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太原-小店區之區域概貌

區域概貌

位置境域小店區位於太原市東南部,晉中盆地北端。東與晉中市榆次區接壤,南與清徐縣毗鄰,西與晉源區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內環街與迎澤區相連。地理座標北緯37°36′~37°49′,東經112°24′~112°43′。境域東西最寬15.69公里,南北最長22.53公里,總面積27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


建置區劃

境域春秋屬晉,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屬趙,秦屬太原郡晉陽縣,治在今晉源區古城營一帶。之後分別隸屬晉陽縣、太原縣、平晉縣、陽曲縣、晉源縣。1949年太原解放後,新置內、外各4個區,時境域的狄村鄉屬外一區,親賢、楊家堡、黃陵、嘉節鄉屬外二區,其餘鄉鎮屬晉源縣。1950年2月,太原市8個區併為4個區。之後,今境域先後分屬第四區、第七區,小店區、南城區,南城區、郊區,南城區,小店農村人民公社和雙塔、柳巷城市人民公社,南城區、晉源區,南城區、郊區。1970年3月太原市撤銷郊區建置,新置南郊區、北郊區,今境域屬南郊區,區政府駐小店鎮。1997年12月12日,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新設小店區。1998年1月1日,小店區掛牌成立。

小店區成立時,由原南郊區的2鎮4鄉1村(北格鎮、小店鎮、親賢鄉、黃陵鄉、西溫莊鄉、劉家堡鄉及狄村)和原南城區的3個街道(雙塔、塢城、北營)組成,下轄3個街道、2鎮、4鄉,107個社區居委會和98個行政村。2002年12月2日,太原市政府將小店區平陽路街道殷家堡村、小店街道小馬村劃歸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小店街道城西村、下莊村、圪塔營村和西溫莊鄉楊莊村、化章堡村、南畔村、南黑窯村劃歸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後小店區經多次調整,至2011年末,轄小店、塢城、北營、營盤、平陽路、黃陵6個街道,西溫莊鄉、劉家堡鄉2個鄉,北格鎮1個鎮,94個社區居委會,62個村民委員會。區政府駐小店街道昌盛西街19號。


人口

1998年小店區成立之時,總人口38.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2萬人。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小店區總人口75.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7.67萬人,流動人口7.34萬人。2011年,戶籍人口約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6萬人,非農業人口約44.5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93.7人。


自然條件

境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隆起分佈黃土丘陵,向盆地傾斜;中西部為汾河沖積平原。境內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峰石嘴山海拔1218.6米,最低處南馬村汾河灘海拔763米。平原盛產玉米、小麥、雜糧、蔬菜,東山丘陵地帶為水果基地,盛產酥梨、蘋果、棗、杏、桃等,經濟林覆蓋率達80%。

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0.6℃,極端最高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5℃。年均無霜期187天,年均日照時數2391.2小時,年均降水量462毫米。境內有汾河、瀟河及五龍溝沙河、黑駝沙河等季節性河流。地表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便利。

礦產資源蘊藏較多,已探明有煤、磚瓦黏土、石灰岩、石膏、鐵礦、鋁土礦、地熱、砂岩礦等8種,開發規模較大的資源有煤、砂岩兩種。境內含煤面積8平方公里,累計探明儲量49346千噸。植物資源較少,有人工林地26196畝。地下水資源總量約4729萬立方米,可採量約每年3256萬立方米。

名勝古蹟、特色名吃

境內文物古蹟較多。2011年,存古建築廟宇共44座,其中孫家寨延聖寺、小店村真武廟、辛村植福寺和魁星樓、劉家堡三官廟、西吳村北極宮等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4處,分別是王(黃)陵城、平晉城、王瓊府第、狄仁傑故里;古墓葬7處,分別是許坦墓葬群、晉恭王朱棡墓、晉端王知烊墓、晉簡王新典墓、鄭村三(山)王墓、窯子村古墓、小王墓;革命烈士紀念地2處,分別是鄭村烈士陵園、小店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境內可供遊覽和觀賞的風景名勝有華辰農耕園、唐槐公園、學府公園、迎賓公園、圓照寺公園、音樂廣場、昌盛遊園等。其中華辰農耕園位於張花村,佔地1000多畝,是一個集生態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度假和體驗為一體的好去處。唐槐公園位於狄村村北,是為紀念唐代名相狄仁傑而建,園內千年古槐相傳為狄仁傑之母手植。

境內特色名吃主要有香酥鴨、老漢元宵、犧湯等。香酥鴨特點是色澤金黃,皮酥肉嫩,食之香氣濃郁,餘味無窮。老漢元宵的特點是口感糯軟,甜香宜人。1991年註冊了“老漢元宵”商標。犧湯是地方傳統名吃,選優質綿羊肉加工而成。食用時碗內放粉條、羊肉、羊湯,香菜、蔥末等,以切餅佐食。其最大特點是伏天食用,有“三伏羊湯賽人參”的說法。2004年“太原國際麵食節”獲“金獎”。


走進太原-小店區之區域概貌

小店區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