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的小口徑高炮用彈匣和彈夾而不用彈鏈呢?

三隻萌新工作室


高射炮本來是用來對付空中目標的,是戰機、轟炸機和運輸機的剋星。

高炮誕生於一戰時期,到了二戰的時候已經在各國軍隊中非常普及。

高炮分為多種,40毫米到80毫米左右的叫中口徑高炮,100毫米左右口徑的叫大口徑或者重型高炮,40毫米來下的叫小口徑高炮。

小口徑高炮的特點就是反應快,角度刁,無死角,射速高,殺傷面積大。

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採用觸發引信,遇到目標就爆炸, 明顯區別中口徑高炮和大口徑高炮的延時引信和定時引信。

細心的軍迷會發現,二戰時期的小口徑高炮不是採用彈夾供彈,就是採用彈匣供彈,沒有看到它們採用彈鏈供彈的。

大家都知道彈鏈供彈效率高,殺傷力更大,當代先進的小口徑高炮都是採用彈鏈供彈,它們為什麼不採用彈鏈供彈,難道他們不想嗎?

二戰時戰鬥同樣激烈,而且比現代戰爭的強度高,都是大兵團作戰,號稱是絞肉機式的戰爭,小口徑火炮的優勢更能發揮到極致,所以二戰時更需要彈鏈供彈。而之所以沒有采用彈鏈供彈,原因有以下兩個。

首先是彈鏈強度達不到。


小口徑高炮的射速非常高,這是它的優勢。

以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二戰時期赫赫有名的88毫米高炮為例,它的射速是每分鐘16發。

而前蘇聯生產的高炮,射速為每分鐘14發。

德國高射炮的巔峰之作FLAK40型128MM雙聯高射炮,綽號“雙立人”,射速已經非常高,每分鐘才20發。

而小口徑高炮的射速最低是每分鐘60發,最高可達100發,被稱為萬國防空屏障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L/60高射炮。每分鐘射速可以高達140發,

這樣高的射速,普通的鏈條是難以承受的,一旦在作戰中斷裂變形,就會出現掉彈現象,射擊就會中斷,給對方的飛機以喘息之機,就有可能改變戰場均衡。

其次是彈鏈的韌性達不到。

二戰時的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跟現在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受冶煉技術侷限,難以生產出高韌性的材料,應用到彈鏈上。

我們知道小口徑高射炮的最大特點是射速高,這就對鏈條的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彈鏈必須始終保持高速運動,才能供應炮彈。

其次二戰時的高炮很少有20毫米口徑的,大多在40毫米左右,炮彈本身的重量都比較大,對彈鏈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且那麼一排炮彈在戰前就開始放在彈鏈上,戰時連續作戰對彈鍊形成持續的壓力,機會讓彈鏈不堪重負,產生變形,或者斷裂。

而在高速運動中,彈鏈發生的任何變化都是難以察覺的,一旦出現故障就是大故障,不得不停止射擊進行維修,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難以想象的。

因此在二戰時期,一個高炮要10幾個人伺候,德國人甚至發明了“手拉機”來為SK-C/30型高炮進行人工供彈。

二戰結束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軍事裝備也飛速發展,導彈逐漸取代了高射炮,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高射炮家族,光芒逐漸暗淡,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家族中的小口徑高射炮不但沒有退役,而且繼續吃香,大放異彩。

究其原因,就是它們採用了彈鏈供彈,將射速提高了好多倍,威力更大。

比如前蘇聯ZU-23-2雙管高炮,由於採用彈鏈供彈,每秒初速970米,每分鐘射速5000發以上,曾經在一分鐘之內幹掉了阿富汗一棟六層大樓。

而敘利亞戰場上,政府軍用這樣的高炮在瞬間消滅了一支600多人的反政府武裝。

如果不是彈鏈供彈,小口徑高炮也和它的家族一員,難逃被退役的厄運了。

綜上所述,二戰時的小口徑高炮之所以沒有采用彈鏈供彈,實在是因為技術和材料限制。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基本這幾個:

第一,彈鏈強度問題。

小口徑高炮的特點是射速非常快,一秒鐘1發已經算是慢的。

這種高射速下,即便是金屬彈鏈,它的強度不夠,很容易出現斷裂或者變形,導致供彈出現嚴重問題。

相反,彈夾的強度很高,可以規避這個方面。

這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彈鏈承受的問題。

二戰小口徑高炮中後期都是以40毫米左右為主。

這種炮彈單發是很重的,一串這種炮彈的重量很大。

彈鏈在備戰時長期擺放,由於重力作用很容易導致變形。

一旦彈鏈變形,實戰期間是難以察覺的,很容易造成卡彈之類嚴重故障。

所以,原則上彈鏈比較適合機槍和20毫米這種小口徑高炮。


第三,隨著科技進步,已經不需要彈鏈保證供彈量。

時代不同了,現在軍事技術有很多提高供彈水平。

以我軍PG99式雙管35毫米高炮,外能源無彈鏈供彈(7發彈夾)的採用不僅提高了射速,並且比彈鏈供彈明顯提高了可靠性。為了克服無彈鏈供彈容彈量小的缺點,該炮使用大容量自動供彈箱,左右兩炮分別設置獨立的56發容量左右供彈箱,並且還配有兩個(左右各一)63發容量的副彈箱。

美軍著名的M230鏈炮,也是無彈鏈供彈式。

類似的技術有很多。


薩沙


二戰時的小口徑炮印象中沒有帶自動裝彈機的,甲板下還有提彈機,甲板上全靠人力。30~40mm的炮彈說重不重,說輕也不輕,連成彈鏈人力在狹小的甲板上移動,磕磕絆絆了不得。

彈鏈需要承受拉動炮彈運動的力量,別說炮彈,美軍輕機槍的200發機槍彈鏈都容易斷裂。現代小口徑防空炮也少見彈鏈,取而代之的是全動的輸彈機構,每發彈藥都受到驅動力,而不是用彈鏈拉動。

附圖有密集陣的裝彈過程,彈鏈只用於將20mm炮彈裝入圓形彈鼓,內部有類似鏈條的機構給每發彈藥驅動力,才能保證高射速。開炮爽幾秒,裝彈十分鐘。











味冷


二戰時的小口徑高炮由於彈鏈太重,一條就幾十上百發炮彈,影響操作。而且用彈鏈供彈存在很多困難,彈鏈強度,一致性,故障彈處理等等。當年電力輸彈還不很完善,所以一般採用比較簡單傳統的彈匣或彈夾供彈,現代高炮一般都採用電力輸彈了,很少用機械輸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