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復工突然發現對自己的工作難以專注和用心了,怎麼回事?

流浪的金魚


首先我們分析下可能的原因:1、假期綜合症;2、恐慌心理。不知道題主是啥行業、啥工作屬性,所以不好判斷工作對上述心情是否會放大或調整。

如果你做反向操作調整,找到一個新的工作重點,讓你沉浸到工作中去。


徐梵斌


對於為什麼疫情過後復工會很吃力,我覺得有以下三點原因:

1,放假的時間過長,本來熟悉的工作,現在拿不起來了。

賣油翁的故事告訴我們,熟能生巧,相信不少職場人也是一樣,一個多月的遊手好閒,真的讓本來就會的技能變得不熟悉了。回到公司後,看到陌生又熟悉的工作任務,突然還會斷片,我到底是幹什麼的?

這次的疫情對很多職場人影響很大,包括我,自從參加工作後,從來沒放過這麼長的假期,而且是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放的假,著實是讓人休都休的不踏實。

年前本來還能得心應手的工作,復工後,我也是足足花了半個月才緩過來。

這時候會出現害怕和抗拒的心理,害怕跟不上節奏,抗拒面對復工的事實。可見,要擺脫這種心理,首先要把這種情緒壓下去,進而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不是逃避。

建議:找出之前的工作計劃,還有以前的工作內容,重做一遍。

我們之所以覺得跟不上節奏了,就是手生了,那就強迫自己重新進入工作狀態中去,例如,以前做的工作計劃是,1234一項一項地做下來的,那現在就機械性地重複做,慢慢的就會找回之前的感覺來。

一旦熟悉的感覺回來了,心理自然就不會有一種拿不起工作的無力感了。

2,疫情所帶來的環境影響,心理有壓力。

我們以前看災難大片的時候,都覺得這只是電影,現實是不會發生的,但是,它今天就切切實實的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每天的出門就感覺是一個儀式,要戴口罩,要戴手套,要帶護目鏡。

出門看到滿大街的口罩,大家在地鐵上寧願站著也不坐在一起了,公共場合安靜的可怕,微博微信,電視廣播都在循環播放,各地的疫情信息,帶著厚厚的口罩覺得坐在辦公室裡,要酒精消毒,要洗手。

在這種壓力下,任誰都會突如其來的一陣煩躁,心都靜不下來。

半個月前,我復工時,在空無一人的地鐵站站著的時候,也是心慌了好一陣子。所以,要正確的學會紓解這種焦慮感,才是正常投入工作的關鍵。

建議:實際上,國內的疫情控制得很嚴格,不要過分地去解讀這個事情,也不要產生負面的心理。

可以有意識地去轉移注意力,多看看喜劇電影,看看搞笑的綜藝節目,也可以看看輕鬆愉悅的書籍,平時做好個人防護,心態放平和,總之不要專注在這件事情上就好了。

3,出現“自己能力不足”的錯覺

在這場災難裡,每個人都措手不及,有些人突然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存款,不工作就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有些人發覺自己不會做飯,沒外賣就飯也吃不上,包括許多公司一直以為自己運轉良好,這次疫情給他們當頭一棒。

我的好幾個同學,還沒復工,公司就倒閉了,坐在家裡,突然發現自己失業了。

這種心理會帶來一種畏懼感,也就是畏手畏腳的,害怕工作出錯,不積極主動地去工作,因為害怕做多錯多。

如果說疫情前像個小龍蝦一樣,張牙舞爪的,希望多工作多表現,想讓老闆認識自己,那麼疫情後就像個寄居蟹一樣,就唯恐老闆注意自己,心裡想的,就這麼混著過吧,只要不被炒,不要失去生活來源。

建議:以前努力工作的,現在更要努力,以前混日子的,現在要轉變態度,因為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是不是更應該利用好每一天,才能不留遺憾?

混日子什麼的,還是打消念頭吧,只有積極的工作才能換來更多的報酬,才能有存款,才能讓你不管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你都會因為有底氣而感到安全感。


偽數據工程師


如果疫情之後出現了專注力下降,可能受到了疫情情緒困擾造成的。

突如其來的疫情,其實給很多人都帶來無形的壓力,無論精神上,還是經濟上。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種壓力來源是屬於不可解決型的,也就是說,無法通過你的努力,讓壓力源,也就是疫情沒有了。

這時,我們需要做一些情緒壓力管理

1 每天減少關注疫情的時間,把自己的精力拉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上。

2 做一些深呼吸,冥想等活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

無論疫情在與否,工作、生活都要繼續下去。有意義的過好每一天,尤為重要。


爆團成長社


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問題:

1、長時間放假在家,作息時間變化影響了原有的工作習慣。

2、疫情之後,公司的發展戰略規劃或者短期應急計劃,導致原有的工作崗位職責也可能發生響應變化。

3、自己在疫情期間,心理狀態不穩定,回到工作崗位,加之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心理受到影響。

4、同事之間許久未見,相互溝通配合也沒有之前長期相處時那麼默契。

5、自己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可能產生了新的想法。

等等諸多原因,其實,最需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短期求穩,長期合理規劃職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