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臭名昭著的,是它



這是浪潮工作室出品的第二期視頻,歡迎大家點擊上方視頻觀看。


以下為文字稿。


蝙蝠,2020年最臭名昭著的動物。

因為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蝙蝠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跌入了谷底。還有人要揚言殺光所有蝙蝠。

可是,你真的認識蝙蝠嗎?

在很多人心目中,蝙蝠,就跟小鳥一樣,毫不起眼。

其實,蝙蝠不是鳥,而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蝙蝠也不都是小的。

翼展最短的凹臉蝠只有3釐米,而翼展最長的菲律賓果蝠能有1.7米。

蝙蝠也不只幾種,全世界蝙蝠翼手目有1386種,是僅次於齧齒動物的第二大哺乳動物。

蝙蝠遍佈世界各地,除了南北極地區之外都有蝙蝠活動的身影。

而在中國,蝙蝠一共有7個科33個屬共135種,主要分佈在雲南和廣西。

很多人害怕蝙蝠,以為它們是吸人血的怪獸。

但真正的吸血蝙蝠只有三種,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它們主要分佈在美洲。

全世界的蝙蝠都可以分成兩個大類,分別是陽翼手亞目和陰翼手亞目。

陽翼手亞目家族最著名的成員就是狐蝠,也叫果蝠,主要以吃水果為生。

而陰翼手亞目的蝙蝠吃的東西相當雜。

從齧齒動物、昆蟲,爬行動物、鳥類,魚、再到青蛙,都是它們的口中食物。

當然,70%的蝙蝠,主要吃的是昆蟲。

蝙蝠是真正的百毒之王。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在蝙蝠身上發現了137種病毒,包括61種可以傳播給人類的致命病毒。

比如SARS、埃博拉、尼巴病毒、亨德拉病毒等等。

很多人以為,人類之所以會感染蝙蝠身上的病毒,是因為吃蝙蝠肉。

但事實上,並沒有直接證據能證實這一觀點。

蝙蝠把病毒傳染給人類,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人類活動入侵了蝙蝠原本的棲息地。

人類居住的地方,有水,有家禽,也會有大量昆蟲,蝙蝠自然就被吸引過來。

蝙蝠和人類共享了棲息地,蝙蝠身上的病毒就通過尿液、糞便和唾液傳染給家禽或者人類接觸的食物,再傳染給人類的機會就多了。

2005年,孟加拉國爆發了一次可怕的尼巴病毒疫情,12個病例裡有11人死亡,病死率高達92%。

原因就是人類吃了被果蝠汙染的生椰棗果肉汁。

但為什麼蝙蝠帶著這麼多病毒,自己沒有感染死亡呢?

答案很可能是與蝙蝠飛行能力的進化有關係。

蝙蝠在飛行過程中,體溫會飆升到39度,心率每分鐘可以超過1000次。

這種超強的代謝,會使得蝙蝠更容易產生受損的DNA,從而有了免疫反應。

炎症作為一種免疫反應,是很耗費能量的。蝙蝠於是進化出了一種能力,它能抑制DNA傳感器,比如STING的激活,也能降低像TNFα這樣的炎症細胞因子的水平,來抑制炎症。

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炎症少了,病毒也更容易複製了。

但蝙蝠還進化出了一套獨特的抗病毒機制,它們身上的干擾素和干擾素刺激應答基因(ISGs)始終維持著比較高的水平,讓它們時刻準備好與病毒的鬥爭。

於是,蝙蝠和病毒就這麼平衡地共存了。蝙蝠成為了行走的病毒容器。

蝙蝠聚居密度非常高,每平方米高達2500-3000只。

而且不同種群的蝙蝠還會混居,病毒就可以快速在蝙蝠的種群之間傳播,大種群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快速淘汰那些沒有免疫力、扛不住病毒的蝙蝠。

蝙蝠還可以長途飛行,這意味著它保存和擴散病毒的能力超強。

新西蘭的一種小紅狐蝠可以飛行320公里,印度狐蝠甚至可以飛行2000公里。

歷史上由蝙蝠引起的傳染病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是SARS。

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和她的同事,從2004年開始,走遍了全國28個省市,追蹤SARS的源頭。

2011年,他們在雲南一個洞穴裡分離並檢測到了和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一株蝙蝠SARS樣冠狀病。

經過13年的追蹤,2017年石正麗團隊發表研究,才認定蝙蝠是SARS的天然宿主。

蝙蝠還攜帶一種極為致命的病毒,它就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的天然宿主被認為可能是果蝠。

只要接觸了感染者的汗、排洩物、唾液、血液,就可能感染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是在1976年首次出現的,一起疫情發生在剛果靠近埃博拉河的一個村莊,另一起出現在蘇丹的一個邊遠地區。

從第一次出現到2019年5月,埃博拉病毒共造成33012人感染,14301人死亡。

蝙蝠攜帶的大量人類知曉或者尚未知曉的病毒,可能會一直和我們共存下去。

蝙蝠似乎比人類更適應如何與病毒相處。但我們似乎還沒有學會,怎麼和蝙蝠相處。

本文科學性已經過復旦生態學博士楊喜書審核


剪輯 | 劉暢

動效 | 陳穎 孟帥

視覺 | 王螢螢 李大偉 張議文

策劃 | 劉派 李太南 陸小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