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改變,要麼來自外驅力,要麼來自內驅力;要麼始於認知,要麼始於行動

1

我上學的時候,除了嚴重偏文科,還特別討厭體育課。

學生時代從來不是活力十足的人,偏憂鬱,不愛動,上體育課如同刑罰,在家裡也不怎麼喜歡運動,也就是打打羽毛球,技術一般。有一陣倒是對溜冰有點興趣,嚮往那種飛翔般的感覺,練了一陣,最開始不熟練,穿著冰鞋總是摔倒,我自己倒是不怕摔,在家門口衚衕裡練習的時候,我媽出來對我說,求求我別練了,她在裡面聽著我不斷摔倒的聲音,實在忍受不了。

怕她擔心,而且又有摔斷鎖骨的前科,就放棄了。

因為高中時800米老是不達標,補考都不行,只好去報了越野跑,因為只要跑完,哪怕是最後一名,也等同於達標。

我如願跑了最後一名,如願達標。

回想起來,也是很痛苦的回憶。

所有的改变,要么来自外驱力,要么来自内驱力;要么始于认知,要么始于行动

我後來也反思過原因。

一是我自己閱讀古典文學特別是《紅樓夢》次數較多,總覺得弱不禁風才有美感,這是思想上的偏差。

二要歸罪於高中早戀,當時的男友和我媽一樣,天天怕我出事故,特別是體育課,因為有次從雙槓上不小心摔下來過,所以總是盯著我,很多時候只要回頭一望,就看到一雙擔心的眼睛,煩,就儘量不動了。

我現在是個體育模範生。

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用體脂稱量體重,那個數據,可以說是定下一天自律的基調:如果比前一天輕點,表明成績可嘉,繼續保持;如果比前一天重點,表明要控制飲食,多運動。

然後開始運動:

幾個伸展動作用來熱身。

幾個固定的瑜珈動作。

仰臥起坐20個。

彈力帶原地跑0.5公里或1公里,看當天心情以及體重數據。

跳繩100下。

TRX深蹲20個。

再加其他。

每天早晨運動時間至少在20到30分鐘。

然後喝一杯蛋白粉。

吃早飯。

開始一天的事務,中間也會碎片化運動。

現在較少外出,所以都是在家裡運動。

效果比較明顯,精力充沛,感冒比之前少,睡眠也有改善。

對比以前對體育運動的厭惡,完全想不到今天會變成這樣。

但是,變化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真正喜歡上運動、習慣運動,是從進入IT行業開始的。

因為明白了運動的好處,不只是對精力、體態,還有對大腦。

喜歡運動過後那種痛快的感覺,彷彿眼睛能看到大腦裡多巴胺像密集的泡泡一樣產生。

IT行業是高強度的工作模式,每天要處理大量的信息,也經常要出差,每天要消耗大量體力腦力,如果運動跟不上,很容易在那種強度下敗下陣來,或者是進入亞健康狀態。

而且,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可以延緩的,運動會起到很大作用。

有些人認為,只要每天多做家務,也算運動。

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就像以前參加旅行活動時,有些旅行大V認為自己每天要走很多路,所以運動量夠了一樣。

做家務、走路,其實都只是活動了身體的某部分,而且力度不見得合乎標準,所以並不能替代運動。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多點時間做作業,也會減少孩子的運動時間,但他們卻不明白,運動會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思維更加活躍,理解力增強,從而提升學習成績。“德、智、體”全面發展,其實並不是一個無理的要求,有其科學基礎。

和過去相比,我是一個完成了巨大改變的人,用“進化”來形容都不為過。

我過去做的非常不好的,比如數、理、化、體育、家務,現在都做得相當好,至少不會給我的工作、學習、生活造成阻礙,恰恰相反,掌握這些必要的知識技能,讓我如虎添翼。

我過去做的非常好的,比如閱讀、寫作、繪畫,都在不斷加深。

性格方面,也從偏感性轉為偏理性,同時又不失感性。內向轉為外向,同時不會聒噪。

很多時候,我是在認識到一件事情很重要以後,才有了動力去改變。比如數學思維的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

而有些時候,我並不知道是否有意義,但是接下了事情,先好好去做,慢慢地,發掘出了偉大的意義,比如知識管理於我。

所有的改变,要么来自外驱力,要么来自内驱力;要么始于认知,要么始于行动

2

我喜歡分析他人,更喜歡分析自己。

因為對他人的瞭解程度,遠不如自己。

在想什麼,在做什麼,過去如何,現在如何,希望未來如何,一幅幅清晰的畫面,在眼前展開。這是直接體驗。

看別人的故事,分析劇情、預測發展,是間接體驗。

二者結合起來,是我每天都在做的腦力鍛鍊。

是的,我不僅鍛鍊體力,也鍛鍊腦力。

我希望自己是全面發展的優等生。

很多人都想改變,卻未必如預想般發生。

原因很簡單。

要麼是外部壓力不夠,要麼是內驅力不足。

而引發改變的,要麼從認知開始,要麼從行動開始。

我也有很大的壓力,比如疫情,難道我一個人生活好了就可以?外面的世界呢?不可能不接觸。

本來,我今年要組織的旅行很多,尼泊爾禪修、伊朗和土耳其、菲律賓薄荷島潛水、郵輪上的學習、小島上的精力管理,但現在,這些全都要擱淺,包括我本人,也以封閉為主。

怎麼辦?

改變。

變外部活動為內部活動,在家裡心遊萬仞。集中時間大量閱讀、看電影看劇、練習攝影。

所有的改变,要么来自外驱力,要么来自内驱力;要么始于认知,要么始于行动

而努力地做這些,也並不是完全基於壓力,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是哪怕犧牲一些創收時間也要沉潛其中、但願脫胎換骨的渴望。

為什麼還要脫胎換骨?

是的,因為現在還不夠好,還想要繼續進化。每天自省,知道自己的短板,想要彌補。感覺自己對生命的體驗不夠深刻,所以要用很多的故事來補充自己的經歷。

累到精疲力盡,然而喜悅。

生命只有一次,我想淋漓盡致。

這是我近些年來,最為重要的認知。

很多人仍然在渾渾噩噩地活著,彷彿沒有靈魂。

他們也並不想要靈魂,因為擁有靈魂的過程,非常痛苦,要和外界撕扯,要和至親的人爭奪——假如他們不支持自己,而在這個新思想不斷湧現,新舊觀念強烈交鋒的時代,這種血淋淋的戰爭,每天都在發生。

我曾經匍匐於泥濘之中,想要放棄,因為選擇和自立都太難。

但最終還是活成了鬥士。

3

生命與生活的交纏,我過往就明白,也曾經將二者 分開,但現在,渾然一體,就好像工作與生活無所謂平衡,因為二者為一。

一,是融溶,是不區分,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是人劍合一,對自我的接納,對世界的敞開。

有時候,從夢中醒來,我仍然會覺得恍惚,我是誰,身在何地,生命如此神奇,我將來總要歸去,所有的人都要歸去,然而今天,人與人相會、每個人都是那樣複雜的系統、世界也是複雜的系統,再加上時間維、空間維,眼睛若能望穿,其實,也就明白,何者可舍,何者可留。

很多事,如果明白了,就再也回不去,也不想回去。

就像穿越了黑暗的洞穴,到達了光之所在,就再也無法忍耐那種矇昧無知的狀態。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說想要改變,卻既不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改進還是墜落,也不明白從何處按下改變的按紐。

疫情,是個災難,但同時也是契機,有人昏天暗地度過,有人思考人生鍛鍊技能。

它,會不會成為改變的按紐呢?

所有的改变,要么来自外驱力,要么来自内驱力;要么始于认知,要么始于行动

無論在何種時候,知識都是進化的階梯。

在還擁有充沛精力、大好時光的此刻,通過學習、成長,讓生命綻開如千瓣蓮花,在花瓣的最中央,是至真至純的蓮心,它不是一個結果,它是一個不斷探尋的過程,傳說中它在彼岸,然而必須經過各種試煉,才會懂得,其實,它盛開在開始的地方。

我將越走越遠,向更遙遠的四方,同時也越走越近,向我當初出發的原點,但我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到達原點的上方。

在這條長路上,有幸遇見你們,與你們同行,感受著一路上點點滴滴的歡笑、鼓勵、支持,想對你們衷心說聲: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