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兒網亂象不斷 何成抗疫添亂者 “獨立”夢是否空談?

導 語

信馬由韁、忘情山水。旅遊,本是一種休閒放鬆的美事。

然不少人的切身體驗,卻是亂象不斷、陷阱連連。頗有“花錢買罪受”之感。

巨大落差之下,誓在改造傳統旅遊業的OTA平臺,又扮演何角色?

一場疫情,打碎了旅遊業的“開門紅”。

數據顯示,2019年的春節檔,全國出行人數4.21億人次。2020年,這個數據為1.52億人次,同比下降63.9%。

不過,似乎所有人都清楚,疫情終將過去,“剛需”化的旅遊業必將迎來複蘇。

以2003年非典為例,旅行社業務在當年第三季度率先恢復,並在四季度實現快增。景區業務2004年前兩季度也得到優化。酒店業務甚至在2004第二季度出現爆發式增長。

相較之下,17年後的旅遊業無論自身硬軟件,還是消費端實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再次扮演復甦先鋒,是大概率事件。

佔據流量主端口的OTA,自然近水樓臺。

遺憾的是,最具看點之處,往往也亂象最多。其中,去哪兒網問題尤甚。

退票風波

去哪兒網亂象不斷 何成抗疫添亂者 “獨立”夢是否空談?

2020年開年,或許是去哪兒網客服有史以來的最忙期。

近期,不少消費者反映,在去哪兒網申請機票遭遇退款難、不退款。

2020年3月26日,聚投訴上編號CN2133235投訴顯示:2019年11月25日購買了去新西蘭旅遊的機票回程,時間為2020年2月14。由於疫情嚴重,新西蘭禁止中國人入境,我們無法出行,國泰航空公司官網出了豁免取消費用,且我們也再三跟航空客服確認過。然去哪網無理由無解釋,就是不予退款。


去哪兒網亂象不斷 何成抗疫添亂者 “獨立”夢是否空談?

3月27日,編號CN2131050投訴顯示:本人於1月25日買了泉州到重慶的機票,這張機票本來是2月3號改簽過來的,改簽費花了1200多,後因疫情在1月25號下午4點提交退票申請,1月26號航空公司又給我出票了,打電話去航空公司,其表示第一,我這張機票根本就沒簽過,是直接退了買的;第二,我這張機票沒有提前取消座位,所以不能全額退票給我。後來航空公司告之是去哪網沒有幫我提交。

類似投訴在各大平臺、論壇也並不少見。

數據顯示,21聚投訴平臺針對去哪兒網“長時間不退票”相關問題的投訴量已超2000件。類似上述超2個月尚未退款的案例,也有不少。

對此,去哪兒網方面回應稱,疫情期間,機票退單量巨大,客服人員已加班處理退改訂單,因退票環節涉及代理商、境內外多家航司等46個判定步驟,每個訂單幾乎都需人工核查,暫無法保證具體退款時間。

咋聽起來,這個理由還算合理。

問題在於,早在1月23日,民航局就下發了《民航機票免收退票費》的通知,規定2020年1月24日0零時前已購買機票的旅客辦理自願退票不收取手續費。

為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1月27日民航局再次下發通知,將以上政策延續至1月28日。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來說,航空公司在中國民用航空局規定免退票費範圍內的機票,票款一般是在7至15個工作日到賬,快的1-3個工作日可到賬。

換言之,去哪兒網有至少10倍-4倍的時間解決退票問題。雖然人數較多,流程複雜,但如此寬容的時間週期,去哪兒網本應處理的遊刃有餘,何以爆發出如此大規模的投訴?

亂象之下,究竟是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亦或是二者皆有呢?

從目前看,第三種猜測的可能性或更高。

添亂者的任性 聰明你的旅行VS摩擦智商線

首條財經梳理各平臺投訴後發現,消費者對去哪兒網的不滿,除“退款時間慢”,“手續費不退”是另一大投訴項。

前文已說到,民航局公告中早有說明,只要符合1月28日0時前購買且乘機日期在此時限後的機票都可免費退,且各公司及其客票銷售代理不能額外收取任何費用。


去哪兒網亂象不斷 何成抗疫添亂者 “獨立”夢是否空談?

但實際上,去哪兒網並沒有按照民航局的要求執行。

3月28日,中國質量萬里行上,編號CR202003281752290173470投訴顯示:2020年1月13日,本人在去哪兒網平臺購買從香港-札幌的往返機票,共計15259元。出行時間為2020年2月2日。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1月25日,我提交退票申請,由於頁面沒有“民航局特殊政策退票”選項,作為48小時內緊急出行的航班,我按照去哪兒網的頁面提示選擇“我不想飛”作為退票理由,且在電話接通後,明確表示是因疫情原因退票。截止到2020年3月29日,60多天過去了,去哪兒網的訂單頁面一直處於審核中,不辦理退款,人工客服也是無法打通。在僅有的三次客服電話溝通期間,客服人員一再欺騙,讓我等待一個又一個三天,且態度惡劣,單方終止投訴,有錄音為證,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我的投訴訴求是:1.儘快給我退票退款,按照國家頒佈的疫情政策,全款給我退還機票費用;2. 要求正式賠禮道歉,3.要求去哪兒網改變投訴渠道,他們的投訴電話95117永遠都接不通。

無獨有偶,2020年3月9日,投訴人李女士在21CN聚投訴發佈的編號CN2079012顯示:2020年1月21日,在去哪網上購買了1月31日全日空航班北京往返東京的機票。由於爆發疫情,也看到中國民航局發出的新聞,疫情期間機票可全額退款,不收手續費,所以我在1月25日申請了機票退款。但是,去哪網在2月底時只給退了11790元,私扣了5640元手續費。去哪網客服反饋說5640手續費能不能退要以代理商為準。我在你們去哪網上買的票,既然符合規定退款政策,為什麼推三阻四不給退全款?坑錢欺騙消費者嗎!

不難發現,李女士的案例更為具象,明明已完成退款,又收取了手續費,足以體現出去哪兒網對相關規定的輕視,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

作為中國領先的旅遊搜索引擎,去哪兒網的口號是聰明你的旅行。

然從上述實操看,去哪兒網正在持續挑戰消費者的智商線、信任線。

一場大疫,成為眾多企業的實力與責任秀。

然作為知名在線平臺,去哪網卻化身添亂者,何以有如此任性、粗放乃至野蠻的表現呢?

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宇浩表示,此次疫情導致整個春節期間旅遊業市場蕭條,事實上對去哪兒網這類OTA平臺及背後實際提供服務的供應商產生很大影響。目前第三方機票預訂平臺投訴量激增,平臺和供應商可能面臨大量退款單需集中處理,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既有資金已不足以支付所有退款的情況。

實力不濟?

上述觀點,可謂一語中的。

細觀這次退票風波,除了態度問題,企業實力或是更深的癥結所在。

來看看現金流。

去哪兒網CEO陳剛此前表示:目前包括航司、代理商、在線旅遊平臺等整個行業的現金流都吃緊,而去哪兒網已墊資近10個億。

要知道,去哪兒網的母公司攜程,2019年全年淨利潤不過才65億元。去哪兒網不到兩個月就墊資10個億,現金流壓力可想而知。

也基於此,去哪兒網通過拖延退款、違規收取手續費等方式,維繫企業資金運轉、防止系統性風險,也並非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OTA領先者的馬蜂窩,墊資不過5個億。去哪兒網何以領先這麼多呢?

答案在於,機票預訂是去哪兒網的傳統強項。

數據顯示,2016年攜程併購去哪兒網後,交通票業務(主要是機票預訂)暴漲96%,達到88億,佔營收的比例達到45%。

換言之,業務體量大,也是去哪兒網站上投訴風口的原因之一。

不過,從企業經營角度分析,去哪兒網過於倚重機票預訂,業務集中化,也頗具利空之感。

專家表示,一般情況下,機票業務在OTA平臺中扮演流量入口的角色。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教授鄒建軍認為;這是在線企業普遍的價值邏輯,維護並擴大入口流量,延長服務鏈條,提供豐富的後續服務產品,以為客戶提供便捷、實用的服務作為提高整個鏈條收益基礎。而機票服務恰好是出行消費的入口,所以上述平臺的努力就不難理解了。”

但這種窗口效應,也意味著業務的盈利空間並不大。

同程藝龍首席財務官範磊曾表示,“現在的OTA企業,機票板塊的利潤已很低,到2017年各大航司給的佣金率降到0.3~0.5個點,已沒有再往下縮緊的空間。尤其像攜程、同程藝龍等OTA企業,更多的是提供一站式平臺,賣一張票只是一趟出行的開始,這期間提供的附加產品才是收入主來源。2018年,我們附加產品購買率大約在30%以上,這才是交通票務這塊業務主要的收入來源。

民航從業人士林智傑表示:2016年,民航局專門發了通知,要求客票代理費不按比例,而是按定額付,就是一張機票固定多少錢。比如,平臺自己作為代理賣一張國內頭等艙,代理費60元,賣國內經濟艙,折扣少拿得多,折扣多拿得少,大約也就是5元~25元的樣子。

換言之,在攜程的體系裡,機票業務強大的去哪兒網,也有明確的前端定位。這也是當初攜程併購去哪兒網的核心原因,有點類似於摩拜之於美團。

按正常的邏輯,去哪兒網負責引流,攜程負責收割,並給予去哪兒網資本等方面加持,二者配合倒也相得益彰、各取所需。

問題在於,種種跡象看,即使被併購,去哪兒網似乎不甘心屈居人下。

陳剛的內部信 獨立夢VS殺熟拷

2019年12月31日晚間,去哪兒網CEO陳剛發佈內部全員信,提出去哪兒不排除獨立上市或進一步融資的可能。

內部信中,陳剛表示,去哪兒網設立了三個目標:獨立生存、獨立發展和獨立估值,其中,前面兩步已基本實現。且作為去哪兒網2019年戰略重點的目的地業務板塊,全年也實現兩位數增長。

寥寥數語,陳剛的“雄心”“野心”立顯。

問題在於,去哪兒網的母公司攜程,自身就是上市公司,且業務基本與去哪兒網重疊,如此一來,“母子打架”的幾率則會大大提升,獨立性問題也必然引發外界關注。

結合前文所指出的盈利問題,去哪兒網的資本前景仍不明朗。

景鑑智庫創始人周鳴岐也分析,去哪兒網目前與其他OTA的功能、方向存在趨同態勢, “低調和流量是一對悖論概念,接下來,去哪兒網應改變低調狀態,把更清晰的產品形象傳達給消費者,講出令資本市場信服的故事。

值得強調的是,一向強調成長性的投資者,企業的運營模式,也是市場重要的考量因素。若過於激進,則難以長久。

在此方面,2019年陳剛帶領下的去哪兒網,並沒交出令人滿意的“獨立”答卷。

利用大數據殺熟一事,便足以體現。

儘管去哪兒網90後產品經理張楊表示:“我們不制定機票價格,我們只是機票價格的搬運工。”

去哪兒網副總裁勾志鵬也多次表示:“OTA(在線旅行社)平臺不會去‘殺熟’,也沒必要這麼做。”

然事實,讓兩者打臉。

2019年3月2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大數據“殺熟”的調查結果,去哪兒因涉嫌大數據“殺熟”問題,被直接點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大數據‘殺熟’,實際上是一種嚴重背信行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違反法律要求。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博士方賢潔表示,退款難、訂單信息不符、高額退票費等一系列現象背後,反映的是企業對消費者信任的透支。從去年開始的大數據“殺熟”,是平臺對用戶諸多隱私信息的採集、應用,平臺有過度獲取、蒐集、濫用用戶隱私信息的嫌疑。其根本在於一些不良商家枉顧道德與法律以求謀取私利。

殺熟之下,去哪兒網惡意搭售的現象也並不鮮見。

據財經網報道,2019年9月24日,有消費者表示,自己在去哪兒買票時沒注意,後來才發現付款金額不對,原來是購買別的服務,該消費者想退款,卻沒想到這個增值服務無法退回,他表示希望追回多付款的80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的第十九條規定顯示,電子商務經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

2019年9月,錢江晚報報道,杭州的林女士在去哪兒網上訂了張經濟艙機票,訂單金額為3424元。去哪兒網頁面詳情顯示,該訂單包括了3338元的票價、50元的機建燃油費,以及林女士忘記取消勾選的36元“星選航班”服務。

隨後,林女士諮詢西藏航空工作人員時得知,根據航空公司系統顯示,她的訂購機票金額確實為3190元,因此航空公司只能出具與系統顯示金額一樣的行程單。

換言之,除開36元的其它服務,林女士這張機票的支付價比行程單價格多出198元。

內憂外患

種種亂象,如萬花筒般折射出去哪兒網的問題人設。

對於一家強體驗、重口碑的在線服務平臺而言,這種產品形象、粗放打法顯然是殺雞取卵、自毀長城。

很顯然,衝擊資本市場之前,去哪兒網還有不少漏洞要補。

正如陳剛在內部信所言“去哪兒網沒有流量乾爹”。也就是說,現有的存量客戶,是去哪兒網最大財富。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因激進發展而摩擦消費者底線,失去消費者,也意味著去哪兒網的前進動力發展空間將衰竭。

況且,除了內憂,更有外患。

首先,作為母公司攜程的“臉色”很重要。假若去哪兒網擁有了更大的資本加持,攜程的態度是否有變化?能否容忍“喧賓奪主”的現象發生?目前尚未可知。

其次,去哪兒網目前最強勢的出行業務,也是對手美團和飛豬的深耕發力之處。

有數據顯示,目前美團酒店的市場份額甚至已趕超攜程。飛豬在阿里巴巴強大的資源(並不止有流量)扶持下,實力也不容小覷。

前狼後虎,強敵環伺,去哪兒網能否殺出一條血路。還需時間考量。

如何以“人”為本 警鐘與空談之思

綜合來看,去哪兒網種種問題的癥結之處,在於其沒有做到“以人為本”。

大數據時代,用戶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收入與流量數字,而是一個個擁有熱度、溫度的鮮活個體。

本質上看,外表高大上的去哪網,也是脫胎於傳統服務業,人貨場的搭建與培育中,人的因素依然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給予用戶良好的口碑體驗,解決痛點難點,包括“獨立”夢在內一切都是空談。

細觀此次疫情,該觀點體現的尤為鮮明。

在首條財經看來,這也是一種行業通病。長期以來,傳統OTA習慣了“跑馬圈地式”的粗放擴張模式。一再野蠻發展、瘋狂收割紅利的同時,忽視自身風控、品控力的打磨,導致供需對接,整體效率和效能較差。行業繁華之時,速度規模暫時遮住了種種問題。一旦遭遇卡頓,用戶的不滿瞬間爆發。“黑天鵝”衝擊下,OTA們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簡言之,一場疫情對旅遊行業來說,即是試金石,也是警報器、變革劑。

在行業“暫停”之際,洗出問題、露出癥結,正是OTA們優化企業結構,提升產品服務力、推動模式變革的好時機。

招商證券表示,中長期看,疫情對一季度休閒服務行業企業業績影響最大;一旦疫情結束,旅遊消費會迅速反彈,甚至出現加倍消費。在行業低谷,龍頭公司更有韌性,行業復甦啟動後,這些公司更容易收穫市場份額。考慮到疫情導致的短期衝擊帶來龍頭估值回落,建議關注各細分領域龍頭。

基於此,行業否極泰來的時刻,或已不遠。

問題在於,從業者是否做好了準備。是否已在警鐘中痛病思痛、查漏補缺、甚至刮骨療傷。還是仍存僥倖、矇眼依舊、粗放依舊。

一切有待時間作答。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市場日益成熟、消費者日益獨立自信,一切的傲慢與小聰明,無疑於火中取慄。這方面,強大如奔馳、寶馬的銷量下滑苦果,即是例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問題纏身的去哪兒網能否扛過寒冬?OTA又將迎來怎樣的變革?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