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與黃芪的區別是什麼?

用戶9104401894937


北芪就是中藥黃芪的別稱。因為黃芪產地在我國北方,如山西、黑龍江、內蒙古等地方,所以,黃芪又稱為北芪,北芪是根據地域來命名的。


黃芪是植物蒙古黃芪或者莢膜黃芪黃芪的根部,名字中的“黃”就是根的顏色,這是根據顏色來命名的。


黃芪還有其他別稱,如黃耆等。黃芪在古代最早是寫作黃耆,“耆”是年長的意思,比如一群老年人中年紀最長的,稱作耆年之人。所以,究其命名原因,可能與秦漢時期在補氣藥中,黃耆的補氣效果最好,甚至在人參之上,所以取其意而命名。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主要功效是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託瘡生肌,尤其適用於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者。


最好的黃芪表面呈灰黃色,切面中央有從中心向四周放射狀紋理,稱為“菊花心”。嚼之微甜,有豆腥味。


黃芪炮製時有三種切法,橫切、豎切、斜切。最常見的是橫切。


橫切


斜切


縱切


黃藥師手記


過去,黃芪主要產於東北各地,山西,陝西,內蒙古,河北等北方各地。所以,黃芪,亦稱:北芪。只是,黃芪和紅芪有一點區別。古來,紅芪主要產於甘肅,後來,南方一些地區也出產,並出口國外。但,黃芪和紅芪,功效基本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