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是在什麼時候,具體地點在哪裡寫下的這首詩詞?

煙雲浩淼道


曹操的《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所以說,寫作時間應該是公元207年的秋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在詩文《觀滄海》中開頭就寫了兩個很有特色的景物,一個碣石,一個滄海。這裡的滄海所指沒有可疑之處,也沒有爭搶的,就是我國的渤海。

那麼碣石山呢?有人說是在河北省昌黎縣,有人說是在山東省無棣縣。我查看了一些歷史資料,經過仔細分析,認為碣石山應該是位於山東省無棣縣,海拔63.4米,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

為什麼呢?據無棣舊縣誌記載,古時該山近河傍海,距海口僅十餘里,為導航標識之山,人稱碣石山。這裡請大家注意,也非常重要,曹操登碣石山所要看的海,不管是在昌黎縣,還是在無棣縣,前文我們說了只能是附近的渤海,下面就好解釋了,無棣縣的碣石山距離入海口多遠?昌黎縣的碣石山離海多遠?只要有過地理常識的人,有過登山樂趣的同志,都很清楚明白,觀海點怎麼會捨近求遠呢?太遠了能看到曹操先生的海嗎?不說在泰山頂,就說離海再近一點的濰坊市,你能看得見黃海嗎?

又有《漢書·郊祀志》記載:"始皇后三年(公元前215年)遊碣石。"《山東通志》亦云:"秦始皇東遊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厭次縣。"而無棣秦時屬"齊郡厭次縣"。

可以說,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曹操登臨作詩的碣石山在山東省無棣縣。

請大家予以評論,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平民之宴


曹操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其‘’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又是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的開創者。

《觀滄海》一詩是曹操《步出夏門行》

(‘’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共四章)中的第一章。

錄詩如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為了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北方,親率大軍赴遼西遠征烏桓,回途中所作。

曹操夏五月出兵,七月出盧龍塞(今喜峰口) 經白檀(今河北省寬城縣)、平岡(今河北省平泉縣〕,直撲烏桓首領蹋頓的大本營,一舉消滅了烏桓的主力,這時已經九月了。而後從柳城回軍,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登高望遠,面臨波濤洶湧之渤海,頓時思緒萬千,有感而發所作。

曹操的詩極為本色,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用質樸的形式,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有他自己獨特的風格,讀其詩如見其人。

這首詩氣勢雄渾,想象豐富,是詩歌中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

具體寫作地點是:

一說是,《漢書-地理志》所載右北平郡驪成縣(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西南之大碣石山(漢末還在陸上,六朝時代已經沉陷到海面以下)。

另一說是,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西北的碣石山(今距海已稍遠,漢末時情況可能不同)。

以上兩種說法均出自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餘冠英選注《三曹詩選》註解。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是曹操207年北征烏桓,歸經渤海灣時所作。

″碣石"到底在那裡呢?眾說紛紜,目前出現幾種說法。有″河北昌黎"說,有″山東無棣縣"說,有″遼寧綏中"說,。

根據詩中所描述,地點、從林木茂盛來看,到與綏中相似。根據考古考證,綏中縣萬家鎮那裡有大型屯兵遺址。曹操揮師,必有大軍隨行,有大軍就得有屯兵之所。

″昌黎"說,是因為昌黎有″碣石山"。而″綏中"說,是出於現實海中的三塊高20多米的巨石。改革開放初期,考古發現在岸邊有大形軍事遺址。在西邊的黑山頭上,經專家考證,有秦始皇東巡的″碣石宮"遺址,還有″漢武臺"遺址,因此證實這裡就是"碣石"。

"碣石"之名,應是以海中的巨石而得名。


眸子8552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碣石山(現在河北昌黎境內),寫下此詩時,他已經徹底消滅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勢力,所以全詩精神飽滿。


凡人梵思


曹操在河北秦皇島寫下了一詩,秋風瀟瑟,洪波湧起。著各詩篇。


劉賢桂身份證上是這個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烏輝989


赤壁之戰之前,秋天。當時心情特別好


S誰的青春不迷茫


昌黎縣的真正曹操說的碣石山在北魏年間已經沉沒了


萬里順行


別人說的都是胡說八道,碣石應該就是遼寧省綏中,說山東的,昌黎的都是牽強附會,曹操徵烏丸班師回朝,從遼西走廊回來,路過現在的遼寧綏中觀渤海所做


守候6739


在曹操自己精神世界裡,一個美好記憶的地方一……——,叫滄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