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南山風景名勝區——江蘇景點

鎮江南山風景名勝區


從市區南行數里,有一勝區,這裡群山環抱,青巒錯落,綠樹蔥蘢,有珍禽奇鳥,有亭臺樓閣,有竹林流泉,風景清幽,美不勝收。這便是被列為江蘇省級自然風景保護單位的鎮江南郊風景區。南郊山中亦不乏人文景觀,其寺廟建築處寂靜山中,久負盛名,招隱山有招隱寺,本是東晉藝術家戴顒隱居的地方,後來梁昭明太子在此建讀書檯,編纂文選,留下不少古蹟。夾山有竹林寺,周圍古樹疊翠,修竹萬竿,前人詩云:"潤州到處皆幽絕,最愛城南古竹林。

鎮江南山風景名勝區——江蘇景點

門票參考:40元

所在地址: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竹林路98號

開放時間:07:30~17:30

適宜季節:四季

旅遊景區級別:4A

附近有 24 個景點: 江蘇南山國家森林公園(2km) 鎮江市高崇寺(2km) 鎮江市規劃展示館(4km) 鎮江寶塔山公園(4km) 鎮江南郊風景區(4km)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4km) 伯先公園(6km) 鐵甕城遺址(6km) 鎮江市潤州區淨因寺(6km) 江蘇省鎮江市焦山定慧寺(6km) 鎮江博物館(6km) 昭關石塔(6km) 鎮江市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6km) 甘露寺鐵塔(6km) 鎮江金山寺(7km) 鎮江中冷泉(7km) 鎮江金山湖水利風景區(8km) 中國米芾書法公園(8km) 中國鎮江醋文化博物館(8km) 焦山公園(9km) 焦山碑林(9km) 鎮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旅遊景區(9km) 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9km) 茅以升紀念館(10km)

主要景點

招隱寺

招隱山原名獸窟山,因南朝著名藝術家戴顒隱居於此,拒不出仁而得名。招隱寺初建於山上,由戴顒故宅改建。戴顒只生一女,戴顒死後,女矢志不嫁,舍宅為寺,故名招隱寺。

戴顒,字仲若,是南北朝著名的藝術家。不僅擅長丹青,在雕刻上亦造詣頗深,更精通絲竹,會作曲,他的作品流傳很廣。他一生不願作官,一直隱居,招隱的佳山秀水誘發了他的音樂靈感,使他創作了許多樂曲,成為中華音樂史上一個不朽的名字。

招隱寺最初創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當時殿宇宏麗,甚負盛名。唐宋以來,幾經興廢。清咸豐間,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間,慧傳和尚重建大殿、讀書檯等,規模已不如前。抗戰時,又遭日軍毀壞,正全面修復,大部分勝蹟已煥然一新。

招隱坊

在入山途中,有一高大石牌坊,橫額為"宋戴顒高隱處",下墓"招隱"二字, 由於南朝著名藝術家戴顒隱居於此,梁朝昭明太子蕭統亦在此編撰了名著《昭明文選》,使歷史人物與名山共存,更招引著歷代名人:唐朝詩人劉禹錫、駱賓王、宋大學士蘇東坡、著名書畫家米芾、清朝乾隆皇帝都曾登遊此山,並且留有許多詩畫。

聽鸝山房

聽鸝山房坐落在增華閣東北山腰裡。過去這裡古樹參天,濃廕庇日,風涼清幽。招隱山上花鳥眾多,萬以黃鸝為最,終日鳥聲不絕,黃鸝叫聲萬為宛轉動聽。戴顒隱居此山中時,最喜愛聽黃鸝的鳴叫,常攜帶酒和柑,獨坐綠蔭中,聆聽黃鸝歌囀,怡然自得,終日不厭,人問何故,他說此俗耳針砭,詩腸歌吹。"這就是著名的"戴顒斗酒雙柑聽鸝聲"典故的來歷。這在《千家詩》和《幼學註解》等書中都有記載,傳為千古美談。

戴顒是一位卓越的古代音樂家,他欣賞鳥叫往往入了迷,其曲調作品得益於黃鸝歌鳴不少,其中《遊弦》《廣陵》《止息》三曲尤為傳世佳作。後人為了紀念他,建造了這座聽鸝山房。

虎跑泉

在山路左側,相傳東晉法安禪師初來山時,飲水困難,虎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長方形,設計美觀大方。明嘉靖年間袁繼祖重砌方池,改名"萬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見底,故虎跑亭又稱"萬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為明崇禎年間知府程峋所書。

虎跑泉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昭明太子來招隱寺讀書,環境十分幽雅,但苦無水喝。他閒暇無事就滿山跑,尋找泉眼。有一天,太子漫步在山坡上,忽然一陣風過,樹葉沙沙作響,直落地上。古語說:"雲從龍,風從虎。"太子不禁毛骨悚然,哪知崗下有個小山窪,一猛虎前腳落空,一下陷了下去。太子一見,暗暗吃驚。只見這隻虎大吼一聲前爪猛刨這處,留下一個跳有三尺深的塘兒,虎便咆哮而去剎那間,塘內便有清泉不斷向外滲出,太子雙手掬著泉水,嚐了一口,只覺清涼香冽,甘美香甜。這時泉水源源不斷向外湧流,太子驚喜之餘急忙吩咐,把泉水蓄起來,泉眼四周石頭砌成池子,因虎刨此泉,故取名"虎跑泉"。

鹿泉

在聽鸝山房東側。據清代文學家夏慎樞《招隱有夏序》載,"吸鹿泉,煮新茗,甘香潤吻"泉旁有亭,三角形,下大上小,造型別致,名鹿泉亭,亦稱"如斯亭"。

當年此處林壑幽美,野鹿出沒,聞呦呦鹿鳴,聽泠泠泉響,別有一番情致。

玉蕊亭

在增華閣東南,為一座六角亭,石柱有楹聯曰:"絕頂共攀躋,此地來騷人墨客;三山相揖讓,何處訪玉樹瓊枝。"亭旁原有玉蕊仙蹤堂,久已廢毀。

唐時這裡有兩株名貴的玉蕊仙花,只有皇帝的御花園和翰林院地允許植種,是稀世奇葩,開放時如瑤林瓊樹,因此有仙女遊賞等神話傳說。唐朝宰相李德裕任潤州刺史時,常遊招隱寺,於玉蕊花下飲酒賦詩,有《招隱山觀玉蕊樹戲書即事, 昭明太子讀書檯和增華閣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南朝蘭陵(今常州)人,梁武帝長子,他性愛山水,聰慧好學。被立為太子後,在招隱寺讀書,於讀書間招集文學名流在增華閣編輯《文選》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選》,是我國第一部韻文、散文合集,對後代文學有重大影響。太子未及即位而卒,年三十一歲,諡昭明。

讀書檯建於山腰,為小巧平房三間,門旁柱上有楹聯曰:

妙境快登臨,抵許多福地洞天,相對自知招隱樂;

伊人不可見,有無數松風竹籟,我來悅聽讀書聲。

房屋四周有迴廊,窗明几淨,環境清幽。內有石案一塊,長約一點三米,寬約半米,厚約十釐米,為太子伏案處。

讀書檯北還有濟祖殿,藏有出土文物,如元氏五蝠(福)捧壽大型碑刻和明代重修招隱寺碑記。

讀書檯右邊為增華閣,是當年昭明太子編輯文選的地方。蕭統雲集天下才學賢士,包括《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在"山水有清音的"增華閣,編纂了我國第一部文學總集--《昭明文選》,成為南朝文壇的中心。《文選》入選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蕭梁,文體各異,大都文質並重,詞藻華麗,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閣內正中牆有《增華選文圖》,左牆角有一博古架,陳列昭明文選樣本 。增華閣、讀書檯面臨群山環抱林木幽深之境,氣魄宏大,別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無路"之感。

珍珠泉

在招隱山北腳下,傳為昭明太子所鑿,泉水湧上如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旁原有亭,宋李迪建,名"珍珠亭",久已廢圯。解放後在泉附近山谷中築一水庫,取名"珍珠水庫",有灌溉和防洪作用。現珍珠泉亭建於水庫大堤山坡上。

鳥外亭

位於招隱山頂,因亭高出飛鳥,故名。始建年不詳,清初尚存,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現重建,為混凝土仿木結構,圓形,單簷尖頂,直徑六米,亭內有石凳石桌,供遊人休憩。登臨遠眺,江山景色,盡收眼底。

竹林寺

位於南郊夾山下的竹林寺本名夾山不見寺禪院,東晉法安禪師始建,頹廢已久。明末崇禎年間,林皋大師在此搭建草房,獨居二年,創建名藍。因寺處大片竹林中,遠遠望去只見竹林不見寺,故名。

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親書寺額。雍正十一年,皇帝下詔重建,計有殿宇二百五十九楹,規模甚為宏大,年希堯有記。咸豐六年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咸豐八年和尚雪峰仿舊寺重建,剛砌成百間,兩年不到又毀。同治三年和尚旭雯率領徒弟回山修建,規模已不如前。

竹林寺依山而建,一組石階,一層平臺,上下五層,層層登高,竹林繁茂,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引人入勝。寺前有月牙河,河周有數株古老銀杏樹,高聳入雲。山門前原有凝翠亭,背山面水,風景優美,可供遊人小憩。傾圯後未修復。山門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共五間,門上石額為"竹林禪寺"。從天王殿大門入寺,拾級而上,至第三平臺,地面寬廣,兩旁建東西客堂,各五間,設計精巧,形象古樸,修整後面貌一新。

竹林寺的特色是幽而秀,夾山原有萬竿修竹,千株巨松,古老的櫟、柏、楓、銀杏等錯雜其間,風景優美如畫。

林公泉

位於山腰,是明代林皋禪師所鑿,故名。泉名石額為清代書法家陸潤庠所書。有石砌方池,泉水清澈,過去和尚汲泉烹茶待客。泉背依山崖,岩石嶙峋,頗具古意。

挹江亭

由林公泉沿通道迂迴曲折而至惡化山最高處有挹江亭,六角形,石柱上有聯:"來時覺幽奧,到此豁心胸"。亭中小坐,可盪滌心胸,開闊視野。亭外松篁掩映,蒼翠宜人。北望煙波浩渺的長江和雄壯秀麗的京口三山,令人心曠神怡。

伯先墓

辛亥革命先烈趙伯先烈士墓在竹林寺東夾山下,翠柏叢生,青桐筆立。陵墓前後約一百米,左右寬三十米,大型墓包有護圍拱石,四周有圓形迴廊平臺。墓碑上刻有"辛亥烈士趙聲伯先之墓。碑前有石供桌,兩旁有石獅基座,正前方有臺階,墓道長六十米,墓周植有梧桐和蒼松翠柏,樹森成蔭,景色幽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鶴林寺

鶴林寺位於南郊磨笄山北麓,舊名竹林寺,是鎮江南郊的著名古寺之一,創建於東晉元帝大興四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據載,南朝宋武帝劉裕潛龍時,遊息竹林寺,黃鶴飛舞其上,即帝位後,有永初年間,改竹林寺為鶴林寺。

劉裕(365-422年),字德輿,小字寄媽,祖為彭城人,寄居京口(鎮江)。幼年家貧,有販履、種地、捕魚為生,劉裕青年時曾在鶴林寺附近種田,常到寺中休息,劉氏故宅在城內壽邱山。劉裕做了皇帝后,故宅改建丹徒宮"。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僧元素主持此寺,始改為禪寺,又名古竹院。竹院即指鶴林寺,後毀於戰火。北宋紹興中重建,改名報恩光孝禪寺。。宋鹹淳間僧慶清重修,寺在山南。明永樂年間又毀,僧得月就古竹院稍加修葺,即今址。明弘治中,僧了心始修殿宇,萬曆間吏部尚書祟光祖損金重建天王殿及方丈、僧寮、蓮亭、竹院。清康熙四年,僧淨能、無怠重修。咸豐間盡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重修。

鶴林寺在唐時範圍較大,據說出了山門就到城門--鶴林門。後幾經興廢,規模逐漸縮小。由於該寺地近城市,山明水秀,風景幽美,自古文人墨客常喜留連其間,覽物生情,吟詩作畫,韻事佳話亦多。古鶴林有八景常為人們所談及。

杜鵑花

鶴林寺素以唐代杜鵑花馳名。《鶴林志》載:"杜鵑花高丈餘,春日花開,傾城遊賞。

如此好花,難怪要"傾城遊賞",並還有神話傳說。相傳唐貞觀中,外國僧人將杜鵑花種在缽盂中,自天台攜來,每年暮春開花,見到兩年朱裳女子,隱現於花叢中"。又傳說,唐朝周寶鎮守浙西時,駐節京口。有位神仙叫殷七七,是他的舊識,來鎮江拜訪他。周對殷說:"鶴林寺杜鵑花天下聞名,聽說你能使花在不開的季節開放,重陽佳節臨近,你能使杜鵑花開放嗎?"殷連聲答道:"可以,可以。"便使用法術,杜鵑花果然重九盛開,轟動了整個鎮江城。

鶴林寺的杜鵑花,因唐末戰火與寺同毀。到宋鹹淳年間,寺僧以紅躑躅冒充唐杜鵑花,不久皆枯死。元延祐三年(1316年),里人戈道恭家圃中有唐杜鵑移植寺中,乃復舊觀。花前建一小樓,名杜鵑樓,穀雨前後,杜鵑盛開,登樓觀賞,更覺雅緻,饒有情趣。

蘇公竹院

鶴林寺右邊大院中長滿了蒼翠的修竹,據說是蘇東坡栽種的,故叫蘇公竹院,其實蘇東坡來鎮江以前,這裡就有大片竹林。蘇東坡《遊鶴林寺》詩:"郊原雨初霽,春物有餘妍。古寺滿修竹,深林聞杜鵑。"可見這裡的竹子並不是蘇東坡栽種的,可能他以後又在寺中補種了一些。

茂叔蓮池

鶴林寺左邊有一小池,據說是宋朝周敦頤(字茂叔)所鑿,所以叫茂叔蓮池。周敦頤,北宋哲學家,因年幼喪父,隨母來鎮寄居舅父家,平日與鶴林寺和尚壽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讀書,生平最愛蓮花。著有《愛蓮說》,為世人傳誦。他在寺中鑿了一口方池,栽種蓮花,稱愛蓮池,即茂叔蓮池。

米芾墓

位於鶴林寺西南面,佔地約一畝,前有石坊,墓碑是明代米氏後裔米萬鍾所書。"山荒樵徑十三松,米老孤墳此地逢","五州煙雨南宮筆,千里江山北固詩",這是後人對米芾的懷念和讚揚。

米芾,北宋書畫家,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鎮江)。宋徽宗時招他為書畫博士,曾任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舉止"顛狂",稱他"米顛"。他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宋四家。所畫的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在中國畫壇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米芾欣賞鎮江美景,作畫數十年,先後營造了三處住宅。北固山下,有天然圖畫的海嶽庵;千秋橋畔,有垂蔭一畝的西山書院;南郊鶴林寺旁,有題為"城市山林"的精舍。米芾五十七歲時病死在淮陽軍官邸,其子米元暉遵照父親的遺願,將遺體歸葬鶴林寺前,並舍宅建祠紀念,即為米公祠。

旅遊信息

南郊遊覽路線

招隱寺--招隱坊--聽鸝山房--虎跑泉--鹿跑泉--玉蕊亭--增華閣--昭明太子讀書檯--珍珠泉--鳥外亭

竹林寺--林公泉--挹江亭--伯先墓

鶴林寺--杜鵑花--蘇公竹院--茂叔蓮池--米芾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