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最痛苦的那些事,沒經歷過,不算考研人

苦等了一個多月,2020屆341萬考研學子的煎熬,還是沒能倖免地被疫情延長了。“大四的太難了”、“二戰的更煎熬”……對於考研黨來說,多一天的等待,帶來的可不只是一點點的傷害。


考研最痛苦的那些事,沒經歷過,不算考研人

考研的難,是英數政再加上10幾門專業課,

但讀研的難,卻是一個永遠無法量化且更加無法被質化解構的心理命題+哲學命題。文科泡館發論文,理科泡實驗室磨數據。

考研的時候回只需要努力學習就行,但讀研的時候光是努力學習還完全不夠,

許多考研的學生就是這樣,他們不是因為早出晚歸而疲累,不是因為去自習室的路程太遠而難過,不是因為冷風鑽進袖子裡而難過。

考研最痛苦的那些事,沒經歷過,不算考研人


讓他們感覺累的,讓他們害怕的,是解不出難題的自己,背不出公式的自己,沒有進步的自己,是考不上研的自己。

考研的時候每個人都拍著胸脯說,我是為了初心而來。

考研之前,你可能以為研究生複試的面試就已經很難了。但考上研之後你會發現,比考研面試更難的是導師面試,而且還是三天面五個不同導師的節奏。研究生複試好歹還有個大綱和往年考生經驗參考,但除去本校考研的學生,基本都處於沒有信源、沒有方向、沒有參照物的狀態。郵件、短信如何措辭?見面如何介紹自己?導師單獨會面的提問到底會針對哪個方向?每一個問題都讓你茫然地無從下手,但卻還是要硬著頭皮迎難而上。

焦慮和迷茫,貫穿著考研生活。

考研之前每個人都信誓旦旦,我是來搞學術的,雖然那個時候的我們,很可能並不知道學術是什麼。


付出良多,並非所有人知道自己為何努力。

無論是解題的過程,還是背書的口乾舌燥,本質上並不會讓人感覺到疲憊,學習本身並不可怕,是我們為學習賦予了太多意義。將學習賦予的意義越多,我們的心思就會越發沉重。

很多人過於執著“要考研”,把這個目標無限放大,卻忘了它僅僅只是一個短暫的人生目標,而讀研卻是一段具體的人生規劃,考上研之後,我們要考慮的事情還有很多。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探索的過程,是追求進步和追求成長態度,從學習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