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黃賓虹故居在歙縣潭渡,距縣城僅5公里。


唐代,黃姓始遷居於此,其後發展為一族聚居的村落。


村枕山帶水,沃野平疇,村口有七孔石橋,橫跨豐樂河,名“三元橋”,橋南舊有“濱虹亭”,立橋北望,潭濱全景,黃嶽群峰,盡收眼底。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清光緒二年(1876),黃賓虹由金華回歙縣應童子試,在家逗留月餘,鑑賞和臨摹了漸江、石濤等一批名人的書畫真跡。


光緒九年(1883),“再從金華回原籍應縣試,補廩貢生,問業於同邑學者汪宗沂。


清光緒十四年(1888),其父黃定華因在金華經商不利,舉家遷回潭渡村,並在鄉里從事徽墨手工業生產,黃賓虹亦在家讀書、習畫直到30歲。


在潭渡期間,他在鄰村汪家偶然見到石濤的《黃山圖》,愛不釋手,想借回臨摹,主人不肯出借,賓虹渴想成夢夢見石濤,醒來後便默寫臨畫夢中之畫。

19歲時,他首遊黃山,被黃山勝境深深打動:

“山峰有千態萬狀,所以氣象萬千,它如人的狀貌,百個人有百個樣,有的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潑潑;有的如力士角鬥,各不相讓,其氣甚壯;有的如老人對坐,讀書論畫,最為幽靜;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節拍。當雲霧來時,變化更多:峰巒隱沒之際,有的如少女含羞,避而不見人;有的如盜賊亂竄,探頭又探腦,變化之豐富,都可以靜而求之。”


他一生9次上黃山,于山於川,身到,心至。


生平最後一件作品,即畫的是《湯口小景》。


他還潛心研讀黃生、劉獻廷、顧炎武、黃宗羲等明代遺民的著作,文章受汪中、洪亮吉影響最深。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賓虹草堂正堂


開始,黃家居住在村中陸家園西首的幾間小屋裡,黃賓虹《敘村居》載:“由義倉西折橫路……有屋幾椽,在陸家園西,餘先人之敝廬在焉。”


黃父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去世,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黃賓虹遷居潭渡村雁橋東首的懷德堂。


該堂原為族人黃輔之所有,《敘村居》載:“懷德堂,堂成於康熙戊戌(1718)……是堂典於餘,因為重加修葺。”


懷德堂是一座傳統徽派民居建築,坐北朝南,主屋東偏,分前廳後堂,其西為倉廩、廚房、花壇及園圃,在西北角另有一桃、竹園。


前廳三開間,大門開在東南,為一單間披屋,入為二門,再入為天井,左右有廊,過天井即為大廳,廳事軒敞,上有樓,中設堂壁,後有倒廳,其西北角為畫室;後堂亦為三開間兩進樓房,前進為門廊,中為天井,後進正屋明間為客堂,左、右次間為臥室,登天井東廊樓梯可上二樓。


堂前、後有庭院,前院之東有後門。


堂之東為三門廳,堂之南有一長方形水塘,再南不遠有明建“旌孝坊”一座,是為“唐旌黃孝子”而立。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正堂二樓


光緒三十年(1904),黃賓虹應友人邀請到蕪湖襄辦安徽公學。


次年四月,邑人許承堯奉諭創辦新安中學堂,他受聘任教,並參加反清組織——黃社,借在聖僧庵辦團練之機,暗中發展軍事武裝,以修築慶豐堨部分資金充作活動經費,並在家中為黃社鑄造銅圓。


光緒三十三年(1907),他私鑄錢幣之事被人告發,出走上海,在神州國光社工作,集歷代美術著作和作品合編出版“中國美術叢書”共4集160冊,編輯《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並加入“國學保存會”“南社”等進步學術團體,歷任上海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導師、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等職,在上海堅持學術研究和國畫教育創作歷30年。


民國二十六年(1937)六月,他應聘北上,為北平古物研究所鑑定故宮書畫,兼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講師。


民國三十二年(1943)底,日寇借北平藝專的名義舉辦黃賓虹八十壽辰慶祝會,黃賓虹拒絕出席。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他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民國三十七年(1948)秋,他南返任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國畫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當選過第一、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畫室內外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懷德堂老扁與冰上鴻飛館


黃賓虹作畫,以新安畫派為宗,陶熔宋元,師法自然,曾九上黃山,四登岱嶽,遊蹤遍及海內名山勝蹟,畫技屢經變革,遂自成面目。


其早期作品筆墨挺秀清麗,中期渾樸蒼勁,墨色逐漸濃重,晚期在濃、淡、破、漬、潑、焦、宿七墨法中,兼施重彩,斑斕古豔;其論筆法,有平、圓、留、重、變五字要點,構成出入雄奇、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意境深邃,出古超群,影響及於海外,與齊白石一起享有“南黃(賓虹)北齊(白石)”之譽。


傅雷說黃賓虹:“筆墨之於畫,譬諸細胞之於生物。無筆墨,即無畫。”


在黃賓虹眼中,國畫精神全關筆墨,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元素和技術關鍵。


也有評論者稱黃賓虹的筆墨特色為“黑賓虹”,但黃賓虹的筆墨怎一個“黑”字了得,他能將墨分七色,“濃、淡、破、積、潑、焦、宿”,用他的“平、圓、留、重、變”五種筆法,簡單的點畫層層疊加,加到渾厚華滋。


傅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

“賓虹則是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歷代各家之精華之大成,而構成自己面目。他的概括與綜合的智力極強。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極。我認為在綜合前人方面,石濤以後,賓翁一人而已。”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臥室


於畫學外,黃賓虹詩詞清雋疏朗,書法篆籀飽含金石氣,考古、金石、印學皆有重大成就。


著作有《中國畫學史綱》《虹廬畫談》《古畫徵》《黃賓虹畫語錄》《畫學編》《印學》《賓虹詩抄》等35種。


一生收藏極富,他說:“我藏物是為求知,非此市貨交易。”


他的所藏文物、遺作,家人遵其遺囑全部捐獻給國家。


計有:書畫1038號,瓷器142件,磚瓦硯42件,書籍1804卷,古印893方,銅器98件,玉器218件,碑帖41本,古印拓片800件,賓虹遺作書畫4007件,手稿一木箱。


對此,中央文化部給予很高評價,指出:

“我們認為黃賓虹先生一生從事藝術成就很高,他的遺作和所藏文物,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黃賓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藝術大師,而且是一位忠貞的愛國主義者。


黃賓虹先生有三子一女,長子黃用明為洪四果夫人所生,次子黃映宇、三子黃鑑、女黃映家均為宋若嬰夫人所生。


黃用明和黃映宇已故,黃鑑和黃映家現居外地。


黃賓虹在鄉的侄子黃警吾原來就居住在懷德堂之後,與故居只有一牆之隔。


黃警吾先生也已故去,其子女仍生活在潭渡村。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花園及古碑


1955年3月15日,黃賓虹病逝於杭州。


“安徽省黨政當局曾有以先生早年居住的歙縣潭渡村的懷德堂改建為紀念室之議”(裘柱常《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此舉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得以實現。


當時,負責管理全縣文物工作的歙縣博物館主持該項工程的實施。


黃賓虹的侄子黃警吾先生也是此項工程的熱心促成者和參與者,他在1982年5月14日給縣博物館胡承恩館長的信中說:“前天承你陪同地區柳專員來訪故居,近日又會同文化局那位同志及公社柯主任來到虹廬,會談之下,大家一致認為,虹廬(懷德堂)修復,事在必行……”。


但此時的“虹廬”已今非昔比了,“原來故居大門,一直在前面塘邊的路旁,門面向南,現已改建而不存”。


也就是說懷德堂的前部大廳已全部拆毀了,所幸後堂及西部附屬建築尚存,總佔地有657平方米。


後堂為四水歸堂式住宅,正屋三開間二進二層,面闊10.34米,通進深10.35米,樓下客堂黃賓虹自題為“濱虹草堂”“虹廬”,樓上中堂題為“石芝閣”,每層各有臥室兩間,昔為黃賓虹先生及夫人的內寢。


底層堂前板壁後有門直通“鑄園”(黃警吾一家居宅)。


屋前有小院,是原來三友軒庭院的一部分;庭院向西開有後門,這次維修將此門闢大,做成水磨磚雕門罩,題額 “賓虹故居”四字,是為黃賓虹先生的學生、著名書法家林散之的手筆。


院內有玲瓏山石一塊,為原存石芝之一段,上有邑耆曹益塵先生所篆“石芝”二字。


院西闢圓門,額題“竹北簃”,穿門為“玉森齋”, 一層,三開間,前為延師教讀之所,今改作書齋兼畫室。


書齋之北原為倉廩、廚房,現闢為“冰上鴻飛館”,為四合式平房,中有深池式天井。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花園後門


故居維修工程延續到次年才完工,黃警吾老先生作有詳細的施工記錄,茲錄《修復虹廬概覽》一篇如下:


八二年五月廿號,星期四,農曆四月廿七日的上午八時許,(博物館)鮑樹民同志騎車來到了虹廬。梗雲:已帶同磚木工;木工是鄭村吳式煌同志和他弟弟,磚工是公社方書記邀他們來的。大家相見之下都有些熟悉,彼即到保管處拿來鎖匙一同到故居院內,先看那些破爛不堪的走廊,決定全部修理,東邊有部分倒塌者恢復,改成一樣高低。院門放大。園內堆積之物一律清除恢復原來樣子。還有排水方面,擬安水泥筒,向外排水。


經過院子,進大門的迴廊,水梘要恢復,仍利用原磚梘安裝,缺少者補充起來。其木料如有倒塌危險者修換,維持不倒不漏。東西兩邊廂房修復。上堂零星破碎之處修復,照壁門修穩,東邊的房,即老人臥室,修理並添置簡單桌椅。堂前添置簡單長桌椅,但添置工程不包括在修理工程之內。樓上桁條已黴爛不堪者,而暫時又無料可換者,加以直料撐住,保持不漏不倒。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摺頁書法


其後幾年內,故居間有維修完善。


1987年5月,故居全面修繕並闢為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歙縣黃賓虹紀念館內珍藏有黃賓虹先生的山水畫一幅,其他藏品有黃賓虹先生使用過的眼鏡、硯臺以及信籤、信封、手稿和扇骨等實物。


早年流失在外的清代書法家秦道然題寫的“懷德堂”匾,也徵集保存在故居紀念館內。


安徽名人故居 | 黃賓虹——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館內書畫展品有黃賓虹的兒子黃鑑先生的書法條幅,還有當代著名書畫家(多為賓虹先生的弟子)林散之、沙孟海、許士琪、賴少其、張汀、王伯敏、邵洛羊、汪更新、吳永良、王國權及當地書畫作者為紀念黃賓虹先生所作的字畫、匾額、題詞等,共計三十餘幅。


另外,歙縣博物館收藏有黃賓虹書畫真跡三十餘號一百餘件。


1989年,黃賓虹故居被公佈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免費開放的故居紀念館。


來源:皖南派(ID:wannanp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