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天賦,並發展他的天賦?

何潔龍


英國劍橋大學羅伯特·普洛明教授:通過大量單卵雙生子的遺傳基因研究得出,人們的成功32—62%由基因決定。

天賦基因檢測運用先進的基因芯片和測序等技術,通過對受檢者DNA樣本進行科學嚴謹的檢測,檢測與天賦相關的基因,科學評估孩子的天賦傾向。

每個孩子的潛能都是一個巨大寶藏

每個人的天賦不同

決定人社會軌跡千差萬別

上帝是公平的

賦予每個人獨特的潛質和天賦

天賦基因檢測

用科學的方式瞭解兒童與生俱來的優勢基因

發掘孩子的天賦優勢

為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方案

使孩子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檢測樣本:唾液

【若你有關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相關的問題,可私信我,很開心為你解答】


鄰家好伴


在生活中,聽話的孩子最討人喜歡。任性而喜歡頂嘴的孩子往往會遭到家長的責怪。家長如果過度專制,實際上是遏制了孩子的思維,扼殺了天賦,對孩子的成長只能起到反作用。著名兒童文學家冰心老人曾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人類是有靈性的動物,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有著專家們也無法預測的諸多能力,但是我們大多數都關注在語言和邏輯數學這兩種天賦上了。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本身具有六種基本天賦:


1 語言天賦:從小說話較早,愛講話,易學會外語,易記住電視或書中長單詞,喜歡講故事,較早自學讀書等

2 音樂天賦:對各種聲音著迷,喜歡聽汽車喇叭聲,摸鋼琴鍵並聽琴聲,學唱新歌無困難,能在不同場合聽出不同樂器奏出熟悉但沒歌詞的歌

3 邏輯數學天賦:搭積木比較愛問積木的不同地方在哪裡?善於下棋,喜歡抽象概念,會構想出仔細安排的幻想世界

4 空間想象天賦:超常的觀察者,很小時候就能正確的合乎透視畫法畫出立體物體,比如牛奶盒

5 身體動覺天賦:運動員舞蹈家都具有這種天賦。孩子對翻筋斗、游泳和空手騎車這些活動很容易完成,容易做到接球、穿針、使用各種工具、拆卸和改裝鐘錶等。

6 瞭解“人”的天賦:這種天賦的識別比較困難,在較大年紀時體現出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懂得怎樣做計劃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會特別注意別人的變化

家長都有“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願望。那麼,父母該怎樣做才能激發並發展孩子的天賦呢?有以下4條建議供參考。

1 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缺點和別人孩子優點比較。面對父母的指責,孩子的天賦怎能不被壓抑?

2 家長和老師及時溝通孩子學習情況,即使出現老師對孩子某些方面不認同,家長也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3 日常生活中激發好奇心培養孩子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如孩子愛看《熊出沒》,就問為什麼熊大熊二不讓光頭強砍樹,為什麼要多種樹?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地激發孩子思考和尋找問題的答案。

4 多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觀察花鳥蟲魚的活動,讓神奇的大自然來容納孩子無窮的好奇心,培養他勇於探索的精神。


天使寶貝成長記


我的觀點:天賦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一個領域長時間的刻意練習,不斷挑戰自己磨練自己的機會更重要。

愛迪生說成功=1%天賦+99%汗水。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總是調侃地補上,如果沒有1%的天賦,哪怕99%的汗水也是沒用的。事實是這樣的嗎?

回到心理學領域上來說,這屬於典型的環境和遺傳之爭。不用多說大家應該也清楚了,爭論環境和遺傳,對孩子的影響哪個大是毫無意義的。

《天才假象,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這本書的作者——馬修薩伊德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可以這樣說,他認為天賦和汗水都不重要,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長時間的刻意練習,也就是目的性練習。基本要達到一萬多個小時的目的性練習才能達到精通。


在他的書中有一個特別鮮明的例子,那就是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與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因為他的三個女兒都是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都獲得了國際象棋男子特級大師的稱號。外界把她們三姐妹成為神童,但只有波爾加知道女兒成功的真相。

波爾加認為孩子都擁有非凡的潛力,發掘潛力才是父母和社會應該做的。

他與自己的妻子約定要做個實驗,自己親自創造一個具有世界一流能力的孩子。

首先他花了很長時間選定專業領域來培養自己的孩子。最後他選擇了國際象棋,因為國際象棋是根據勝負進行評分,非常的客觀公正,而不像藝術家和小說家,水平是容易受到爭論的。

波爾加只是愛好下象棋,他的妻子甚至連業餘愛好者都算不上。但是他本人讀了大量有關國際象棋教學的書,在家裡教自己的大女兒下棋。當時孩子還沒滿4歲,每天把大量時間投入到國際象棋上。他寓教於樂,讓國際象棋充滿了戲劇一樣的吸引力,讓孩子迷上了下棋。

在他的實驗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關鍵點。第一個是孩子開始訓練的時間一定要特別早。三個女兒開始訓練的時間都特別早,不到五歲。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現在社會上好多特長班裡的孩子都特別小。

第二個重點是波爾加讓女兒們下國際象棋的動機完成了內化。就是下象棋不是為了使父母開心,也不是為了以後能得到好工作或者能得到錢,而是她們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花了大功夫,在國際象棋中得到了非常大的樂趣,而不是令人厭煩的事。

重點又來了,如何才能完成動機的內化呢?

有個很簡單,但是很多人又沒注意到的點:誇獎孩子的時候,不能直接稱讚他聰明,而是要表揚他的努力。

波爾加的三個女兒都在十幾歲就贏得了世界冠軍。而在她們贏得冠軍前,在國際象棋領域的累計練習時長早已超過了一萬小時,比國際象棋史上任何女性的練習時間都要多。

回到開頭我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在一個領域長時間的刻意練習,不斷挑戰自己磨練自己的機會。想要獲得這樣的機會,好的學區房是不是得考慮先備起來?家長自身的積累也要備起來了呢?古話說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打洞的技巧本身也是家長給孩子的資源積累啊。

在孩子最感興趣的事物上,讓她早早的獲得各種相關信息和知識,那就是對她天賦的最大開發。但有多少父母是孩子明明對打遊戲感興趣,卻被拉去繪畫特長班呢?或者你把繪畫搞的特別有意思,吸引了孩子注意力也行啊,但現實往往是感興趣的家長不支持,不感興趣的家長隨大流砸錢培養。


唐古利烏鴉


1、孩子的天賦到底是什麼?

孫圈圈老師給出我們一個冰山模型的圖,我們看到冰山上面是知識和技能,這些都是能看到的,選擇培訓班時我們要清楚是增長孩子的知識還是能力,比如學科知識,而技能是英語、舞蹈等等。


相對於知識和技能,能力要花更長時間的培養,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通過孩子的行為觀察得到的,這些能力可以是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藝術設計、英語交流等等。


能力,應用更廣泛,也是孩子能夠融會貫通的基礎。


重點來了,最底層的是孩子的天賦。天賦太抽象了,我們用價值觀、性格特質和動機來理解會更容易。孩子性格比較內向還是外向,孩子喜歡做哪些事情,討厭哪些事情,孩子做哪些事情更容易持久。要注意的是,喜歡並不等於擅長,孩子喜歡畫畫並不代表擅長畫畫,孩子外向並不表示擅長社交。這裡的天賦是孩子潛意識層面所形成的特質,很難去改變。

我們能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去觀察,去尊重,去引導,最大化的利用孩子的天賦。比如說你知道孩子比較內向,你會了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想表達,卻很少有合適的方法,所以藝術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幫助孩子去宣洩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世界。


到底該培養知識、技能、提升能力,還是應該發現孩子的天賦最大化的利用,我想冰山模型已經很好的詮釋這一點了,

天賦是在最底層,影響越大,也越難改變。但是天賦可以影響能力、技能和知識。


《地球上的星星》中伊夏學習能力差,一直很自卑,他遇到了老師尼克,尼克發現了他繪畫的天賦,向校長申請利用每週的2-3小時的時間用伊夏喜歡的方式為伊夏補習認字和數學等功課,尼克老師走進了伊夏的小小的孤獨的心靈。伊夏在尼克老師在寄宿學校舉行了一次大型的繪畫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伊夏再度綻放天真可愛的笑容,因為尼克老師點亮了他信心的明燈。


我們可以看到一旦發現孩子的天賦,就會像是順水推舟,孩子在軌道上就會越走越順利。

2、

如何通過發現天賦去提升孩子的能力?

《發現孩子的優勢》作者詹妮弗.福克斯說到:你每次剝掉孩子某種偏好或喜愛的一層外殼,就離某種優勢的核心越近了一點,這叫“優勢追隨”。

作者還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叫“優勢頓悟”。也就是說通過分析、追尋、綜合並最終改變對優勢的看法,以這種思考方式得出某個與孩子優勢有關的新觀點或新認識,就叫優勢頓悟。


知道不等於做到,具體怎麼做呢?簡單來說,我們要帶著孩子觀察、思考和行動。

首先鼓勵孩子安靜的坐下來,深吸幾口氣,努力的平靜思緒。因為如果想讓孩子專注於自身優勢,就必須教會他們學會集中精力,靜下心來。這樣他們才能思考自己的優勢,專心去想對正在做的事有何感受。


就簡單的這一小步,也需要每天抽幾分鐘練習。

然後提出具體問題。“做一件事時,什麼時候覺得特別有趣和投入?”


舉個例子:

媽媽:“洗碗時,什麼時候你覺得最有趣?”

孩子:“玩水和泡沫的時候。”

媽媽:“還有哪件事你在做事的時候用到水和泡沫?”

孩子:“洗手的時候。”

媽媽:“你更喜歡做哪件事,洗碗還是洗手?”

孩子:“洗手。”

這種詢問的方式不會立即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而是讓孩子思考他們做這些小事時的具體感受。先易後難,先問有選項可選的問題,是喜歡做這個還是那個,問完後要接著問兩個“為什麼”一類的問題。

媽媽:“為什麼喜歡洗手?”

孩子:“喜歡玩水的感覺。”

接著我們需要去重複和確認孩子的感覺。

媽媽:“這麼說,你喜歡玩水帶來的感覺。”

孩子:“嗯。”

在我們引導下孩子參與的自省過程次數越多,他們也就越能訓練自己的思維多花時間想想那些探索性的、有創意的想法,而不是越來越強詞奪理,只認一個角度。


這種習慣可以通過多種積極方式去改變孩子的人生,比如在選交什麼樣的朋友他只與那些對自己有積極的人,更理性的控制自己的生活。


所以,為了孩子開始思考自身的優勢,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觀察自己對行為活動和人際交往的反應,我們越能引導孩子這樣做,孩子就越善於做這種事;我們越與孩子一起致力於辨認和思考優勢,這種思維方式也越能成為習慣。


這種訓練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孩子越小,這種訓練越容易,因為他們幼小的心靈尚未受到太多負面思想的侵蝕。如果我們經常跟孩子這樣交流,慢慢的我們就能從中得出“哪些對他們最重要”的蛛絲馬跡。認真傾聽,然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他們的優勢所在。

思考優勢,我們先觀察,然後得出某種結論,然而隨著深入瞭解和分析,去行動,從行動中思考,從而提升能力。我們不是要想著做什麼,要思考什麼不去做。因為孩子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要知道不報哪些輔導班,不做哪些題,把孩子最大的力氣用到最合適的地方。


吳瓊Cissy


我始終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而出生的。在現實生活中,拉開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在於有些孩子身上的這種天賦比較早地表現出來,恰巧又是被公認的值得發展的天賦,比如對數字的記憶、計算能力。因此而引起大家的關注,父母願意為此花大精力培養,於是這個孩子的身上將被貼上“天賦”的標籤。

但有些孩子看上去愚鈍,所以你並不關注他,但其實他也有絕活,比如對拆裝很有一套,我曾就採訪過一個農民企業家,什麼都不會,但任何鎖具在他手裡,就能巧妙地拆裝,現在生意做到全世界。

只是遺憾的是,很多孩子不被主流價值觀認同的天賦沒有被很好地保護起來,因此而埋沒了一生。


諾媽家有男寶


天賦應該是在哪方面孩子有比其他孩子更強的能力,或者說有更大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阻止孩子做一些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在戶外孩子想要玩土通常都會被制止,怕弄髒了手弄髒了衣服,又比如孩子想要玩家裡的某個擺設也會被制止,怕弄壞了。殊不知,這種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讓孩子時時處處感覺不自由,自然也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良父益友


也許很多家長都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但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是再普通不過的,需要後天去培養去努力。

而對於那些真正的天賦的少數天才,是不用去判斷他是否有天賦的,因為他會自然流露出來。當有一天你驚奇的發現這個孩子居然能幹大多數同齡人幹不了的事,那也許這就是他的天賦了。

而對某方面有天賦的孩子,你只要多關注多培養就行了。千萬不要去打擊他,比如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天賦跟學習無關。那麼父母很可能會加以打擊,認為你弄這個有什麼用,就應該好好學習。

需要知道不管哪方面的天賦都是值得關注的,都是可發展的。也許有時候就因為一句打擊的話,一個孩子的天賦就被埋沒了。


凌兒媽媽


如今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或者是未被髮掘的天才,又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能夠展露出他的天賦,但是我真的覺得有天賦的孩子真心不是很多。

在我看來所謂的有天賦的天才,這些孩子他們完全不需要成人去開發,去發掘他們的天賦,他們就已經自然而然的表露出來了,所以我覺得這裡所提到的孩子是否有天賦,如何發展他的天賦這個命題並不存在。

在我們老大幼兒園有個小孩,我們家老大還在數123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做三位數的乘除法,而且沒有人教他,無師自通,我覺得這就是天才,老師也反覆提到這個孩子在數學上有異於常人的天賦。


小獸媽媽


電視劇裡有一個常見的情節:

在寶寶一週歲的時候,床上放著一堆東西,大人們圍著看寶寶抓周。如果寶寶抓到了錢幣,說明他以後有當商人的潛質;抓到了毛筆,會說他將來可以中舉;抓到了算盤,說明將來要把握財務大權……

從古至今,父母對孩子前途和潛力都懷有美好的願景,誰都不希望埋沒孩子的才華和潛力。

多少媽媽從小給孩子報了無數興趣班:英語、繪畫、舞蹈、鋼琴、圍棋……為的就是讓孩子多嘗試、多接觸,儘早挖掘潛能,儘早培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花費了這麼多人力、精力和財力,真的能找到寶寶的潛能和興趣嗎?我們是在保護孩子的天賦還是傷害呢?

有時,父母的陪伴是一種打擾

有個週末,我媳婦出差,我帶兒子去上畫畫課。

老師先拿出一副《春遊》的畫作,然後開始一邊畫一邊講解“樹幹”“樹葉”“天空”“白雲”怎麼構圖、勾邊、上色,色彩怎麼搭配……

示範完畢,輪到小朋友們自己動手畫了。在場 5 位小朋友都是 3 歲左右,除了我兒子,其他的孩子都是由媽媽陪同。

我看著兒子笨拙地畫“樹幹”,畫紙上已經亂七八糟髒兮兮,坐在他旁邊,一股想要幫他的衝動在我體內翻騰。

這時,其他媽媽的聲音也從四面八方傳來:“你看,樹幹要斜過來一點,這樣才好看”“天空是藍色的啊寶寶,不能畫紅色的,要少蘸點顏料,像媽媽這樣一點點來……”

媽媽們已紛紛上陣,小朋友被指揮著,有的呆呆看著媽媽操作,有的已經跑到別的孩子那玩鬧,急得媽媽直喊:“你過來自己做啊,是你上課還是我上課?”

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父母的心思都一樣——

我們愛得很著急,急孩子沒用“正確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標,急得忍不住要在他們旁邊指點,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我們以為我們的付出和陪伴是在發掘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的才華,殊不知,可能只是過度干預和打擾,無形中消磨了孩子的興趣和創造力。

我們要給孩子獨處、自我成長、和發揮創造力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自身經歷產生真實感受,並在一次次重複中逐漸完成對事物的認知——這正是人腦學習的方式。

是孩子普通,還是你普通?

我有位同事最近總跟我抱怨,她一個那麼要強的人,卻總是教育不好兒子,覺得兒子天資平平,外面的興趣班一個都學不成,而且頑皮不懂事,離別人家的“牛娃”差遠了。

而在我們看來,同事的兒子待人接物有禮貌,是個陽光開朗的小朋友,怎麼就成了“天資平平的普娃”了?

其實,天賦指的是某種天生的特性,讓一個人可以在同樣起點的情況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長。

它是一種潛力,一種意願傾向,它是相對

因為每個人幼兒時期在不同領域的潛力不同,有的孩子更有人際敏感度,有的對數字敏感度更高,有些可能在樂感方面更加擅長。

也就是說,跟自己相比,在A方面是比B方面更有潛力的,那麼花同樣的時間,孩子在A方面是比B方面成長快很多的,準確選擇一個能利用A方面天賦的領域,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父母可能更看重一些更直觀的表現——例如學習成績、是否在某一領域獲獎、是否取得成就,而缺乏對孩子日常行為的觀察和引導。

這才是探索天賦的科學方式

即使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似乎早已過了挖掘天賦的時間,但依然會有這樣的遺憾:

看到某綜藝選秀節目,後悔小時候沒有好好學學聲樂,否則現在至少也是能在公司年會一展歌喉的水平;

轉行跳槽了好幾次,才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坐辦公室,白白浪費了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臨機應變潛質;

後悔小時候沒有繼續學美術,只因為當時爸媽說應該學一門技術,畫畫算什麼本事……

我們聽過了那麼多道理,走過了那麼多彎路,才知道,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理想生活之所以差之甚遠,都是因為最初的定位和選擇。

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所以定位也必然不同。忽略自己孩子的天賦,而去模仿他人,是性價比最低的努力方

興趣班只是方式方法,在給孩子報班之前,你選對方向了嗎?

當孩子從自己比較擅長和喜愛的事情開始學習,他更容易建立信心,哪怕以後再做自己不那麼擅長的事情時,也不至於有很強的畏難情緒。

不管你給孩子選擇的興趣班有多牛,師資力量有多強大,父母的作用仍然很重要。

一定要記住,興趣班只是手段,真正挖掘孩子潛能、拉開起跑線差距的關鍵,還是父母。


Kkkkkkkkg21


每個家長都希望能及時挖掘孩子的潛能力,並引異孩子發展他們的天賦,對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天賦,我想還需要家長們在日常中去發現。比如說,有些小孩,從小就對音樂敏感,聽到音樂就不由自主的幹一些異常的事,像有些寶寶,一聽到音樂就會扭動身體或者停止哭鬧,這就說明孩子的音樂細胞特別活躍,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在這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

另外,也有一些小孩在語言方面有天賦,這些寶寶說話都普遍比較早,2-3個月時都能發出“啊”,“伊”之類的音來與大人溝通,7-8個月時就能發一些簡單的間節,一歲左右能說一些重疊的詞,比如“飯飯”,“菜菜”等等。當家長髮現家裡寶寶語言方面發育較早時,可以儘量多用普通話與寶寶交流,親子閱讀,講故事 等,鼓勵孩子多表達,帶寶寶多親近大自然,豐富寶寶的生活,這樣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