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文言文常見虛詞用法彙總


(一)之

1. 用作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①具答之(他們)(《桃花源記》)

②求之地中(它,代石獸)(《河中石獸》)


(2)指示代詞,譯作“這”“那”“此”“這樣”“那樣”“這件事”等

①乃記之而去(這件事)(《小石潭記》)

②一老河兵聞之(這件事)(《河中石獸》)


2. 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①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

②小大之獄(《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


(3)定語後置的標誌,不譯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4)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③鵬之徙於南冥也(《北冥有魚》)

④丈夫之冠也(《富貴不能淫》)


(5)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補足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①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②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③頃之,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①往送之門(《富貴不能淫》)

②已而之細柳軍(《周亞夫軍細柳》)

③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指馬)(《馬說》)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桃花源記》)

③行拂亂其所為(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①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②四海亦謬稱其氏名(《送東陽馬生序》)


3.指示代詞,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但知其一(《河中石獸》)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③其一犬坐於前(《狼》)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個,那些”“這,這個,這些”之類的詞

①其間千二百里(《三峽》)

②其人曰(《杞人憂天》)

③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5.副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可譯為“難道”或不譯

其真無馬邪(《馬說》)


6.副詞,表示推測,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

①其此之謂乎(《雖有嘉餚》)

②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7.連詞,表選擇,可譯為“是……還是”

①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


8.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三)以


1. 用作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魚》)

③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


2.介詞,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①必以分人(把)(《曹劌論戰》)

②醒能述以文者(用)(《醉翁亭記》)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馬說》)

④必以情(依照)(《曹劌論戰》)


3.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②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或者連接前後因果關係的兩項,可譯為“因為”

①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②以中有足樂者(《送東陽馬生序》)


4.連詞,表目的或結果,可譯為“來”,“用來”,“以致”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③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5.用作連詞,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墨池記》)


6.動詞,譯為“認為,以為”或與“為”連用,譯為“認為”

①不以疾也(《三峽》)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以為順流下矣(《河中石獸》)


7.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如以前、二十歲以下、縣級以上、長江以南、五千以內


8.通“已”,“已經”

<code>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code>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四)何


1.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麼”

①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②何以戰(《曹劌論戰》)

③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2.疑問代詞,相當於“哪”“哪一個”“哪裡”“哪有”

①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記承天寺夜遊》)

②此樂何極(《岳陽樓記》)


3.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麼”“怎麼樣”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4.疑問代詞,相當於“為什麼”“何故”

①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5.副詞,多麼。

水何澹澹(《觀滄海》)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五)且


1. 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姑且”、“暫且”

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3.“況且”、“尚且”、“還”、“而且”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馬說》)

②且焉置土石(況且)(《愚公移山》)


4.“和”、“又”

①不義而富且貴(《〈論語〉十二章》)

②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六)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①雖乘奔御風(《三峽》)

②雖有千里之能(《馬說》)

③雖欲言(《鄒忌諷齊王納諫》)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

①故餘雖愚(《送東陽馬生序》)

②今雖耄老(《送東陽馬生序》)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七)於


1. 譯為“對,對於”

①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③於我如浮雲(《〈論語〉十二章》)


2.譯為“向”“給”,或仍譯作“於”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3. 表示處所,譯為“在”

①相與步於中庭(《記承天寺夜遊》)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馬說》)

③山門圮於河(《河中石獸》)


4.譯為“從”“自”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醉翁亭記》)


5. 表示處所,譯為“到”

①鵬之徙於南冥也(《北冥有魚》)

②皆朝於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6.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7.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

①所欲有甚於生者(《魚我所欲也》)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8.與“是”組成介賓詞組,虛化為連詞,表順承關係

①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周亞夫軍細柳》)


9.與“至”連用,表示提起相關的另一件事

至於斟酌損益(《出師表》)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八)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又”、“和”、“與”,有時可不譯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②切問而近思(《〈論語〉十二章》)

③言和而色夷(《送東陽馬生序》)


2.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然後”,有時可不譯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醉翁亭記》)

②溫故而知新(《〈論語〉十二章》)


3.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①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

②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與“然”連用,也錶轉折

①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醉翁亭記》)

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十二章》)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5.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①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

②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③蹴爾而與之/呼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6.“已而”連用,表示“不久”“隨後”

①已而夕陽在山(《醉翁亭記》)

②已而之細柳軍(《周亞夫軍細柳》)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九)則


1.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那麼”“便”等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③則漢室之隆(《出師表》)


2.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

①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3.表假設,可譯為“如果”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4.表示判斷,可譯為“就是”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連詞,與“然”一起組成固定結構“然則”,表示“既然這樣……那麼”

①然則北通巫峽(《岳陽樓記》)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然則天下之事(《河中石獸》)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者


1.代詞

(1)組成名詞性結構,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的方面”、“……的手段”等

①念無與為樂者(“……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

②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的手段”)(《魚我所欲也》)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論語〉十二章》)

④以中有足樂者(“……的事”)(《送東陽馬生序》)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項”“種”等

①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②二者不可得兼(《魚我所欲也》)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4)用在描寫的詞後面,相當於“……的樣子”,也可不譯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北冥有魚》)


2.助詞

(1)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和“也”一起連用,也是判斷句的標誌)

①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錶停頓。)(《愚公移山》)

③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助詞,輔助表示定語後置,無實義

馬之千里者(《馬說》)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一)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

①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二) 為


1.介詞,“跟”、“同”、“向”、“對”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介詞,“給”、“替”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十二章》)


3.介詞,“被”

①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河中石獸》)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介詞,“為了”

①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②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5.動詞,“擔任”、“充當”

①有司業、博士為之師(《送東陽馬生序》)

②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6.動詞,“作為”、“成為”

①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②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河中石獸》)


7.動詞,“以為”、“認為”

①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眾服為確論(《河中石獸》)


8.動詞,表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

①俱為一體(《出師表》)

②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富貴不能淫》)


9.動詞,做

①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


10.代詞,指心理活動

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三)與


1.連詞,表並列,可譯為“和”,或仍作“與”

①天與雲與山與水(《湖心亭看雪》)

②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醉翁亭記》)


2.介詞,表示施動者在發出動作行為時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

①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記》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動詞,“給”、“給予”

蹴爾而與之/呼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4.相與,一起

相與步於中庭(《記承天寺夜遊》)


5.動詞,“參與”、“欣賞”、“領悟”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


6.同“歟”,語氣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四)所


1. 放在動詞前,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①行拂亂其所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不知所言(《出師表》)

③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2. 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

而二蟲盡為所吞。(“被……吞掉”)(《童趣》)


3.“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藉,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

①所以動心忍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

優劣得所(《出師表》)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五)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富貴不能淫》)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3.兼詞,相當“於是”“於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2020備戰中考|文言文常見的16個虛詞用法最全彙總,快收藏!


(十六)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然則:這樣……那麼)(《岳陽樓記》)

③然後知生於憂患(然後:這樣之後)(《生於憂患》)


2. 連詞,錶轉折關係,譯為“然而”、“但是”等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出師表》)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①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


(2)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4.形容詞,正確,對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