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32-37歲中年危機,我怎麼就被很多公司嫌棄的不得了了,怎麼求職?

孤獨之旅利新


我想我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今天正好是我37歲的生日。我也曾想象,如今的我如果出去應聘,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幸運的是,我的蛻變,正是從危機的開端32歲開始的。下面我就把自己職業生涯的心路歷程,總結成四點經驗分享給你:

中年危機的根源不是“中年”,而是你不夠努力的“青年”。

從25歲大學畢業到32歲,我在一家電視臺工作,雖然不是正式編制,但我享受了同齡人不曾享受的安逸。不算太少的穩定工資,不用創新的工作技能,模式化的工作流程,沒有坐班約束,沒有新人競爭,經常是每週上班一天,完成一週的工作,其餘時間都花在了吃喝玩樂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成為了各個企業的骨幹,年薪幾十萬。而我,還日復一日的沉浸在自己的小日子裡。改變還是沉淪?經過慎重思考,唯有徹底換個圈子,重新來過!

被嫌棄是必然的,別瞻前顧後,你要“知恥而後勇”。

從電視臺到地產代理公司,從資深電視編導到初級文案策劃,32歲那年,我邁出了艱難的一步。拋開工資待遇的落差,還要面對比我小了好幾歲的經理總監們,除了用成果說話,我沒有任何發言權。身邊的同事都比我小,比我優秀,最難啃的項目我來接,最難伺候的甲方我來辦,每天加班到半夜,沒關係,只當做是生活對我的考驗,誰讓我之前那麼安逸呢!事實上,當你用一年的時間,做了別人三年的事情,你就會發現,成功的路上真的不擁擠。一個機會,我跳槽去了本市最好的代理公司之一,成為了那家公司的策劃經理。我依然是那家公司年齡最大的策劃經理,但同時,我也是那家公司最專業,最肯付出,董事長最欣賞的策劃經理。

專業技能未必是你的核心競爭力,綜合能力才是王道。

企業用人,終究是用你的價值。而一個人的價值是多元化的,有專業技能人才,也有管理人才,有銷售冠軍,也有精神領袖。從乙方到甲方,從初級文案到策劃總監,再到如今的創業公司合夥人,工作這麼多年,我總結自己的核心優勢,並不是多麼高深的專業水平,而是上下協調和對接的能力,換句話說,是讓領導放心的能力。所以,人到中年,不要妄自菲薄,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你也有你的價值。你要學會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價值,包括了你的學習力,你的領導力,你的經驗,你的人格魅力,以及你的資源和人脈。

保持空杯心態,像年輕人一樣思考,做個終身學習者。

人到中年,心態特別的重要。不思進取不行,墨守陳規更不行。很多企業不是因為年齡大嫌棄你,而是因為你思維固化,跟不上時代。這個時代,無論你是25歲、35歲,還是45歲,一定要做個終身學習者。比如營銷策劃領域,過去營銷產品,現在營銷人,過去的傳播是報紙、電視、網站,現在是社交,分享,裂變。思維的轉變,才能帶來方法的轉變,才能呈現更好成果。

最後一句話,與所有遇到“中年危機”的朋友們共勉:你的人生永遠可以隨時開始,關鍵在於你敢不敢果斷轉身。加油吧,朋友!


策劃人手記


遇到中年危機首先要想一想自己的問題,自己過去在企業裡面是不是一直都在成長,還是留在企業裡面不停的做重複的工作。

社會上的生存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任何時候都要不斷的在工作之餘加強自己的學習。

如果感覺自己所在的崗位已經沒有了進步的空間,那麼可以適當的考慮做一些副業來對沖未來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危機。


空小宇family


我想起在十年前的一個公司裡,做注塑的,我的手腳真的是跟不上,又是十二個鐘的那種長班。

有一次停電了,機器停機了,一起修邊,在做事的時候,我就給他們講笑話,結果廠長說你看你,你說話那手都不動了。

後來我實在是不想幹了,辭職的時候,他們想讓我轉機修,我也拒絕了。

我是個不太安分的老實人,喜歡聊天,開玩笑,不太喜歡規規矩矩的那種。

十七歲開始出來社會,如今跟你年齡差不多,換了很多工作,期間有一份是朋友帶去的當保安的工作,被辭退了,後來是做一名講師被辭退了。當時只是覺得好笑,因為,十幾年了,很少有被人看不上的,有這樣的經歷我喜歡跟朋友開玩笑講出來自黑一下。

有時公司文化和自己沒辦法同步的時候,換一份工作就好把。

如今招工,都是18到35的,要麼18到26的,有時投了這方面的簡歷,也是覺得不服氣。

三十多,人到中年,真的到了一個坎了,好像公司不太歡迎了。

態度還是要積極點把,把自己的亮點給亮出來。認可你的自然會歡迎你的。


沈飛57705220


一、看清大勢,提早佈局。

世界變化太快了,往往今天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明天就變成了激烈廝殺的紅海。

你自己不去主動的認清現實和做準備,社會就用自己的殘酷逼著你做出選擇。

很多人都在罵中興多不地道,不講良心,但是他們沒看到,通訊行業現在早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華為17年整年的產值比16年高不少,但是利潤增長呢?不到產值增長的20%,什麼概念?以前一個項目的利潤,現在要五個項目才能補起來,5G要落地,起碼也得21年去了。

今年的校招,相對去年,名額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樣的萎縮程度,跟05,06年通訊的黃金時代比起來,雲泥之別。

這麼一個走下坡路的大行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二、資產配置,穩固結構。

網上有人問,為什麼我月入20000還是很焦慮?有人答,如果你月入20000,是工資2000,有6套房每套收租3000一共18000,加起來20000,你一定不焦慮。

我相信死者跳樓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都焦慮的睡不好覺。

看看死者的家庭結構,全職媽媽,9歲兒子,2歲女兒,4個老人,估摸著還有10000+一月的房貸要供,妻子看到丈夫跳樓,第一時間的感受不是傷心,而是整個人懵了,感覺天塌了。

看到問題了嗎?沒有社保,沒有房租,沒有投資,沒有意外和醫療險,沒有結餘。

8個人的家庭,所有的收入,就在男主人每個月的工資上。

這次的辭退只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平常過重的壓力,家人的不理解,無法宣洩的情緒和苦悶,戰戰兢兢的心態,越來越重的危機感,才是真正殺害他的元兇。

不要像90後那樣佛性的混職場了,你以為自己不爭不搶能成佛,其實只是一條鹹魚。


漫步者6038


32-37歲,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中青年。人們習慣把35歲定為職場分水嶺,這也就是很多人眼中的“中年危機”。

這個年齡,對於員工來說正是拖家帶口上有老下有小的尷尬年齡,工作的穩定、收入的增長是第一位的。對於企業來說,30多歲的員工,往往薪資水平、社保、醫保等社會福利要求比剛入社會的求職者高,但是工作激情、拼勁也沒年輕時那樣旺盛,反而維權意識也更強,按照勞動法也不能隨意辭退。

所以,很多企業特別小微企業,更願意向剛入社會的年輕求職者伸出橄欖枝。為什麼會如此?因為,年輕的求職者工作激情足夠,開拓創新能力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沒有家庭牽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這方面,他們往往更有優勢。

然而,凡事不是絕對的,假如是有一定規模、有一定實力、有較長經營時間,而且企業帶頭人眼光長遠的企業,反而更注重員工的年齡結構優化,注重老、中、年齡結合。

假如,你是在這樣的企業工作,則不必擔心“中年危機”,你要你工作兢兢業業、認真負責,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那麼一不必要太過於擔心所謂的“中年危機”。

假如,你是一名失業的求職者,那麼建議你按照以下幾個標準去求職:

第一,需要工作經驗的企業。根據自己以前的工作經驗,尋找與自己專業對口或相關的企業,尋找要求有類似工作經驗的崗位。在這樣的崗位上,可以不用花太多時間去重新學習新知識,能夠更快適應新崗位。

第二,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企業有一定規模後,也就意味著走上正軌,這種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不用太擔心企業破產倒閉,也就能工作更長時間。

第三,業界口碑較好的企業。口碑,也是一個企業的形象。口碑較好的企業,更注重形象,也擁有較好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更具發展潛力。在這種企業工作,個人價值也能得到充分發揮,發展空間更大。

第四,福利保障較好的企業。人到中年,更應該注重企業的福利待遇,如果說福利保障完善,也就減少了自己的後顧之憂。

    但是,在求職或工作期間,我們一定不要忘了學習充電,要保持終生學習的勁頭,通過學習提高自己,不斷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增強適應新事物、面對新形勢、進入新行業的能力。

    話又說回來,不是說人到32-37歲,就是到了終點。反而是更具價值的年齡,在這個年齡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放棄!加油!


職場觀察


一、調整心態,面對挑戰。

這個年齡段是大多數人要面對的人生挑戰。家庭裡我們是頂樑柱,上有老下有小,各種生活開支,都要我們去承擔。工作中,上班十來年了,面對著工作的疲勞期。在這個年齡段找工作好像有一些困難,這就是中年機會。其實人最重的是心態的調整,有危機那麼就有機會。是的我們要面對年青人競爭,有的公司是有這種年齡要求,但很多公司還是要招聘有經驗的人才,必定這會省去很多的培訓費用,而且現在好多公司,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招來的人都想著立馬填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培訓。我們經驗就是比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更豐富。所以不用過多擔心,保持一顆好心態,機會肯定有的。

二、覆盤過去,總結經驗,突出自己的最大優勢。

十來年的工作經驗,在這些工作中我們肯定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有時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機會,會發現自己更多的閃光點,當然也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只要我們提煉出自己的優點,扔掉我們的缺點,那麼我們得到的就是最大的財富,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很多人不喜歡反思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優點,對自己失去信心。面對挑戰時手足無措。想想有些退休的老人,還在出來工作。相比來說我們還很年青,尋找工作不是難事。

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各行各業都在飛速前進,所以我們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當今社會不學習就要落後,就要被淘汰。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才能在求職中脫穎而出。

四、換一種思維 ,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

這個年齡段,在求職中可能會有一些對我們不利的限制,但現今社會有許多的工作機會,只要不怕吃苦耐勞,其是很多工作都能做,想想農民工,快遞員,外賣員。雖說工作辛苦,但他們的工資也是不錯的。有時我們面對自己的不足,別總是盯住那些,工作環境又好,福利又高,工資又高的工作。也許你換一種思維去想,或者說你換一種工作類型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

總之,機會無處不在,當然挑戰也無處不在,相信自己勤勞就能找到工作,年齡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總結自己,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找工作只是小問題。


淡花流水


32-37歲是職場尷尬年齡,能力和經驗一般,年齡越大就成了一份減分項,加上現在疫情,很多公司都面臨著經營壓力。越是困難時,越應該想清楚自己要幹什麼,自己擅長什麼,又能做什麼,趁現在好好想清楚這個問題,不然再過幾年也一樣遇到這樣的危機。

我曾經也經歷過一段極度痛苦的焦慮期,後來大徹大悟,決定徹底改變,現在已經確定要把寫作和投資當成一輩子的事業做,希望你現在能夠想清楚自己的終身職業是什麼。

目前我在堅持寫作,每天分享一些個人成長和有價值的原創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標K筆記,希望與你一起,終身學習、堅持成長。


標K筆記


在每個時代都會存在所謂的中年危機,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和心理都會有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即是對過去的一種不捨,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擔憂。擔憂什麼呢?

一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在於對自己過去積累的經驗和能力的不自信,虛度了很多光陰,所以心虛;

二是對未來不確定的憂慮,現在唯一確定就是不確定,一切都在變化中,身處於這個時代的中年職場人士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焦慮也是可以想見的。

三擔憂的是職場的競爭越來越大,特別是中國,每年700萬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學歷越來越高,各種海歸留洋,而對於很多土鱉來說,望洋興嘆。用人單位當然要看性價比,一箇中年職場人跟一個剛畢業的高材生,從用人成本以及未來的發展來看,當然會選擇後者,特別現在移動互聯的時代,需要把握年輕人的脈搏,用年輕人也會是一種時代的趨勢。

那麼中年職場人怎麼辦?

首先要找到跟年輕人相比我們的優勢是什麼?年齡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筆財富,不妄自尊大,更不要妄自菲薄,有些路是必須走的,有一些過程是必須經歷的。所以經歷也是經驗,要把經驗化為一種優勢,所以我們要反思,我們的經驗是什麼,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找到它,發展它。

其次跟上時代的節奏,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各種概念層出不窮,人工智能,大數據,5G ,物聯網,人要心不老,既然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就必須跟上時代的節奏,你的思維決定了結局,持續的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跟年輕人工作在一起,玩在一起,我相信你的思維也會活躍起來,你的創新的意識也會被激活,創新意識和經驗的結合,說不定可以創造更多的智慧,帶來更大的價值。

最後必須發展自己的殺手鐧,什麼是殺手鐧,就是你的絕招,別人不會的並且是一招制敵的能力。你有嗎,如果沒有,現在可以發展嗎,找到和培養你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我們才能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這才是不可取代的。

這個時代,我們無法迴避,只有一條路,勇敢向前,持續努力,發展自己,做好準備,迎接每一天不同的挑戰,我們別無選擇!


職場龍叔


知識更新不夠,專業水平達不到單位要求,需要提高情商智商能力


用戶13834193657


求職不成功,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知己知彼,提前做些準備,有助於面試成功率。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看

1、先進行自己的資源和能力盤點

比如我擅長解決哪類工作或事情?有什麼技能是別人沒有我有的,或者別人有我比身邊的人做得更好的?(別人用我我能給他帶去什麼價值?)

2、求職方向梳理清晰,首選什麼行業?哪類崗位?人家的要求有哪些,我符不符合?不符合的地方有沒有辦法儘快補上?還是自己退而求其次?

3、如果找工作一直不順利,有沒有可能自己先做點什麼工作解決生存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