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

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

弗洛伊德的躺椅

這張靜靜放置在倫敦弗洛伊德故居里的躺椅曾經躺過很多被分析者,當年神情嚴肅的老弗爺就坐在那張綠色的靠背椅上寡言地分析著這些來訪者。

精神分析師一向是被認為最善於觀察人性的人,如老弗爺。但是當來訪者滿懷謊言走向診療椅的時候,分析的結果會是怎麼?分析師又將遭遇什麼樣的困境呢?

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小說《診療椅上的謊言》就將治療師置於在了蓄意說謊來訪者的困局中。善於察言觀色的治療師被欺騙後又將如何再面對來訪者,又將如何自處呢?治療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是開誠佈公的私人關係,還是節制匿名的職業關係呢?

這部小說或許能給你提供一個可能的答案,但就像精神世界的複雜深邃一樣,答案永遠不止一個,我的和你的,你的和他的都可以不同。

《診療椅上的謊言》在大陸有三個圖書版本:

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

這三版圖書的譯者均為魯宓,他是中國臺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和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魯宓為這本心理治療小說寫下的導讀不僅介紹了歐文.亞隆這部小說的主旨和特色,而且對於心理諮詢從業者如何建構自己治療的彈性架構,如何處理與來訪者共享的移情空間,如何追求自己的臨床智慧都很有啟迪作用。

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文/魯宓)

艾利克森(E.Erikon)曾說:

“臨床是指在中世紀時,若確定病人回天乏術時,需召喚神父至病床前,因其靈魂需要有人指導如何與造物主單獨接觸。”

到現在,精神官能症者其人格核心已有障礙,無法單獨面對心死的孤寂絕望,會經驗麻痺的孤單,這種孤立和解體的經驗就是神經質的焦慮。這也是為什麼心理醫生在歐美頗受尊敬的原因。

要培養出一位能為神經質的焦慮者滋育心中生機的心理醫生,其耗時耗力的難度當然不亞於培養神職人員。

寇克斯(M.Cox)認為:每一次心理治療,都是人類困境(意含危險狀態及公開地哭泣)的敘述,在肅靜的困局中鼓勵個案做認知—情感的揭露。

因此需要在雙方(心理醫生與個案)的心中建立一個彈性擴展的參考架構,才有可能揭露個案的內心世界。個案的內心世界雖然混亂,其實是一種恐怖的平衡狀態。在治療中如何促成揭露而不失衡,就相當需要嚴肅地注意他所說的、如何說、在何處說、何時說、不能說的,還有他將說的。

彈性架構

心理治療的訓練要靠適當的學理架構、自我瞭解和嫻熟的治療策略。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透過“時間”、“深度”、“雙向性”在雙方心中來建構一個彈性擴展的參考架構。

1 ·. 時間:準時開始和結束、如何漸進、挖素材的時機。

2 ·. 深度:有三層漸進,第一層是談瑣事(但讓個案不覺得不被重視);第二層是中性的個人事件;第三層是具情緒的個人事件。靠傾聽與彈性的參考架構才能由外而內。

3 ·. 雙向性:若心理醫生能面對自己所有的黑暗面,在真誠及彈性的參考架構中只需少量的自我揭露,就可帶來個案最大的揭露。

當然相對的就是要減少不好的架構:

1. 危險的時間安排:超時、縮時、時機不對。

2. 不好的深度處理:過於小心,為了治療師自己的目的。

3. 不好的雙向性:過度你來我往(都在揭露)、雙向性不夠。

以上訓練說來容易,做來難。假如你閉起眼睛想一想如何治療一個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如何能不過早的探究,而能歡迎來共享心理空間。治療師並非真的原諒其過錯,但如果治療師能將案主看成他們共通的攻擊成分的替代代表,則案主較容易揭露被壓抑很久的素材。

移情空間

在臨床上,對這些案主最好的治療氣氛就是分享的治療空間:我們正在痛苦的再現他的暴力,而治療師站在他那一邊協助揭露。這樣的關係就是典型的移情與反移情作用。

如希洛拉(Siirala)廣義定義的第一型移情作用是個人被加諸社區或家庭問題;第二型移情作用是社區透過治療師來傾聽,使這個問題成為雙方的共同責任;第三型移情作用是案主或社區開始適當分享責任。

經過以上的探討,相信可初步說明心理治療及訓練的神聖與艱難度。所幸有不少專家深入淺出的寫過雋永淺顯的短文或引人入勝的教材,才能使入門者甚或一般大眾能一窺堂奧,亞隆就是其中一位。

亞隆是團體心理治療大師級的人物,他所提出的團體療效因子及高低功能團體的模式在美國西海岸地區相當有影響力,在中國臺灣地區大部分的精神醫院也都普遍採用,但是他仍然相當謙虛。因此,他以小說體裁寫出《診療椅上的謊言》這本書,頗透露出其人本主義人性化的一面。他一向認為治療師的主要任務職責是依個案需要而選擇恰當的方法來進行治療,而不是硬塞給個案治療師所喜歡或擅長的治療。

本書以精神設計、巧妙連貫的編劇手法,探討心理治療的訓練及其過程中最深奧的“改變機制”(以及如何造成改變)。亞隆在書中以“心理治療倫理原則”為經,“揭露與領悟”為緯交互穿插情節。書中大量以角色互換的手法在主客易位中反覆澄清心理醫生如何看“自己”、“個案”、“自己及個案”。以相當有趣的性慾、賭博、幼時經驗的故事,敘述說明心理治療中的素材如何在認知-情感上具有揭露意義。結局的高潮在重量級的馬歇爾醫師居然被詐騙,且依賴律師做心理治療甚至能領悟人格弱點。在輕鬆閱讀中卻瞭解了最艱澀的移情作用、反移情作用。

臨床智慧

除此之外,本書還有一個重點伏筆:如何督導心理治療師的訓練,治療師需對人生髮展過程有足夠領悟及判斷,這就是所謂的“臨床智慧”。

威廉士(A.Williams)認為督導者可從四個焦點協助治療師將自己治療園地的每一塊土均翻過,以達到臨床智慧:

1. 教導者:提供知識、提問、示範、選擇方案;

2. 協助者:注意治療師本身或其身心狀態;

3. 諮詢者:注意治療師與個案的互動及清理其間的系統關係;

4. 評估者:檢視倫理專業標準,提供回饋。

本書兼具休閒與理性,在高潮不斷的故事中,交叉驗證瞭如何達到心理治療彈性擴展的參考架構及各種督導的焦慮,真可謂洗衣服兼摸蛤蠣—— 一舉兩得。

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

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導讀:臨床與診療椅上的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