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優秀教案設計


點擊文末【瞭解更多】,可免費下載教案

《核舟記》優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掌握本文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難點 理解文章說明語言的簡潔、周密、生動。

教學方法

發現法、探究法、點評法。

課前準備

有關核舟的圖片。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基本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艘小船,船上有5個人,8扇窗,船篷、船槳、爐子、水壺、書籍、畫卷、念珠各一件,還刻有對聯、題名和篆字圖章,一共有34個字。而這艘內容如此豐富的小船,竟然是由一枚核桃雕刻而成的,你們說神奇不神奇?這就是微雕藝術。《核舟記》就是介紹這件工藝美術品的文章,屬於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選自《虞初新志》。文中詳細地記述了王叔遠這位民間微雕藝術家的精湛技藝。

魏學洢(約1596一約1625年),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今浙江嘉興)人,散文家。他好學善文,一生沒做官。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疏彈劾當時掌握朝政的閹黨頭子魏忠賢,被捕入獄,遭暗害。魏學洢扶柩還鄉,悲憤而死。著有《茅簷集》。

整體感知

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

1.認真讀書下注釋,自己理解。

2.分小組翻譯。

3.各組代表分段翻譯。

4.教師重點講解。

課文精讀

1.重點詞語的理解。

(1)徑寸之木(徑:直徑)

(2)罔不因勢象形(罔不:無不、全都。因:順著、就著。象:模仿)

(3)嘗貽餘核舟一(貽:贈)

(4)八分有奇(奇:零數、餘數)

(5)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徐:慢慢地。興:起)

(6)如有所語(語:說話)

(7)其兩膝相比者(比:靠近)

(8)絕類彌勒(類:像)

(9)矯首昂視(矯:舉)

(10)其船背稍夷(夷:平)

(11)鉤畫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2.通假字。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橫著)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3.古今異義。

高可二黍許(古義:大約。今義:可能、可是)

曾不盈寸(古義:竟然。今義:曾經)

雕欄相望焉(古義:對著。今義:向遠處看)

神情與蘇、黃不屬(古義:類似。今義:屬於)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古義:零數、餘數。今義:單的,不成對的(跟“偶”相對)]

4.一詞多義。

奇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名詞,零數,讀jī)(明有奇巧人(形容詞,奇妙,讀qí))

為中軒敞者為艙(動詞,表判斷,是)(為宮室(動詞,雕刻))

端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正)(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一頭))

可珠可歷歷數也(動詞,可以,能夠)(高可二黍許(副詞,大約))

5.詞類活用。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是“用石青”的意思;“糝”,原意是煮熟的米粒,這裡作動詞,是用顏料塗的意思)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名詞作動詞,是“戴著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詞作動詞,是“梳著椎形髮髻”的意思)

6.重點句子翻譯。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全都是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他們的相互靠近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

(3)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那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7.這是一篇說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細的觀察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徵來寫的?(找出文中的一個詞)

“奇巧”一詞,指材料微小,工藝精細,題材生動,構思巧妙。

8.作者是以什麼順序來說明“核舟”的?可分幾部分?

“總—分—總”結構。分三部分。

第二課時

複習提示

上節課我們通讀了課文,大致瞭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這堂課讓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文。

鞏固理解

1.課文如此細緻地介紹核舟這件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說明了什麼?

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讚美他的高超技藝,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題目“核舟記”的“記”是不是記敘?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裡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藝術。

3.課文分說部分不是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麼好處?

先寫船中間的船艙部分,敘述它的窗子數量、位置,特別點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蘇軾的《後赤壁賦》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兩句,左扇刻的是《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和第l自然段末句的“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的主題。

4.請三個同學在黑板上畫出蘇東坡、黃魯直以及佛印三人所處位置示意圖,並用自己的話描述他們各自的神態。

圖略。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那個頭戴著高帽、長滿絡腮鬍子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在右邊,黃魯直在左邊。蘇、黃兩人在一起共看一卷書畫橫幅,東坡右手拿著畫幅的一頭,左手撫著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畫幅的另一頭,右手指著畫幅,好像在談論什麼似的。東坡露出了右腳,魯直露出了左腳,身子都略微傾側著。他們另外兩隻膝蓋靠在一起,隱藏在畫幅下邊的衣褶中。佛印和尚的模樣很像彌勒佛,敞開胸懷,露出兩個乳頭,抬頭仰望上空,他那神態跟蘇、黃兩人不相類似。他的右腿直伸著,右臂支撐在船舷上,而他的左膝豎起,掛著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些念珠簡直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5.展示核舟船尾部分,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兩舟子的動作和神情。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槳的左右各有一個船伕。右邊的船伕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拉長聲音喊著。左邊的船伕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爐子,爐子上有隻水壺,那船伕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探究昇華

課文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小小的一枚核桃,不僅被精雕成小船,而且舟外令人讚歎地安置瞭如此多的內容,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

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述王叔遠的雕刻技藝之高超,引出“核舟”主題——大蘇泛赤壁。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詳細具體地介紹“核舟”的內外形狀、結構佈局和人物情態特點(空間順序)。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對“核舟”總結、評價。

寫作特點

1.結構精緻。

文章的結構是說明文中最常見的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它以“核舟”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物、人的主次為說明順序,有詳有略地對“核舟”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述和說明。再加上準確、簡練、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充分展示出這件明代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特點,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核舟”和它的製作者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評價。

2.順序獨特。

文章寫核舟的正面是按照“中間(船艙)—船頭—船尾”的順序。這樣寫的好處是: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核舟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先寫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船尾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三位遊者的,所以最後寫,這樣顯得主次分明。

板書設計

《核舟記》優秀教案設計

教學反思

本文的顯著特點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藝術構思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材料,運用簡練生動的文字再現了“核舟”的形象。掌握這個特點,是成功實施教學的關鍵。本堂課我運用自主創新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我注重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拓展。同時,我根據大綱對文言文提出的要求,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理解讓學生進行整理分類,有助於學生髮現規律,掌握文言語言積累的方法,為今後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