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夾帶私貨的傷痕文學還是秉筆直書的社會反思?

關於武漢疫情的“方方日記”最近很火,我是因為各大平臺的熱搜才關注到這位“知名作家”的。

《方方日記》,夾帶私貨的傷痕文學還是秉筆直書的社會反思?

在看她的日記之前,我去各大平臺看了一下網友關於她的評價。貶居多,因為日記的文字有違民族大義。大多數人都不忿她怎麼可以忘本,大多數人都憤怒她怎麼可以誇大其詞,大多數人都貶低她不愛國。但褒獎鳴不平者,也不在少數,認為她發出了“真實的聲音”。

譁眾取寵的標題?

看完了這些評價之後,我去翻看了她的日記,其中幾個題目頗為讓人眼球“一亮”:

題目:集體的沉默,這是最可怕的。

題目:檢驗你的只有一條,就是你對弱勢人群的態度。

題目:在沉沉的暗夜,李文亮就是這一束光。

題目:哀民生之多艱,長太息以掩涕。

題目:下一個吹哨人,該輪到誰?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不得不說,作家方方採用這樣的題目,在武漢疫情的艱難時刻,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很容易引爆眼球,有如曾經咪meng的“渣男理論”。拋開題目,看內容的表現力,略顯溫和了一些,她並未“憤世嫉俗”。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作家方方確實給經歷痛苦時刻的很多人,為疏解內心的壓抑,找了一個“閘口”。方方所寫的都是她真實的想法,畢竟是日記,不是官方報道,箇中情節不過是作者的一己感受而已,作為一個寫作者,這無可厚非。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作家方方借用了眾多,如“吹哨人”,“哀民生”,“弱勢群體”,“集體的沉默”這樣的詞語。所有的創作者都有一個下意識地習慣,一定要找一個“亮眼”的題目,這可能一共“夾帶私貨”的方法。這種習慣特別適用於大眾作家,一下子就能戳中你的高潮點。

紀實與文學?

方方的日記,對與錯?好與壞?紀實與文學?

有一句話說的更好,這個世界上,凡事沒有對錯好壞,無非是站在不同立場思考問題。

方方日記,不好不壞,因為它僅僅是許多篇災難之下、無奈之時寫下的憤慨和苦悶。

方方日記,不對不錯,因為它無論從紀實報道、文學創作等角度看,都為社會情緒疏導提供了窗口。

方方有“功利心”嗎?她在網絡上塑造的個人形象絕對不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更像是一個手執“黑筆”的女巫,她可以肆意揮灑,而反對她的人,都被她用“黑毒”放進了蒸餾瓶中,腐蝕惡化。

《方方日記》,夾帶私貨的傷痕文學還是秉筆直書的社會反思?

對“方方”們的靈魂拷問:

方方,假設你的家人身患COVID-19,而你恰好是接收醫院的主治大夫,你會優先照顧你的家人嗎?

方方,假設你是政府高官,你簽署了一系列利民物資的配送補給,但是你的小舅子卻貪墨了不少物資,這件事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會怎麼做?

方方,假設你是貧困山區長大的孩子,經歷過山洪地震,經歷過家破人亡,經歷過悲慘坎坷,你會如何看待“方方日記”?

方方,假如你是美國某媒體尖銳記者,如果你在中國武漢經歷這一段時間,你看過政府的積極響應,也看過人間悲慘,你會如何報道?

方方,作為一個寫作者,在你看來,這就是人間的悲慘和黑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