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以後,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件事,除了情親還有?

01

青春是一場逃離,逃離以後卻想回家。而往往是,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

記得填大學志願的那一刻,幾乎所有同學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離家遠一點的學校,誰也不想再家門口讀大學。

而大學畢業以後,因為愛情、工作的原因卻很難再回到故鄉工作、生活,在異鄉的孤獨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最懂吧。

我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因為大學談的男朋友,從大西北嫁到了千里之外的安徽。她很多次跟我通電話的時候,說自己好想爸爸媽媽,好想一起玩到大的夥伴,好想吃老家的臊子面,好想冬天老家的暖氣······

而閨蜜由於工作的原因,卻每年只能回一次家,今年由於疫情的緣故,沒有回家。深夜裡,我看到了閨蜜的媽媽在朋友圈發了閨蜜從小到大的照片,有閨蜜五歲抱著家中小狗拍的,有七歲在家門前的棗樹下拍的,有中學閨蜜穿校服在大門口拍的······附著文字“媽媽太想你們倆個。”那一刻我心裡真難過,堵得慌。

上班以後,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件事,除了情親還有?

每一個遠嫁的女兒都是媽媽走丟的孩子。讀大學的時候,我們青春年少,可能很少考慮以後的事情,只想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可是,現在想來,有些道理還是早早明白的好,至少心裡是有打算的,是懂得取捨的。免得以後讓自己進退兩難,左右為難。

02

我們手裡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作家毛姆說:“金錢有如第六感官一般,如果沒有金錢,便不可能完全利用其他的感覺。”

讀大學的時候,拿著父母每月給的生活費,邊無憂無慮的學習和戀愛,從來好像沒有思考過,應該怎麼賺錢,或者說會賺錢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直到畢業後,我才發現,當你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讀點書,賺點錢永遠不會錯的。

參加工作以後,當我看著漸漸年邁的父母因為省8元錢而不願意打出租的時候;老公因為買房子錢不夠而焦頭爛額的時候,自己每個月存不下錢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手裡有錢就是底氣,手裡有錢可以讓父母安享晚年,可以讓我和老公生活得不窘迫。

上班以後,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件事,除了情親還有?


如果自己大學時候就懂得賺錢,學習之餘少打點遊戲,少刷點劇,少和宿舍八卦,把這些時間節省出來練習寫作投稿、做兼職、學習理財知識,我想肯定能比同齡人更早的積累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學習理財知識越早開始越好,正如股神巴菲特說:“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上班以後,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件事,除了情親還有?


03

高情商的第一表現:處事圓滑、內心中正。

小時候,我們好像都有這樣一個理念,就是不要做圓滑的人,認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不好。

工作以後,我才明白了待人三要素:團結能人做大事,團結好人做實事,團結壞人不壞事。

記得讀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其中有一段就寫到:

“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

此前,曾國藩對人總是持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現在,他努力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設身處地的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必要時“啖之以厚利”,才能網羅天下英才。

上班以後,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件事,除了情親還有?

在職場的我們,可以“處事圓滑、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汙而為人謙和”。意思就是說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可以適當掌握尺度,依情況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內方外圓”是保護自己的一種策略,同時也能讓我們做事不違背自己的原則和良心,保全自己的赤子之心。

懂得一些人際交往的潛規則,但是我們內心一定要誠實忠厚,做人要保持誠信。該堅持的事,我們應該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妥協的事,也應該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意思,做出適當妥協。而不是無底線的走入人際的漩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