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治療的誤區是什麼?如何避免“入坑”

導讀:四種誤區:1、把炎症統統視為熱證,炎者必熱,熱者必清,大量使用清熱解毒2、對無症可辨的乙肝,濫施清熱解毒,補益脾胃,活血化瘀釀成壞病3、對肝硬化動輒活血化瘀,攻堅破積4、中西藥並用,利水利尿,弊端甚多。

肝病治療的誤區是什麼?如何避免“入坑”


目前治療肝病(甲肝、乙肝、肝硬化等)的方藥甚多,然而,從臨床實踐來看,效果尚不盡如人意,要走出許多誤區,才能有效地扭轉治療中的偏頗。

誤區之一:把炎症統統視為熱證,炎者必熱,熱者必清,大量使用清熱解毒藥。

從辨證施治的角度看,治療肝炎大量使用清熱解毒藥是片面的。因為肝炎,特別是甲肝,溼熱鬱遏者多,如果只清熱,大量用清熱解毒藥,勢必損傷脾胃。原本有厭油、食納差、噁心、大便溏而不爽的脾胃溼熱症狀(即前人所說“溼熱氤氳,如油入面,難解難分”),再加上大劑清熱解毒藥,對脾胃損傷更甚,更無食慾,對治療不利。這種誤區就是不辨證,只辨病,把炎症和熱證劃等號的結果。

誤區之二:對無症可辨的乙肝,濫施清熱解毒,補益脾胃,活血化瘀釀成壞病。

乙肝的發病率很高,年齡、性別等均無任何特徵可稽,無症可辨,唯有檢查乙肝病毒標誌物有異常。如此濫施清熱解毒藥,損傷脾胃造成食慾不振、消化吸收障礙,身體每況愈下,非但乙肝病毒標誌物不復常,還會帶來種種弊端。繼之,補益脾胃不當,反增脾胃氣滯,壅塞中焦,產生腹脹氣滯。

誤區之三:對肝硬化動輒活血化瘀,攻堅破積。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纖維化的歸宿,其病程之長,身體素質之差,脾胃功能之不足,已不待言。如企圖以活血化瘀,攻堅破積,豈有不產生惡果之理。其一,病變是長期的肝損害,不能寄希望於活血化瘀,攻堅破積能起速效;其二,凡是活血化瘀,攻堅破積藥均為對肝有直接損害,如三稜、莪術、土鱉蟲等都是有毒之品,長期服用對肝臟本身損害很大。

誤區之四:中西藥並用,利水利尿,弊端甚多。

肝病出現腹水,中藥利水有五苓散、五皮飲、車前子、木通、商陸、甘遂等;西藥有速尿、雙氫克尿塞、安體舒通。若中西藥並用,其後果不堪設想,如此運用不出三五天,口乾、舌紅、便結等一派陰傷之症叢生,此時應停用一切利尿利水藥,否則陰傷燥化,不可救藥。

以上這些誤區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如何避免這些誤區,下面談些個人的淺見。

辨證用藥,結合檢測指標,進行臨床觀察

甲肝來勢兇猛,谷丙轉氨酶急劇升高,黃疸明顯,有發熱或不發熱,小便黃,肝區疼痛,消化道症狀明顯,舌苔黃白而膩,脈象弦數有力。治療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清利溼熱。方藥以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0g,黨參10g,黃芩10g,法半夏10g,鬱金10g,川楝子10g,茵陳15g,炒雞內金10g,炒谷芽、炒麥芽各15g,枳殼6g,青皮、陳皮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因人而異,辨證為主,結合檢測指標,進行臨床觀察

目前治療乙肝的中成藥種類繁多,大多數陰轉率不高,西藥用轉移因子等,價格昂貴,療效不穩定。唯有因人而異,辨證擇藥,兼以解毒。筆者對無證可辨的乙肝,多采用四逆散加鬱金、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白馬骨、山藥、白扁豆、炒谷芽、炒雞內金等。若有口苦舌苔黃白微膩者,則以小柴胡湯加鬱金、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白馬骨、山藥、白扁豆等。這兩個處方略有不同,前者四逆散加味,適於無症可辨者,後者小柴胡湯適於有肝膽胃熱,消化道症狀較明顯者。用藥原則是疏肝藥以柴胡、鬱金、川楝子、青皮等;健脾和胃藥以山藥、白扁豆、炒谷芽、炒麥芽、雞內金等;解毒藥以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白馬骨、野菊花(選其中1-2味)等;涼血藥以赤芍、丹參、薑黃等。總之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主,佐以解毒,不用峻猛攻伐之品。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漸消漸散治肝硬化

臨床常見的有肝炎後肝硬化、血吸蟲病肝硬化、酒精中毒性肝硬化。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肝硬化,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得當,能持之以恆,使之緩慢圖功,是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的。

一是要堅持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保證消化吸收正常。因為肝纖維化導致肝功損害,所致肝區隱痛,腹脹氣滯,食後飽脹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狀。所有治療應疏肝理氣,使肝氣能正常疏洩,脾胃才能正常納與化,使之逐漸恢復功能。故疏肝理氣,必須與健脾和胃並行不悖,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是軟堅散結必須在脾胃功能健運的情況下運用。肝硬化多數脾腫大,都必須攻堅破積,但前提是脾胃功能正常,肝有所養,才能漸消漸散,活血化瘀藥如三稜、莪術、桃仁、紅花、土鱉蟲等少用或不用,且用量應從小到大。總的原則是漸消漸散,不可為求速效,而欲速不達,弄巧成拙。

三是肝腹水宜行氣消水,不妄用峻猛攻水,更不宜中西利水藥同時使用。中醫認為,腹水的形成,是因肝鬱氣滯,脾胃運化失常,致使水液瀦留。所以治療首先應疏肝理氣,健運脾胃,使氣化則水化。因而臨床運用不宜大劑攻伐利水,要因勢利導,在氣化則水化的理論指導下,適當運用利水藥。或者採用西藥利尿,連續用3-5天即停止,間隔使用利尿劑效果更好。其次要注意不能中西藥同時利水,否則容易出現利水傷陰之弊,務必慎重。其三,利水藥的選擇,中藥初則以行氣利水藥如茯苓皮、大腹皮、海桐皮或牽牛子等,不能動手即用甘遂、芫花、大戟之類峻猛逐水藥。總之,以輕可去實為好。

四是肝硬化慎於用補。一般地說肝硬化是本虛標實,氣血水瘀,不能用溫補,只能用清補。以滋養肝陰為主,如生地黃、白芍、丹參、太子參、山藥、石斛等清滋而補,忌用黃芪、白朮、當歸等補氣補血藥(極少病例可以用)。如有牙齦出血或鼻衄等,可以用玉女煎、百合知母地黃湯、竹葉石膏湯之類,或加用三七、白茅根、旱蓮草、丹參、赤芍等,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

五是肝硬化的預後問題。肝硬化病人多為肝陰不足,肝鬱化火。可以在臨床上密切觀察舌苔和脈象,如舌苔少或舌面光亮,脈弦實剛勁,是為不祥之兆,應大量用滋陰清熱,如生地黃、白芍、石斛、牡丹皮、赤芍、丹參、龜甲、鱉甲、知母等。如舌苔能長出薄苔是為好的轉機,如舌質深紅光剝無苔,是病情危篤,不可逆轉。這一臨床特徵,很有診斷意義。若有舌脈的轉化,必須未雨綢繆,審時滋補肝陰,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

最後是關於肝病飲食的宜忌問題。飲食療法是中醫治療的一大特色,尤其對肝病更顯示其優越性,恰當調理好肝病的飲食,很有積極意義。一般來說肝病的飲食以清淡為宜,切忌辛辣燥熱之物。清淡的鱔魚、瘦肉、魷魚、墨魚,尤其是泥鰍,其功用有清熱、利水、補脾的作用,故有“水中人參”之稱。甲魚既可滋陰又可軟堅,但必須久燉10個小時左右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另外如山藥粥、蓮子粥、薏米粥,都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凡辛辣燥熱以及滯氣的食物是肝病所禁忌的,如牛羊肉、狗肉、鵪鶉、鴿子都屬燥烈性味,不能食用,辣椒、胡椒、生薑也要適可而止。易於滯氣的糯米、紅薯、土豆亦不宜多食。總之,肝病的飲食應當注意調理,不能任意擇食,以免產生不良的後果。

— THE END —



1、文源/《中醫雜誌》2001年8月第42卷第8期。作者/陳瑞春 編校/楊來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