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人——再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最近,再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想到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在德育方面的現狀,筆者深有感觸。

無論是從學生今後的個人成長、家庭發展,還是從國家和民族的需要來講,一個人的德行是至關重要的,是擺在第一位的。因此,不把“立德”放在首位的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甚至是可怕的教育。到頭來,會讓學生走上一條不歸路,成為家庭的沉重包袱,甚至會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罪人。黨和國家一再強調教育要德育為先,要徹底改變過去重智輕德的錯誤做法。但目前德育課程的開設仍然是部分學校的短板,思政課和開展的德育活動還不能很好地達到育人要求,該開展的活動還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流於形式的活動還不少。因此,德育的實效性仍然是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校長和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依然是亟待提高的問題,探索德育實效性的研究與實踐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大多數文章都涉及德育方面的問題,涉及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體驗、思想體驗、公民體驗、勞動體驗、少先隊和共青團活動,以及家國情懷等德育的範疇。他無論教哪個學科,都沒有忘記教育的這些方面,特別是下篇中的50篇文章中,德育的內容最為突出。從他以育人為主的做法來看,他不愧為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實的教育家。我們看一位校長和教師是不是稱職的、有格局的教育者,首先要看的就是他是否重視了育人這件事,是否把育人放在了工作的首位,是否具備了育人的一貫思想和長效做法。今天,我再一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首先想到的就是“一輩子應該當個什麼樣的教師”“應該怎樣當個好教師”,進而想到我們的教育方針,想到習總書記對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思考“我們還有哪些不足”“如何彌補這些不足,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我們向蘇霍姆林斯基學做教育,不僅是因為他知道一名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知道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找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的路徑和方法。例如,他開展許多有政治內容和思想內容的少先隊和共青團活動,使祖國、家鄉、共產黨、烈士故事、先進人物等都能銘記在學生心中。他讓少先隊員為革命烈士栽下一棵棵能活500年的柞樹,作為紀念烈士的活的紀念碑。他讓學生把自己親手栽種的玫瑰花送給自己的母親,使母親眼裡浸滿幸福的淚花。他讓二年級的學生種植敬老園,並請同村的老人來果園品嚐採摘的葡萄、蘋果、梨,從小讓學生懂得尊敬老人。他帶領學生從很遠的地方用車子把坑泥運到校園,改造勞動基地,讓學生從小參加勞動鍛鍊,學會吃苦耐勞。這些故事都不是搞形式主義,不是走過場。他做的每一件育人的事,都是那麼紮實有效。

我們從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實實在在的教育實踐中,明顯地看出,他是一位真正把育人放在首位的教育家,是名副其實的真正做教育的人。他不是在嘴上高喊德育而不落實到行動上;不是隻搞德育形式,而是把德育紮紮實實地落實在他的每一個教育實踐中,並且在他的學生身上開花、結果。所以說,他的教育是真正為祖國培養合格接班人而做的教育,為家庭培養有責任心、有愛心、有孝心的人而做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有大愛、有責任、講奉獻、敢擔當、遵紀守法好公民而做的教育。這就是他能夠成為至今備受世界尊重的教育家的主要原因。我們今天的教育,不正是需要千千萬萬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校長和教師嗎?

確切地說,《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每位校長和教師都能用他的每一篇文章清楚地對照自己,找到差距和不足,尋到方法和路徑,儘快盡好地改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成長為受尊敬的育人典範,成為指引學生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終生難忘的恩師,成為對學生、家庭和社會有所作為的好教師,而不再是一名只教書不育人的教書匠。讓我們正視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以他為榜樣,始終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虛心學習、躬身實踐、不斷創新,為祖國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