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疫情期間,手遊市場尤其火熱,未成年人當仁不讓成為了其中主力軍。

“11歲孩子玩手遊等花光40萬賣房款”“明上網課暗打遊戲,孩子花幾萬元買裝備”……近日,多則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繞過監管,過度充值消費的報道引發關注。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現在,家長的難題除了防止孩子沉迷遊戲,還要“防氪金”。一個不留神兒,血汗錢沒了,孩子被帶跑偏了,還要受到各種指摘,說自己疏於管教,幸虧平臺“善良”,才能追回部分款項。

那在未成年人“氪金”遊戲的路上,平臺真是朵無辜“白蓮花”嗎?


3月下旬,網絡上出現許多新聞,很多家長反映家中小孩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對遊戲充值。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一位網友稱,家中年僅9歲的小孩用其母親手機玩耍《和平精英》,並未經過家長同意私自充值4121元。而另一位家長同樣表示,家中11歲的孩子利用上網課時間,為《王者榮耀》充值5000多元。

其中涉及金額最高的,當屬江蘇一位11歲熊孩子。在一個月內,這位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偷地花光了40萬的賣房款,幾乎全部用來手遊充值以及打賞主播,“心大”的家長竟然在錢被花光之後才發現。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但如果仔細剖析,家長“心大”背後,與遊戲平臺相應舉措不無關聯。

梳理這些新聞,不難發現,未成年人登錄遊戲非常容易,有些遊戲不需要註冊驗證就能進行充值;其次,遊戲充值不設上限,平臺大多不會及時驗證與提醒;最後,充值後平臺賬單反饋不及時,家長難以第一時間發現錢被划走。


針對這些問題,有客服解釋稱:“因為手機激活,綁定了大人的身份證,這種情況下登錄遊戲、充值都沒有限制。”

也就是說,有些平臺會默認就是手機用戶本人登錄遊戲,不會再做進一步認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平臺會鼓勵用戶開通“免密支付”,孩子充值的門檻無形中更低了,但由於開通此服務的是成年人,平臺自然不是理虧的那一方。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不過一位網友表示,他8歲的兒子偷拿爺爺的手機,在手機用商店下載了一款名為《狙擊行動3D:代號獵鷹》的遊戲,隨後以“遊客模式”進入了遊戲,此後多次為該遊戲充值。

因為猜到了爺爺的支付密碼,不到兩個小時,他兒子就花掉了6066元,最快時40秒內就充值了1296元。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在如此短時間內進行較高金額充值,平臺本應該發送短信提醒或設置當日充值上限,但這款遊戲在這環節中卻選擇了“沉默”。

另有家長也反映,其7歲孩子《熹妃Q傳》手遊中,以“遊客”身份短短5天內多次為該遊戲充值,最高一次充值2000元,最後一共花掉7000餘元。但在此期間,平臺並未發送提示短信或交易提醒,導致自己一直沒發現這一系列充值交易。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對於交易提醒不及時這一問題,平臺則稱賬單與交易記錄用戶可在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平臺上查到。


由此可窺見,平臺對此的態度曖昧,頗有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意味。


在上述新聞背後,平臺看似無辜,面對家長們的質疑總有合理的的解釋,但卻很難服眾,讓人相信“不進行二次身份驗證”“遊客登錄可充值”“高額充值不提醒”等行為背後,平臺不是在對未成年人大開方便之門。

真相更可能是:就算出事,主要責任也在成年人監管不力上,每次“出事”也都能輕鬆地用退款擺平,自己還是佔理的那一方,為什麼還要跟日進斗金的生意過不去呢?

且數據顯示,未成年人已成遊戲氪金的中堅力量,當未成年人的“貢獻”成為整個行業的重要盈利點時,平臺估計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熊孩子為遊戲誤充40萬,都怪家長疏於管教,平臺真是“白蓮花”?

家長的確是要負好監管責任,但平臺如果有意無意給熊孩子開“後門”,那麼家長也無能為力。

看完這些,讀者還覺得平臺十分“無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