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浮樑縣禮門古村從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中邁向新時代


景德鎮浮樑縣禮門古村從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中邁向新時代

春分時節,繁花似錦。3月26日,記者來到浮樑縣黃壇鄉港口村採訪,沿途展現在眼前的是幢幢樓房新穎別緻,條條整潔的路面通著各戶,片片綠蔥蔥的農田長勢喜人,不時還能看到參天的古樟樹,真有“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之感。

港口村人口495戶,2198人,1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563.37畝,旱地面積1442.58畝,山林面積51364.8畝。該村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大理石、瓷土、瑩石和國家一級保護古木紅豆杉等珍貴植物。

景德鎮浮樑縣禮門古村從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中邁向新時代

該村不僅有風景秀麗的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裡的古村文化,更是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鄭氏禮門古村落尤為突出。禮門,一個“禮”字,說明這裡的村民注重禮儀,誠實好客,敬畏“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禮,還是一種做人的道理。古人孟子有曰:“禮,門也”,是君子遵行的禮儀之道。“禮門”蘊含的意義,已經形成了這裡的一種禮儀文化,因此民風純樸,深入民心。

隨行採訪的港口村黨支部書記鄭友林,說起他們鄭氏禮門的古村文化,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起來。“禮門古村位於黃山餘脈南北方向的狹長谷地,四周崇山峻嶺,這裡綠水青山,四季分明,竹林資源豐富。禮門村內西河雙溪並流,景德鎮昌江重要的支流西河就是由禮門開始向下拓寬的。禮門曾是近古時代陶瓷窯火的原材料產地,由西河上游把窯柴運抵景德鎮……。”

景德鎮浮樑縣禮門古村從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中邁向新時代

據歷史記載,禮門鄭氏祖先鄭延英,始從浮樑儲田祖廟裡的新家源遷到此地。據禮門祠堂保存的《鄭雙溪暨黃夫人合葬暮銘志》碑文記載,禮門村的歷史上出了位叫鄭雙溪的名人,生於明朝正德十一年丙子正月,他在朝廷中了進士,並由皇帝授任官職,曾就任南京都察院司務、廣東會事、南京吏部尚書等要職,官至一品,在許多地方留下許多輝煌業績。

到明朝嘉靖年間,禮門村人丁不斷興旺,宗親發展成四股,分別是德成股,立成股,日成股,永興股,於是眾人提出修建鄭氏宗祠的計劃。鄭氏禮門祠堂規模宏大,建築面積2100多個平方米,是當時地位和精神的象徵,對中國祠堂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有著寶貴的參考價值。禮門祠宗分別為書堂,習武堂,子孫堂,陰陽堂,祖先堂,具體分為前門、前院、戲樓、天井,正廳、享殿、供奉祖先的龕位等,木作、磚作、石作、泥作,頗具匠心,石刻木雕的精緻做工,這此都見證了中國宗族祠宇建築文化的豐富與燦爛。

據禮門村裡的老人們介紹,過去村裡的古建築眾多,說起他們的祖屋都充滿著自豪感。當時禮門鄭氏眾多房屋建築均分為門廳、享堂與後寢三大部分,整體造型的構部件,以魚龍吐水樑柱支撐為例,整體上大刀闊斧,細部中絲縷入微,表現出一種難能可貴的古代建築藝人豪放瀟灑的創作氣勢,雕飾構部件數量的有限,使建築裝飾部位的選擇性尤為突出,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性簡樸特色。眾多古建築中均有雕龍畫柱,天井飛簷,柱墩石刻,體現了明清時期輝煌的建築風格,更演繹了鄭氏先祖在昌江支流西河流域的繁榮生息的輝煌過程。

景德鎮浮樑縣禮門古村從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中邁向新時代

當老人們說起村裡古建築的現狀,他們的臉上又流露出婉惜之情。鄭氏禮門祠堂及許多古建築,歷經明清、民國以來的風霜雨雪洗禮,尤其是文革期間又遭受過破壞後,所剩無幾,後來村民們多次自發組織修繕,才讓部分建築得以保存至今。禮門村處於江南多雨的潮溼谷地,祠堂難免遭受風吹雨打,尤其是祠內木製結構和露出屋簷,處於不斷腐爛的過程中,雖有村民們的維護和當地政府的重視,但是許多古建築仍然破爛不堪,險處環生。老人們無不嘆息道:“禮門古文化面臨消失的跡象,令人堪憂,期盼會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時下是鮮花盛開的季節,村內鳥語花香,一派濃郁的山水田園風情。禮門村的古建築是一年比一年少,但村裡的新景象卻是越來越多了。記者走進一家農戶,新穎別緻的樓房裡電燃氣、電視、網絡、太陽能一應俱全,門前小院幽雅整潔。該戶村民對記者說:“以前我們村是雨天泥,晴天灰。現在我們也像城裡人一樣,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衛生廁,住小洋樓,用清潔太陽能已不再是夢。夜幕降臨,風景秀麗的廣場和寬敞的農民活動中心,更是成了村民休閒娛樂的最佳場所。

景德鎮浮樑縣禮門古村從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中邁向新時代

港口村地處偏僻山區,過去村裡的房屋低矮破舊,雜物隨處堆放,垃圾遍地都是。近年來,該村為了美化村莊環境,給村民們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園,他們圍繞建設秀麗新村主題,開展“雙創雙修”活動,整治村裡環境,並實行了衛生保潔責任制、美化亮化規劃、文化設施完善化等制度,有效提高了村民們參與環境整治活動的積極性,營造了愛環境、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該村始終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念。目前,他們在挖掘古村文化的同時,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由過去糧、林、茶為主導產業的單調格局,發展為現在以糧、茶、林、食用菌、野生蔬菜、藍莓果園、藥材、養豬、雞、山羊等特產農產品全面發展的大格局,實現了集體經濟增長、村民生活提高的喜人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