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幫助了別人,自己卻不覺得快樂,是為什麼?該怎麼做?

胡文欽


主動幫助了別人卻不快樂,我認為是因為自己對於幫助別人,報有一種“別人必須給予相應的回報”的期望。因為有了期望,當我們被幫助的對象沒有給予回報或者並未給予感謝,所以自己就會不快樂。

我認為改變這種狀態,首先應該調整心態。我們幫助別人,並不是為了他人的回報。而是出於自己內心的善念,為了得到內心的安定。別人是否回報是別人的事情。人在做,天在看,存善意,做善行,相信也會有好的福報。

其次,要考慮我們幫助別人的方法是否合適。有時候可能我們是出於幫助他人的初心,結果反而傷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自然不會有好的效果。

最後,做感動人的人,說讓人愛聽的話。做了好事就說出來,讓別人知道你做了好事,而不是悶頭去做。這樣自己做好事也沒有動力,不利於良性循環。

問答中的這一現象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做的是智慧、有愛地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同時,不要委屈了自己。





靜待花會開


從題主的問號中看得出來對自己主動幫助別人這件事情的積極意義表示有困惑,似乎在思考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該不該幫忙。

其實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詳細剖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題主要是附有相關案例最好,幫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讓自己有感覺不快樂的體驗。或許是朋友的性格使然,覺得幫個忙沒什麼,以後他也幫也,所以沒有了更多表示;或許是你個人有一定期許,但幫人之後沒有達到期望結果。總之不快樂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對方,也可能是你,在心理學上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了情緒ABC理論--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麼?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起作用。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所以幫助別人不是導致你覺得不快樂的原因,主要在於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接下來怎麼做,那就根據原因去找答案---找出你當時產生不快樂時當時寫想法,對幫助別人這件事持有的看法和態度,是不是有可能抱有一定的期許或者其它什麼原因,讓這個信念合理化,比如想想在全世界每天幫助別人的事情時時刻刻都有人在做,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


那可巴馬可


我遇到過這種事,我遇到過更過分的事。我幫助別人,別人不報,然後反過來傷害我。現在想想也可怕……

給一些建議:首先,認清應該幫助誰,誰不應該幫助,幫助那些知道如何報答或將要感激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你應該幫助那些顯然認為你應該幫助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不管是好是壞,都儘可能提供幫助吧……

第二,不要盲目幫助別人。你幫了很多忙。人們甚至認為這是你應該做的,好嗎?相反,一個人平時不幫忙,偶爾幫忙,別人感激不盡。

第三,你的幫助應該是有價值的。也許這只是別人的小事,或者他們說不用你的幫助都可以。你對他們來說是錦上添花,而是小菜一碟。我建議如果你很在意別人的反應,不要幫忙,即使累了也不能取悅別人。

第四,最重要的是把你的思想放在正確的一邊。你知道,世界上有些事你是不能取悅的。不要一開始就以為別人會在你幫助他們時感激你。從心理上告訴自己,雖然我做了這些,但別人可能會欣賞,也可能不會欣賞。

你可能覺得這種想法打擊了你幫助別人的動機。恰恰相反。一般來說,願意幫忙的人都是善良的。現在幫助別人的秘訣是兩個字:用心去做。

一開始抱著我幫你,也就是說,今天我願意在心裡幫你。你怎麼回答與我無關。因為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想做,而不是因為我想被表揚。這樣,當你做好事的時候,會有人回應你,你會很開心。感覺好像賺了。別人是冷漠的,不悲傷也不快樂,和你相識已久。相反,別人傷害了你,放輕鬆,自己承擔後果,因為今天幫助你其實是為了滿足幫助別人的心情,也就是為自己謀取利益。如果你輸了,你將承擔後果。

最後,不要把每個人都當作朋友,只做想做的事,對得起自己就好了


仁雲君時代藝術


主動幫人,卻得不到快樂,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自己幫助人的意願度不夠強烈,儘管是主動但意願度不是百分百,二是帶著目的去幫人,幫了人而沒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為目的幫助別人,實質上是索取性的幫助。

如果我們幫人的發心和目的一致,我幫人是為了真正幫到對方,讓對方真正感愛到我幫助的舉動是為了讓對方得到溫暖,這便得到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效果,自己自然也會開心。


scdongping


可能原因:

這是因為你的需求不能滿足自己的基本要求,這樣你幫助別人時,因為自己的需求還沒得到滿足,對幫助別人收穫的幸福感就會很弱。

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馬斯洛需求,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部分,從下往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如果一個人同屬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那麼他最迫切收到的就是食物,其它的需求就會顯得不那麼重要。這種情況下,人的全部注意力都會放在吃上,那麼其他的獲得感就會相對的較弱。

姑且將幫助他人當做實現自我價值層面,如果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沒有獲得開心的感覺,那麼也許是因為你的較低層級收穫感不足,比如沒有收穫足夠的安全感,或者是得到足夠尊重。


解決方法: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暫停幫助別人的工作,從源頭區尋找自己丟失的層級。

比如你發現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發現對方竟沒有給你足夠的尊重和安全感。那麼這段幫助就可以暫停了。

又好比你性情煩躁,感覺無處發洩,有沒有辦法找到源頭,此時你需要的也不是引人自己的脾氣,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而是先解決自己的需求,緩解內心焦躁。

主動幫助別人,絕對是一個很值得讚揚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需求心理,盲目的拉高期待,就會導致自己陷入迷,覺得幫助別人也不能使自己收穫快樂。

所以把握好自己內心需求,掌握尺度。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


愛吃下午茶


幫助有德的人,自己才會積德。


卦卦準


是什麼讓你覺得不快樂


幸福謀方心理


其實我是不提倡做好事不留名這件事情的。人是一種需要交流與回應的動物,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有人關注與反饋,就會讓我們覺得所做的事情更有意義。所謂的反饋不一定是有所回報,只是一句謝謝,都會讓人愉悅。

如果你幫了別人卻不快樂,或許是別人沒有及時給你反饋吧。這個時候你需要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相信日行一善,必有福報。頭上三尺有神明,你所做的事,有人看得到。


Betterlife黃


是否幫助背後的有份期待沒被滿足呢?


覓跡心理蒲杜珊


看看趙本山的小品,聽聽郭德綱的相聲,嘴笑,心笑,心胸豁達,自然就開心了,祝你天天好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