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婧禕一口麵包嚼33次,真能減肥嗎?

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看是公斤。

長假結束,被直線上升的體重刺激到的成年人,將擱置了一個月的減肥計劃,再次提上日程。

鍛鍊視頻、瘦身菜譜、成功經驗……他們從不放過任何讓自己變瘦的機會。

最近,女明星鞠婧禕吃麵包的視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視頻裡,鞠婧禕咬了口麵包,嚼啊嚼啊嚼……

30秒過去了,這一小口麵包,她竟然嚼了整整33下

細嚼慢嚥到這種程度,不禁讓人感嘆:明星為了控制體重,也太拼了。

受她啟發,許多人紛紛體驗起“一口飯嚼33下”的飲食新習慣。

減肥成效沒看到,翻車現場倒是不少。

“女明星一口麵包吃33下,我33口能吃完一盤炒年糕。”

“跟風學女明星,一口麵包吃33口,結果吃到第6口就噁心了。”

鞠婧禕一口麵包嚼33次,真能減肥嗎?

看上去,“細嚼慢嚥”的確是一個十分誘人的減肥方法:

一口飯多嚼幾下而已,不需要辛苦運動,也不需要刻意控制飲食。

可是問題來了:這真的能減肥嗎?

那些吃飯慢的人,真的會更瘦

許多研究表明,吃飯速度確實與體重指數和體重增長,呈現出正相關的關係。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了一項研究:

以日本的 3287 名成年人為觀察對象,研究進食習慣、進食速度與體重之間的關係。

對比四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

吃飯速度快、要吃到產生飽腹感的人,與細嚼慢嚥、在吃飽前就停止進食的人相比,前者的肥胖率,是後者的3倍

另一項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也指出:

進食速度的差異會影響肥胖、BMI指數(體重指數=體重/身高²)和腰圍的變化。

與那些吃飯速度快的人相比,吃飯速度慢的人肥胖風險更低,平均BMI指數更低,平均腰圍也更小。

針對這種現象,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細嚼慢嚥,可以間接減少總能量攝入。

飽腹感,是影響進食慾望的重要因素。

與飽腹感相關的要素有很多,比如血糖濃度、胃裡的食物量、心理因素等等,但這種信號從產生到傳遞至大腦,需要一定的時間

如果吃飯時速度太快,等到大腦接收到“吃飽了”的信號時,可能已經吃多了。

有研究者認為,慢慢吃飯,能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血糖峰值。

同時,給信號傳遞留出了緩衝時間,讓人能夠在剛剛吃飽時及時收手,避免吃太多,

從而減少能量攝入。

想靠這招減肥?可能沒什麼用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得出結論:

“細嚼慢嚥看來真的能減肥?我吃飯時多嚼幾口,是不是也能變瘦了?”

很遺憾,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緩慢進食能讓人變瘦

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因果性。

上文中《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也在結尾指出:

“實驗觀察到的飲食行為和肥胖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代表著因果關係,我們不能否認其他潛在的混雜因素可能對觀察結果有所影響。”

實驗發現吃飯慢的人群更瘦,但並不能證明他們是因為吃飯慢而變瘦的。

而且,實驗樣本量的有限,也可能使得出的結論具有侷限性。

比如,關於“吃飯速度會不會影響能量攝入”這個問題,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果。

《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一個研究發現,大口吃巧克力醬的人會比小口吃的多攝入將近10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慢跑15分鐘。

而愛荷華州立大學的一個實驗卻顯示,咀嚼次數多確實能增強飽腹感,但並不會降低攝入食物的總能量。

也難怪不少用“細嚼慢嚥”來瘦身的人,會氣餒地發現這並不奏效:

鞠婧禕一口麵包嚼33次,真能減肥嗎?

“我吃很慢卻還是很胖” / 華視新聞

原因很簡單:決定你是否會瘦的根本原因,從不是吃飯速度,而是攝入的熱量。

鞠婧禕一口麵包嚼33次,真能減肥嗎?

變胖與否與攝取熱量有關,速度不是決定性因素 / 華視新聞

只是降低吃飯速度,吃的卻和之前一樣多的話,這樣對減肥根本沒有幫助。

飯,到底要怎麼吃?

既然不能減肥,那還有細嚼慢嚥的必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無論細嚼慢嚥能不能減肥,這都是一種有益健康的進食習慣。

細嚼慢嚥,能夠使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與口腔分泌的唾液進行充分地混合。

唾液中包含的抗氧化劑與殺菌物質等成分,能夠更好地與食物接觸,降低食入有害物質的風險。

唾液中包含的多種酶(比如澱粉酶、舌脂酶),與食物充分接觸後,也能夠更好地幫助胃和腸道進行分解、消化與吸收。

同時,放慢進食速度還能夠防止過熱的食物燙傷食道粘膜、減少氣體的吞嚥等等。

不過33口確實有點誇張,吃飯的時候專心些,別大口吞嚥就行,一般咀嚼十幾、二十次就已經足夠了。

而至於到底怎麼吃才能減肥,說到底只有一個鐵律:

每天攝入的熱量要少於每天消耗的熱量。

這並不等同於要一味地控制攝入、節食、吃水煮青菜、長期餓肚子。

如果能量攝入長期無法滿足身體基礎代謝所需,會對健康產生損害,造成營養不良、精力下降、內分泌失調、脫髮等後果。

學會合理、健康地“吃”,是保持健康、控制體重的重要前提。

  • 增加蛋白質的攝入:研究表明,高蛋白飲食所帶來的飽腹感更強,可以降低食慾,減少熱量攝入。
  • 科學飲水:飯前適當喝水,可以讓人少吃點飯,從而減少熱量攝入。如果習慣了用水替代掉高糖、高熱量的飲料,那對減重就更有幫助了。
  • 減少攝入精製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糖漿,以及精製麵粉、糕點、零食、糖果。
  • 養成吃水果蔬菜的習慣,可以幫助身體攝入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補充水分。

除此之外,使用小份餐具、保證充足睡眠、科學合理地運動健身……都對維持健康的體重有幫助。

身材管理的方法因人而異,明星們、網絡上流行的瘦身方法,未必適合每個人。

所以才不能盲目跟風,一味追求“瘦”和“纖細”,而忽視了健康。

兩位數的體重不是目的,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健康的身體,於我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命題。


參考文獻:

[1] Maruyama K , Sato S , Ohira T , et al. The joint impact on being overweight of self reported behaviours of eating quickly and eating until full : cross sectional survey[J]. BMJ, 2008, 337(oct21 2):a2002-a2002.

[2] Hurst Y , Fukuda H . Effects of changes in eating speed on obes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ealth check-up data[J]. BMJ Open, 2018, 8(1):e019589.

[3] Yong Z , Hsu W H , Hollis J H .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masticatory cycle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ppetite and altered postprandial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gut hormones, insulin and glucose[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3, 110(2):384-390.

[4] Shah M , Copeland J , Dart L , et al. Slower Eating Speed Lowers Energy Intake in Normal-Weight but not Overweight/Obese Subject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14, 114(3):393-402.

[5] Mandel I D. The functions of saliva[J].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1987, 66(1_suppl): 623-627.

[6] Shah M, Copeland J, Dart L, et al. Slower eating speed lowers energy intake in normal-weight but not overweight/obese subject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14, 114(3): 393-402.

[7] Weigle DS1, Breen PA, Matthys CC, Callahan HS, Meeuws KE, Burden VR, Purnell JQ.A high-protein diet induces sustained reductions in appetite, ad libitum caloric intake, and body weight despite compensatory changes in diurnal plasma leptin and ghrelin concentrations.Am J Clin Nutr. 2005 Jul;82(1):41-8.

[8] BRENDA M. DAVY, PhD, RD, ELIZABETH A. DENNIS, A. LAURA DENGO, MS, KELLY L.WILSON, and KEVIN P. DAVY, PhD,Water Consumption Reduces Energy Intake at a Breakfast Meal inObese Older Adults, J Am Diet Assoc. 2008 July ; 108(7): 1236–1239. doi:10.1016/j.jada.2008.04.0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