到感覺到的許許多多東西中,他已經分離了一組、一類出來,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野外大動物”,對於這一類,她給它們起名“奶牛”。我們沒有糾正她,只是用正常的方式繼續談論奶牛、馬和綿羊。不久,她把野外動物這一類分成小類,每一類都標上了正確的名稱。

孩子母語習得過程的確如約翰·霍特理論所說,首先通過自己傾聽和觀察,推測大人所說的“cow”大概是某種“野外大動物”,並在後續生活實踐中檢驗這一理論,發現不對、還有Horse、Sheep、Pig等其他分類,於是修正自己的理論,並繼續實踐檢驗……最終“創造”出知識,這裡也就是指關於動物的詞彙。整個過程如下圖所示。

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


那麼除了母語學習,這一理論是否使用於其他學科學習?是不是放任孩子自由自在地觀察和探索,他就會自覺自願地開展研究和學習,並最終能達到被我們成人世界觀所認可的“成功”呢?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許多爸媽在孩子入學前完全實施放養政策,白天交給幼兒園,晚上交給老人,等到幼升小階段才發現嚴重不適應,幼升小過渡期很長。至少在英語早教這一塊,孩子錯失了最重要的幾年時間,當然,“學英語何時開始都不算晚”,話都是這麼說;但事實上,晚啟蒙存在諸多矛盾問題,比如中文強勢牴觸英語,比如語言水平上要求簡單故事、但心智發展上要求複雜故事的矛盾,等等。

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

之前我讀過蒙特梭利的書,蒙特梭利強調激發兒童的潛能,讓兒童自由自主發展。我非常贊同蒙氏關於遺傳、環境和敏感期的理論。

遺傳

蒙臺梭利十分重視人的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

“兒童的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力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的規律中發展起來的。”

遺傳學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是兒童智力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本人對遺傳基因的瞭解也只停留在中學課本關於孟德爾種豌豆、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這些基礎知識上。但我猜想,超超目前在畫畫上的特長八成是我的遺傳。他對畫畫痴迷的樣子,頗有其父當年之神韻,按我母親的說法比當年同齡的我畫得好很多。

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

環境

長期的教育經驗使蒙特梭利堅信環境對兒童的智力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把頭等重要性歸咎於環境問題,這形成了我們教育方法的特點,乃至成為我們整個體系的中心。”

大家對高大上的蒙氏教具應該都有所瞭解,通過搭建以教具為核心的學習環境、加上老師的有效引導,讓孩子自發自願地開展探索和學習。經過蒙氏早期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具有超強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這裡說的環境除了蒙氏教具,還有更廣闊的內涵和外延。比如,經常進行房產置換的孟子的母親,要給兒子製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讓孩子和品優好學的孩子結成夥伴、一起玩耍,形成好的社交環境;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爸媽要先做榜樣,放下手機、捧起書本,製造一個閱讀環境,等等。

反思我這幾年親子英語早教頗有成效,但要說我在英語學習上到底“教”了孩子什麼,我很難回答。因為我很少一本正經地給孩子講解單詞和語法,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查找和篩選資料、給孩子讀英語故事、陪孩子看原版動畫、保證小音箱裡有足夠他聽的內容、時不時地說幾句英語而已——

其實我只是幫孩子搭建了一個英語環境,我幾乎沒有刻意講授英語知識,我所有的努力和心血都放在了這個環境營造上。孩子可能並沒有察覺我的這份刻意,他只是隨性地聽聽故事、看看動畫,但他不知道,故事和動畫都是我精選出來的、符合他目前的單詞量需求的、符合“i+1”理論的、並且我都提前預習過的。這種看似隨意的無心插柳,隱藏在背後的卻是刻意的有心栽花。

引導

大部分的兒童教育學者都提倡重視引導的作用,認為直接說教不如暗示和引導。但遺憾的是,目前學校教育、培訓班甚至家庭教育多以直接教導為主。老師和爸媽的心態很簡單,我比你(孩子)懂得多得多,我教給你,你就懂了,你應該感激我才對,要靠你自己研究,要到哪年哪月才能弄懂?!這都是站在自己立場上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顧及孩子的立場。

約翰·霍特說: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沒有受到邀請,沒有接到請求,我們主動去指教他人,那麼不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種不受歡迎的執教行為,都是在傳達這麼兩層意思:第一,我正在教你很重要的東西,可是你不怎麼聰明,看不出這到底有多重要,除非我教你,否則你可能永遠都明白不了;第二,我正在教你的東西很難,如果我不教你,你自己沒法弄明白。這兩層意思包含了不信任,也包含了輕視,孩子知道得一清二楚,因為他們很善於理解各種情感信息,因此孩子會感到很憤怒。”

因此,我們要善於利用孩子主動發出“邀請”、“請求”的機會,當孩子開口問“為什麼”時,也許就是某個敏感期來臨了,無論何時何地、再重要的事情我也會馬上擱下手頭事情,來著手解決孩子的“為什麼”。我會注意方式方法,採用圖示、視頻、實驗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科學知識,儘量避免居高臨下的說教。

我總結成一句話:“引導”優於“教導”。我們經常用“循循善誘”、“潤物細無聲”來形容教育工作,就是這個道理。

規則

如果孩子沒有太多天賦、在環境營造方面沒有條件做到“孟母三遷”,也沒發現孩子的學科敏感期,但是學業終究還是要繼續的,那麼此時,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獎懲規則。在孩子的自制力還沒有發展完善前,獎勤罰懶的制度約束還是必要的。因為人性都有懶的因子,懶得動手、懶得動腦、懶得記憶。自發自主的學習也許更適合培養天才,但合理的制度規則至少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不犯大錯、自食其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規則有好壞之分,好的規則是獎勤罰懶,並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和個性,不合理的規則是獎優罰劣,會挫傷進取心和積極性。很多人為什麼主業失敗,副業成功,部分原因就是規則制度設定不合理——我們的社會對主業、副業的規則設定及其背後的價值評判是不同的。學生的主業就是學校設定的科目學習,創業者的主業就是他所從事的行業領域,排名、末位淘汰等這些規則,其背後的價值觀就是把主業成敗就等同於人生成敗。而對於副業,評判標準則寬鬆很多,基本是“對事不對人”,即使失敗也只是這件事的失敗,而不是做人的失敗。

在這樣雙重標準的規則下,顯然副業更容易獲得成功。就算失敗也很容易再爬起來,輕裝上陣,百折不撓,而不會輕易自暴自棄。但是,一旦你認起真來,把副業當成主業來做,往往又開始出現問題,碰壁或最終做不下去,俗話說“炒股炒成股東”,“炒房炒成房東”,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我們通過遺傳、環境、引導、規則幾個方面分析和討論讓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因和策略。爸媽有沒有發現,這四個方面是從“自然”向“人為”逐漸過渡的:遺傳是人力無法掌控的;環境有自然形成的,也有刻意營造的,但對孩子來說是感覺不到人為因素;引導就不同了,利用孩子敏感期進行啟蒙,人為因素開始凸顯;而規則,則是完全人為干預。參考下面的示意圖:

專業教導下的被動學習好,還是自主發展的主動學習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我主業也很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