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瀛洲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位於現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龍川胡氏宗祠建於明代嘉靖25年(1547年),清光緒4年(187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後3進,佔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以山帶水,氣勢飛動。祠內裝飾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類木雕為最,有"徽派木雕藝術寶庫"之稱。該祠堂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

走進瀛洲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為1146平方米。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見著場基及欄杆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一進是座22米寬的高大門樓,門樓前後兩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結構嚴謹,佈局勻稱。高大門樓的雕刻是以歷史戲文和龍獅相舞為主體的圖案構成。門樓斗拱承挑屋簷、翹首騰空。方梁梁面雕刻"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的精緻圖案;兩旁則是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軍聽令,躍馬橫刀,一幅幅鏖戰沙場的畫面展現眼前,儀門上彩繪尉遲恭、秦叔寶兩門神把守大門,兩旁石鼓相依,大獅對峙。

走進瀛洲龍川胡氏宗祠


門樓後面為天井,也是用花崗石鋪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銜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東西兩廊和前中兩進的南北房簷。過天井是中進,為祠堂正廳,這裡是家族舉行祭典的地方。它由14根直徑166釐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採用棗木刻成蓮花瓣託、架著大小54根冬瓜梁,結構為抬梁和穿鬥式相結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樑,兩端皆橢圓形梁託,梁託上雕刻著彩雲、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緻。正廳兩側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為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盪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群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正廳上首一排落地窗門的花雕卻是一幅"百鹿圖",襯以各種山光水色,東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這裡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驚疾奔;有的回眸招侶,也有的仰首呦鳴;有的飲水溪畔,有的口銜靈芝;還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真是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登上臺階,來到古祠後進,這裡又是一個"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門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大口、長頸等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可愛,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牡丹、玉簪、海棠等,可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走進瀛洲龍川胡氏宗祠


後進是寢室,上下兩檔,中隔一個狹長的天井。寢室窗門雕刻的全是花瓶,採用浮雕和淺刻技法。窗門中間的小片花板上,分別鏤刻著八仙道具、文房四寶、書案畫卷、圓椅條桌等,小巧玲瓏,立體感強。

從正廳出來,走進正祠東側的邊房,其結構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這是一座副祠,這也許是中國祠堂文化中所獨有的一例。為什麼要建這座副祠呢?據說,龍川村貌成船形,頗具龍舟出海之勢。而船在大海行駛如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須找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當了,於是請一戶丁姓人家搬來龍川,為了安心,給他建造房子分土地,並將丁家祖墳也遷來了,說來也奇怪,24代過去了,丁家都是代代單傳,至今仍是一個"謎"。在丁氏祠堂的正廳中央掛著一副“邦家之光”的匾,不難發現,“邦”是不出頭的,意思為丁家是來幫助胡氏家族的,暗喻幫忙不能蓋主。釘子多了船會沉,也不好,所以希望丁家能夠世代單傳,這也許是解密的最好註解。古祠大修之後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隻蜘蛛,成為古祠的又一"謎"。有人說,古祠選用優質木料有關,也有的說,關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此"謎"雖未解開,但沒有蜘蛛網絡,花雕更顯風采。

走出胡氏宗祠,小溪的對面是一道石砌的屏風,也是胡氏宗祠別具一格的地方。因為風水上講究“門不對澗”,於是在建造宗祠的時候,在大門的正前方建造了一面高高的屏風,將宗祠的大門與山澗隔開。這樣就有了胡氏宗祠獨特的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