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語知人——把你的追求固化

走進“求缺齋”,你會豁然開朗,體會格局和空間;邁入“蔭松堂”,如沐松風神清氣爽,而看到“顧曲”書房,你感到的只有主人的自得。

名如其人,物語知人。曾國藩一生在意“花未全開月未圓”,書齋取名“求缺齋”,以此為戒,戒驕戒躁,立大功而不居,處高位而不驕,有鴻福而不享,手握重權而不存一絲一毫的非分之心,總是謙而又謙,退而又退,給自己留下足夠的迴旋餘地,成為善始善終功德圓滿的中興名臣,成就了 “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諡以“文正”的一生功業。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求缺”,學會留有餘地適時止步,抑制攫取心太盛,當止則止,留下餘地以做轉圜空間,這樣為人處世方能處處主動,遊刃有餘!成就老曾的離不開“求缺”。

託物詠志,志存高遠。康熙初年,楊大鯤受命署事江西湖口縣,連個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咋辦?自建松棚辦公,命名為“蔭松堂”以明志。當時湖口多年大旱大澇民生凋敝,土匪趁亂洗劫縣城,殺人越貨,破壞房屋,一時境內滿目瘡痍。楊大鯤到任後,見湖口貧亂,縣署辦公的地方已遭破壞,百姓申訴求助無門,便把解決縣衙辦公場所作為當務之急,讓老百姓看到衙門有人管事,從而穩定人心。第二天,他帶上主簿和役卒,找來刀斧鋤頭,在縣衙舊址破院內清理瓦礫,就近上山砍伐松樹做房梁立柱,搬山石殘磚砌牆,割芭茅松枝紮成椽桷,用稻草搓成繩,沿鄱陽湖邊搜尋破損船帆當瓦,一邊帶人搭建臨時縣衙,一邊在尚未完工的松棚內辦公。老百姓找他有事,在此處理,無攔無阻,兩相方便。一個月下來,終於建起了一座可以遮風避雨的辦公松棚,楊大鯤起名“蔭松堂”。署事湖口期間,楊大鯤走訪調查,發起募捐救濟災民,帶領百姓修築城門整治街道,組建民團防禦匪患,修縣學、興水利,發展生產,很快穩定了湖口。這時,有人建議楊大鯤重修縣衙,改善辦公條件,但他認為現在縣上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應以百姓民生為先,縣衙暫不修建;也有縣城富商感恩楊大鯤治縣有功,提出松棚辦公實在過於簡陋,他願借出宅子,請楊大鯤搬去辦公住宿,老楊含笑依然婉拒:松棚雖簡,但足以蔽風寒,百姓辦事也方便,何必要搬走?

署事湖口兩年,直至調離,楊大鯤一直沒有離開他親手所建的“蔭松堂”。“蔭松”寓意像松樹那般高潔挺直,為百姓遮風擋雨關注民生的情懷,標明瞭一種清廉為官、一心為民的為政理念。

北宋有名的“顧曲”書房就沒有這般境界了。房主人周邦彥精通音樂工於詞律,自比“顧曲”,此典出自《三國志》,說的是周瑜精於音律,知誤必顧,時人遂有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但這只是周郎生活的一個插曲,他的人生大局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周邦彥身居高位,卻流連舞榭歌臺,與一眾舞伎歌女打得火熱,生活優裕沉湎於“顧曲”。“顧曲”是一份優雅,一旦將自個書房命為“顧曲”,將人生定位於此,你的格局就窄了,周邦彥雖滿腹才華卻做官政績平平,作詞不過爾爾,難成大家。

為房間命名,或設座右銘,都是寄物明志,把你的追求固化。對人明示你的為人處世原則,對己則時時提醒鞭策,因為人非完人,大抵是有弱點的,只有固化追求,時時修剪保持清醒,按物語去做,時間長了自然化作本能。會固化原則的人肯定會成功,只是不要學周邦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