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code>事件簡述:封建統治者亮起屠刀/<code>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反佛、滅佛運動。這四次運動都是由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皇帝親自決定,並下令執行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史學家將這四位皇帝的諡號與廟號結合,稱這四次運動為“三武一宗滅佛”。佛門中人及信眾,則稱之為“三武一宗法難”或“三武一宗之厄”。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拓跋燾

<code>事件起因:佛教起點高發展快,開始挑戰皇權/<code>

佛教四位皇帝為何會對佛教動手,原因是眾說紛紜的。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結於哪一項是對的,哪一項是錯的,因為那都是表面文章。我們只說根本,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兩個字——利益。皇帝最核心的利益是什麼?是統治基礎,也可以理解為皇權。無論誰對皇帝的統治造成了威脅,皇帝都不會放過他。那佛教又是如何威脅皇權,影響皇帝統治的呢?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宇文邕

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原以來,便開始生根發芽。佛教初到中原的起點很高,第一批到來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等,都是漢明帝派使者請來的。來了之後便受到了皇帝的熱情款待,漢明帝將當時洛陽的鴻臚寺給修葺一新,讓天竺高僧在此居住,傳教。這鴻臚寺可是當時主管國家文化及外交事務的最高部門,文化部、外交部搬家,把地方騰出來給天竺僧人居住。這樣高的起點,可是其它宗教甚至本土宗教從未有過的。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洛陽 白馬寺

由於起點高,因而發展快。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佛教與統治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的佛教寺廟有很多優越的條件,比如有田地、產業,這都是寺廟的私有財產,而且是不用向朝廷納稅的。那出家人有那麼多的的田地,那麼多的房子,他們就想辦法變現。因此出現了佃農租種寺廟土地,貧寒之人租住寺廟房屋的事情。寺廟有了不錯的收入,但這只是開始。漸漸的,便有更多的人出家成為僧尼,他們中大都是為了逃避,逃避兵役和勞役。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李炎

在當時,只要剃度出家,便可逃出皇權的約束。起初皇帝不會在意的,因為佛教教人向善,能夠很好的穩定統治。但是,當皇帝發現國家要用兵時,徵來的兵是越來越少;國家要用錢時,收上來的租稅是捉襟見肘;國家要搞工程時,來服勞役的百姓嚴重不足。皇帝不禁要問:“朕的士兵在哪裡?朕的銀子在哪裡?朕的勞力在哪裡?”即便沒人告訴他,皇帝自己也會得出正確答案:在廟裡,在廟裡,在廟裡。

<code>事件分析:封建時代皇權具有壓倒性的實力/<code>

在封建時代,誰動了皇帝的蛋糕那一定會有危險,更何況皇帝還指望這塊蛋糕填飽肚子呢。因此“三武一宗”這四位皇帝便對佛教動手了。嚴厲程度略有不同,但基本方式一致。禁止傳播,僧尼被強制還俗,搗毀佛像,焚燒經文,強徵寺廟田產。這是封建皇權對佛教的政治打擊,由於彼此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因此佛教在當時是無法抵抗的。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柴榮

這四位皇帝基本可以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時間段,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他們是南北朝時期的皇帝。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他們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皇帝。這兩個時期都是亂世,亂世之中普通百姓會樂於求神拜佛,可有志向的帝王卻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都不是昏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好皇帝。但是皇帝做的事情,是不能以人的行為標準來評判的,皇帝是一個特殊的人,特殊到自己的命運同步於國家的命運。

<code>事件結果:四位滅佛皇帝無一善終/<code>

這四次滅佛事件,在歷史上是四段短暫的時間,分別持續了六年、四年、三年、四年。這共計十七年的反佛時期,雖是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但也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十七年的破壞,不足以毀掉佛教在中原上千年的根脈,但這四位皇帝似乎也因此而受到了“懲罰”。

從“三武一宗法難”,看因果報應

拓跋燾45歲,被宦官宗愛所殺;宇文邕36歲,身患惡疾全身糜爛而死;李炎32歲,丹藥中毒而亡;柴榮39歲,突發病症,很快故去。這四位皇帝不僅都無善終,而且他們留下的江山也都是風雨飄搖。對於這樣的結果,有不同信仰的人,肯定有著不同的理解,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想法,我們只探討,不吵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