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後的“周邊建設”:論現代詞學對明詞貢獻的發覺


前言

傳統詞學鮮有從史學角度上去審視詞學理論的論述,用今天的話來說,古人的詞學理論就是“詞本位”,即創作為本位,指導創作為延伸。所謂“詞亡於明”的說法便是來源於此,再有的是,前人事為後人評,明清二代交替之間,清人總會有那麼一部分“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明詞,有意無意間忽視或是曲解明代詞在創作成就之外的作用。



明代詞譜的創設對清詞的啟發

詞是音樂文學,自然與音樂體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從詞史來看,很明顯能發現每一次詞體的改變,都是為音樂體系的嬗變而影響。宋初承接南唐遺產,因此宋初詞多是以小令為主;仁宗前後,宋代音樂體系發生了改變,《宋史·樂志》稱:“宋初置教坊,得江南樂,已汰其坐部不用。自後因舊曲創新聲,轉加流麗”宋樂的這種旋律的複雜化、便促成了詞體從小令到慢詞的轉變(《避暑錄話》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南渡以後,大晟不存,古調零落,音樂體系從大眾化轉入了私人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對音樂體系的審美變化,又使得南宋詞變得“典雅化”,(向之歌詞為雅俗所共獲聽者,至此乃為貴族文人之特殊階級所獨享:故於辭句務崇典雅,音律益究精微;此南宋詞之所以為“深”《中國韻文史》

)。


承前啟後的“周邊建設”:論現代詞學對明詞貢獻的發覺

宋代教坊


音樂即於詞如此重要,那麼在兩宋以後詞調不存的情況下,詞學在失去音樂性的時代,又是如何完成傳承的呢?《詞源》雲:“詞以協音為先,音者何,譜是也。古人按律制譜,以詞定聲,此正聲依永律和聲之遺意”而明人在詞樂消亡後也稱:“今人既不解歌,而詞家染指,不過 小令中調,尚多以律詩手為之,不知孰為音,孰為調,何怪乎詞之亡已”。按古人這種“邏輯”,非但清詞不能“中興”,甚至於說詞在兩宋以後就應該“斷絕”了,而清詞之所以能在千年詞史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清代詞譜----------它使得不懂音律的文人也能規範寫出“合乎音律”的詞作。《康熙詞譜·序》所謂:“夫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又云:“詞譜一編,詳次調體,剖析異同,中分句讀,旁列平仄,一字一韻,務正傳訛。”


承前啟後的“周邊建設”:論現代詞學對明詞貢獻的發覺


詞譜之創設,恰恰唉便是始於明人之手。詞譜最早的雛形,便是基於詞選本《草堂詩餘》在目錄學上的演變而產生的,吳昌綬《草堂詩餘·跋》雲 “以小令、中調、長調分編,間採詞話。是為別本之”又云:“自此本(按:指分調本)行而舊本(按:指分類本)遂微”;隨後,在第一本類詞譜書的《詞學筌蹄·序》也講明瞭詞譜的由來,其雲“《草堂》舊所編以事為主,諸調散入事下。此編以調為主,諸事併入調下,且逐調為之譜。圓者平聲,方者側聲,使學者按譜填詞,自道其意中事,則此其筌蹄也”此後,隨著張綖《詩餘圖譜》、徐師曾《詞體明辨》等詞譜的問世,明代詞譜便逐漸趨於成熟與完善,最終為清代詞譜家的'得其崖略,定為科律'完成了基礎的建設。可惜的是,傳統詞學顯然沒有發覺明詞的此等功績,直到近現代餘意之《詞譜的出現及其詞學史意義》一文出,才從詞學史的角度肯定了明代開創詞譜的意義所在。


承前啟後的“周邊建設”:論現代詞學對明詞貢獻的發覺


清代詞派對明選本旨意的吸收

此外,清代詞派林立,而詞派所宣揚的詞學主張與審美傾向多是通過詞選本來完成的,浙西之《詞綜》多選南宋詞人,藉以高標大雅,其序雲“西蜀南唐而後,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轉相矜尚;曲調愈多,流派因之亦別,短長互見,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陽姜夔出,句琢字煉,歸於醇雅。

”常州張惠言則通過《詞選》而推重比興,其序雲:“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賙濟則通過《宋四家詞選》而示人以學詞門徑,其序雲:“問塗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餘所望於世之為詞人者”,如此,選編者往往同過對作者的遴選,作品數量的多寡,詞作的批評來體現獨特的審美旨意與詞學理念。


承前啟後的“周邊建設”:論現代詞學對明詞貢獻的發覺


但這種通過選本來昭示理念的動作,其實在明代便有,但清人,包括近人都下意識的忽略了明詞選本,偶然涉及也多失之汙。如龍瑜生對清詞選便持肯定積極的態度,在《選詞標準論》中說“浙常二派出,而詞學遂號中興。風氣轉移,乃在一二選本之力”,但反過來,龍對明代詞選卻非常不屑了,又說明代詞選本是“不以人序,不以調分”、“沿草堂舊習,而又支離滅裂”----------事實真如此嗎?非也。


承前啟後的“周邊建設”:論現代詞學對明詞貢獻的發覺


遠且不論,明季以陳子龍為首的雲間詞派,便開始通過詞選本來完成對詞派審美的宣導了。在雲間詞派的選集《幽蘭草集·序》中便寫的很明白了:“自金陵二主至靖康,代有作者,或穠纖婉麗,極哀豔之情;或流暢澹逸,窮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辭隨意啟,天機偶發,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渾,斯為最盛也。南渡以還,此聲遂渺。寄慨者亢率而近於傖武,諧俗者淺鄙而入於優伶,以視周李諸君,即有彼都人士之嘆”。這段序先對前代詞學經行了剖析,並闡發了本派所倡導的理念,即“境由情生,辭隨意啟,天機偶發,元音自成”,我們且不論這種詞學主張是否正確與否,但詞選本的框架卻卻然是已經建設完備了。




結言

當然,現代詞學對於明代詞貢獻的發覺顯然不僅至於對詞譜、詞選本之中,還有對明代詞話的研究。而這些意義的攫取,也表示了我國現代詞學體系越發完備,研究手段越發科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