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戰場②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智能化的產品開始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以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用於工業生產的機器平臺不同,軍用作戰平臺主要是用於軍事用途的自主裝置或遙控裝置,它並不生產任何東西,而是代替人去參與作戰活動,去執行偵察、救援、排險、運輸、攻擊等系列作戰任務。今天我們繼續為您介紹幾款戰場上的智能裝備。

智能戰場②

與用於工業生產的機械平臺不同

1

“人工智能”—MUTT多用途平臺


這款隨美軍行進的機器人是由美國通用陸地系統公司研製的,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提供遠程火力支援和補給運輸服務的多用途機器人MUTT。它長1.5米、寬1.3米,自重340千克,採用三角履帶或輪式行走機構。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MUTT車身頂部可以安裝一個遙控武器戰,可以選裝7.62毫米機槍、12.7毫米機槍或40毫米榴彈發射器。傳感器組件可以與操作手的控制器聯通,當執行偵察任務時,可以實時回傳周邊動態供操作手決策和行動。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MUTT的行動機構也採用模塊化設計,在沙漠或崎嶇路面,可以選裝輕型橡膠履帶式行走機構,公路或城市作戰使用,則可以選擇輪式行走機構。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二戰以來,世界各國一直在努力尋找戰場上代替人類衝鋒陷陣的武器裝備,無人戰車自然首當其衝,它們不知疲憊、不知恐懼,而且隱蔽性好,具備很多人類所不具備的特性而在戰場上具有天然優勢。而目前,各國都將無人作戰平臺作為本國軍事發展的重要目標,以期在冷酷而夢幻的未來戰場之上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說無人裝備“參軍”已是大勢所趨。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2

世界第一種多用途作戰平臺—“角鬥士”戰術無人車


二戰時期,海軍陸戰隊員登陸作戰最危險的時刻,通常是在灘頭與防禦方的激烈對抗。他們沒有退路,缺乏重型直射支援火力,沒有清除各類障礙的工程機械。鑑於這種殘酷複雜的作戰環境,美國海軍陸戰隊自1990年代就正式啟動輕型無人作戰平臺項目,希望能在未來的戰爭中為灘頭作戰的士兵們提供減少傷亡的替代機械。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無人作戰平臺不需要人去駕駛


2007年,6臺“角鬥士”戰術無人作戰平臺進入現役,如今美國海軍陸戰隊已擁有200臺這樣的“機器戰士”,而“角鬥士”也被稱作世界上第一個多用途作戰機器平臺。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2018年6月,俄羅斯將其研製的"天王星-9"無人戰車派到了敘利亞戰場,這也成為無人戰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實戰。那麼,“天王星”-9無人戰車在敘利亞戰場的秘密試驗,主要檢測了哪些技戰術性能?未來戰場上的無人戰車又能否擔當重任?

智能戰場②


3

未來戰場的陸戰之王—“天王星-9”無人戰車


“天王星9”無人戰車擁有履帶行駛的緊湊型裝甲車體,長4.5米、寬2米、高1.4米,最大行駛速度每小時40千米,全重10噸,能夠克服高達1.2米的障礙。裝備有1門30毫米口徑自動火炮、1挺7.62毫米口徑機槍、並裝備重型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5800米。

智能戰場②

“天王星9”包括兩個偵察和火力支持機器戰車、運輸它們的拖車和移動指揮台。射擊任務由操縱員控制完成,操作檯可設置在距離戰車1000米處受防護的指揮所裡,機器人上4部攝像機的信號通過無線電傳輸到指揮操作檯,操作員據此來控制機器人的行動。若要進行射擊,需要向火控系統輸入必要的彈道數據,以及連發射擊持續時間。

智能戰場②

智能戰場②

天王星-9

智能戰場②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的持續深入,各種高智能、多功能、反應快的人形機器人將不斷“橫空出世”。它們不僅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展覽會的展臺上,而且正真真切切地走向未來的戰場,成為戰鬥隊形中的一員。目前軍用機器人還是一支新軍,所參與的作戰活動還很有限,但其巨大的軍事潛力,超人的作戰效能,預示著機器人在未來的戰爭舞臺上將是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智能戰場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