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從確診到治癒出院,15天六經辨治過程記錄


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是海南省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也是胡希恕經方醫學海南傳承基地掛靠單位,醫院中醫科承擔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醫治療任務,

在抗疫一線,八十高齡的馮老尊敬的馮世綸教授始終關注,給我們鼓勁,被他老人家的精神深深鼓舞,

中醫科團隊全員參與,跟西醫同道一起,中西合璧,協同作戰,共收治患者120人,其中確診患者41人,到3月10日全部患者出院,患者零死亡,醫患零感染。


在實踐中體會,新冠肺炎的傳變,遵循六經傳變規律,按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八綱理論指導用藥,療效確切,隨證用藥,症見方減,大部分都在短短几天症狀緩解,影像檢查有吸收。

今選擇一例稍有波折的普通常見的病例資料,加上管床醫師的思路,六經八綱的思路(可能會兼有其他思路),辨證施治,僅供同道參考,歡迎指正。


患者陳某,男,38歲,於2月10日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呈陣發性咳,無咳痰,無乏力,無畏寒發熱,考慮患者家族中有多名家屬均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也一直在政府安排酒店隔離觀察。

於2月11日到當地醫院就診,查肺部CT示:左肺上葉片狀磨玻璃樣影,考慮病毒性肺炎收入我院。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2月12日一診:患者乾咳,無咳痰,稍咽乾,咽癢,無咽痛,口乾口苦,喜飲溫水,微出汗,無惡寒發熱,無鼻塞流涕,無全身痠痛及乏力,偶有胸悶,胃納、睡眠一般,大便偏爛,小便黃。舌質紅,舌中白苔稍膩。中醫六經辨證考慮少陽太陰合病,予小柴胡湯合射干麻黃湯加減。

柴胡15g 黃芩15g 黨參15g 法半夏15g

生薑15g 大棗20g 炙甘草10g 桔梗15g

射干15g 麻黃6g 細辛5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五味子10g

中藥顆粒劑2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沖服。


2月14日查房:患者咳嗽減輕,偶有咽癢則咳,無咳痰,稍咽乾,口乾口苦減輕,偶有胸悶,胃納、睡眠一般,大便爛,2次/日,夜尿2次。中醫六經辨證考慮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合病,予清肺排毒湯。

麻黃6g 炙甘草6g 杏仁9g 石膏30g

桂枝9g 澤瀉12g 豬苓12g 白朮15g

茯苓15g 柴胡15g 黃芩15g 法半夏15g

生薑10g 紫菀9g 款冬花9g 射干9g

細辛5g 山藥15g 枳實6g 陳皮12g

藿香9g

中藥顆粒劑6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沖服。


2月21日查房:患者偶有咽癢則咳,無咳痰,無咽乾,下午低熱,最高體溫37.7℃,夜間稍怕風怕涼,偶有下部悶痛,少許口乾,無口苦,小便不利,大便成形,量少,1次/日,胃納、睡眠一般。中醫六經辨證考慮太陽少陽太陰,予小柴胡湯+桂枝湯+五苓散。

柴胡15g 黃芩15g 黨參15g 法半夏15g

生薑15g 大棗15g 炙甘草6 桂枝15g

茯苓15g 白朮15g 澤瀉15g 豬苓10g

白芍15g

中藥顆粒劑3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沖服。


2月24日查房:患者下午5-6點仍有低熱,38℃以下,偶有咽癢則咳,偶有左下腹部悶痛,少許口乾,夜間稍怕風怕涼,足稍怕冷,大便成形,每次量少,1次/日,睡眠一般,小便不利緩解。舌質紅,舌邊少苔,舌中稍膩。所有中醫六經辨證考慮太陽陽明太陰合病,予葉石膏湯合桂枝湯。

淡竹葉10g 石膏30g 山藥30g 太子參12g

法半夏9g 麥冬15g 桂枝10g 赤芍10g

生薑9g 大棗20g 炙甘草9g

中藥顆粒劑2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沖服。


2月26日查房:患者無明顯乾咳,無咳痰,無咽乾,無咽癢咽痛,昨天至今無發熱,無雙足涼,無少腹部悶痛,無口乾,無口苦,小便順暢,大便順暢 1次/日,睡眠好。

27日辦理出院。


辨證思路:

《傷寒論》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故患者口乾口苦、咽乾,伴有胸悶、咳嗽等,符合小柴胡湯方證。

《金匱要略》第7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胡希恕注“表不解則氣不得旁通,壅逆於肺,故咳而上氣,若復有痰飲與氣相擊於喉中,則聲嘶如蛙鳴也,射干麻黃湯主之”。

此方與小青龍湯共同病機為外邪裡飲,皆主治咳喘。

但小青龍湯有桂枝、白芍、乾薑、甘草,射干麻黃湯有射干、紫菀、款冬花、生薑;故小青龍湯表證重、裡虛寒亦甚,

而射干麻黃湯相對於小青龍則虛寒輕、或微有上熱,有痰鳴或咽喉不利為主要特點。

綜上所述,射干麻黃湯六經當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外邪裡飲,飲逆結於咽喉,裡虛寒不甚或微有熱者。


故2月12日一診,中醫六經辨證考慮少陽太陰合病,予小柴胡湯合射干麻黃湯加減。

2月14日查房,患者咳嗽、口乾口苦症狀減輕,但舌質較前紅,考慮有陽明熱,大便爛,夜尿2次,考慮有溼有飲。

方藥選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各地推薦使用的清肺排毒湯。

清肺排毒湯由經方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麻杏石甘湯、五苓散、橘枳薑湯相合而成。

麻杏石甘湯因為內熱蒸肺,本方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藥相伍,一重在降肺下氣,—重在清肺洩熱,麻黃不合桂枝則但治喘咳水氣,並不會大汗亡陽,且有石膏制約,相反相成,便可治療熱飲燻蒸,汗出、煩渴、喘咳等證。


胡希恕先生和馮世綸教授曾把五苓散方詳盡解析,以便於理解和掌握。

五苓散中,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四藥為利尿藥,重在逐內飲,豬苓、澤瀉解其煩渴。

桂枝不但解外,亦降氣衝,使水不上犯而下行。

五藥配伍,解外利水,治療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證為外邪裡飲,兩解表裡,本方證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胡希恕和馮世綸基於多年的經驗和研究,認為小便頻數大多由於有水毒的存在,機體欲自小便加速排出的反應,但以自然機能有限,雖使小便數,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此時與以利尿的適方,使水毒得以排出,則小便數亦自止,並由於小便數所致的大便硬和渴,亦不治而自愈。


《金匱要略》第9條:“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也主之”。

事實上這個胸並不疼的,而是胸中氣塞,就是胸脹悶的厲害,為之氣塞,胸中感覺這個氣滿脹,氣塞於胸中。短氣,就是水氣往上攻得厲害。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也主之,這也是看情形,茯苓杏仁甘草湯以祛水為主,所以偏於治短氣;

橘枳薑湯以行氣為主,以治胸中氣塞為主。

橘枳薑湯在孫思邈書中底下有小注:“胸痺,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

這“幅幅如滿”就是氣塞滿;

“噎塞”不但胸部這塊憋,咽喉也憋,就是氣還是往上撞的;

“習習如癢”老是像癢似的,所以我們治梅核氣這類的咽喉不利,常常大量用橘皮也起作用,我們常用的不是半夏厚朴湯嗎?

這半夏厚朴湯合用橘枳薑湯也挺好,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咽喉老是不利落,老感覺發癢。

那喉中澀燥,不能吃東西,也燥也幹,但是由於胃中有水,所以多唾涎沫,其實這個方子健胃,胃健就能生津,橘皮、生薑都能健胃,促進食慾。


2月21日查房,患者下午5-6有低熱,夜間稍怕風怕涼,小便不利。

小柴胡湯是古代治療發熱性疾病的重要方劑,特別是那種“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的發熱性疾病。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許多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就是發熱持續,或者寒熱交替發作,伴有咳嗽等,符合小柴胡湯方證。

怕風怕涼考慮太陽表證,桂枝湯既是發汗解熱湯劑,又是安中健胃滋液、調和營衛之方。

故六經辨證考慮太陽少陽太陰,予小柴胡湯+桂枝湯+五苓散。


2月24日查房,患者小便不利緩解,但下午5-6點仍有低熱,考慮飲雖去,但正虛邪戀。

《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本方的經典用法,主要是針對熱性病的恢復期,餘熱未盡兼有津傷,病人表現多為低熱。

此方有麥門冬湯來的,又另外加竹葉、石膏。

麥門冬湯是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加上竹葉、石膏,祛熱下氣的力量更大了。

故六經辨證考慮太陽陽明太陰合病,予葉石膏湯合桂枝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