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韓國n號房事件的爆出讓人觸目驚心:

  • 26萬名參與者
  • 主犯中有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
  • 確定找到的最小受害人還在讀小學
  • 受害兒童中有女生也有男生
  • 存在大量兒童、嬰兒被性侵的影片

……

三月份裡,除了這件事,還有不少因為在家上網課發生孩子自殺、離家出走事件。

這些事看起來好像沒有聯繫,事實上它們背後的源頭都在指向我們最缺乏的三種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和性教育。

愛的教育:

養孩子,不是養簡歷

隨著孩子年齡長大,學習成績取代了最初的親子關係,變成家庭的重點。

不少孩子都覺得父母對自己愛,會隨著成績高低而上下起伏。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五年級的孩子被父母訓斥“上網課不積極”後跳樓輕生。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他留下了四封遺書:

第一封給姐姐

雖然不喜歡你,經常拌嘴,但我走了,還是希望你不要傷心難過。

第二封給姨媽

你是對我好的第3個人(第1個第2個是爺爺奶奶).....

第三封給爺爺奶奶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兩個.....500塊壓歲錢留給你們。

最後一封給父母: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在抖音裡我們常常會看到,大人小孩都為了作業的事情搞的雞飛狗跳:孩子心不在焉、哭哭咧咧、故意拖延、用別的事當藉口。拋開故意拍段子來說,這是很多家庭真實的寫照。

父母被氣得腦殼疼、心梗痛,孩子對作業和學習產生了厭惡和懶惰。

在過去的20年裡,不斷有兒童健康專家及其他育兒專家提醒家長們:孩子正在被催促、被施以重負、過度繁忙。

孩子不是生來就不愛學習的,他們簡直是好奇心的代名詞,小時候把東西丟在地上感受重力,大了“拆家”做研究。

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說:“專制的環境令人生病。”孩子越是感到受束縛和受控制,就越可能“公然排斥成年人意圖培養的社會性品質”

18年韓國爆款神劇《天空之城》,很多人看了覺得“魔幻”,但是劇情的編寫都是經過編劇俞賢美的真實調查的。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為了考入三大名校(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並稱韓國三大超一流大學,簡稱“SKY”),學生每天只留出吃飯時間,學到流鼻血是家常便飯,韓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

首爾中心區江南區的昂貴補習班名額爆滿,更是誕生了強迫孩子讀書到午夜的“江南媽媽”;

每年高考前後都會有不少學生自殺,韓國自殺率常年居世界前三。

“魔幻嗎?可這都是現實啊!”

韓國N號房事件中的26萬人裡就有不少的高官、名校大學生,主要運營者中還是成績斐然的高材生。

“專制型養育導致孩子較低的內在動機、較差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內化、較弱的自我調節能力。”

“這些因素不僅關係著孩子的成長和幸福,還關乎著他們能否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順利轉化為快樂、稱職的成年人。”

能夠在愛裡面長大的孩子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會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一個健康完整的成年人,學著愛自己也學會愛別人。

當親子關係的重點偏離了最初的愛時,一切人格教育、道德教育都只是空口白談。


死亡教育:

敬畏生命,感受生命的重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自殺的新聞,年齡一個比一個小。很多人都將這個歸咎於現在的孩子脆弱、玻璃心、經不起挫折。我更覺得是生命的意義對孩子來說變了,變得輕飄飄又無足輕重。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陶國彰說:“我們這個時代似乎缺乏生命的沉重感,我想年輕人這麼輕易地放棄了各種豐富的生命體驗,跟他們對於自我價值的理解有關,生命似乎輕得著不到地。”

他們感覺不到這個詞背後的重量,所以他們輕易地就決定了結自己的生命:

常熟一14歲男孩悶在家裡迷上了手遊,被父親斥責後竟爬上6樓天台欲輕生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少年玩手機被父親教訓,一怒之下跳樓,爺爺為追孫子不想失足墜亡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喬布斯曾經患上了一種非常罕見的胰腺癌症,手術痊癒後他明白過來:

“沒有人願意死,即使想上天堂,也不會為了去那裡而死。”

“幾乎所有的事情——期望、榮譽、對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

死亡可能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

2020年疫情的發生讓許多家庭都受到了各個層面的重挫,一個個死亡人數背後是一個個家庭。

90歲徐美武老奶奶給64歲的兒子的寫手寫信的照片令人動容,同時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堅強。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兒子,要挺住,要堅強,戰勝病魔。要配合醫生治療,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恢復。如果血壓正常,鼻孔吸氧,請求醫生。忘記給現金,託醫生帶上伍佰元,可託人買日常用品。”

任何難題都無法和死亡相提並論,懂得生命的價值的人,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懂得生命的重量的人,才會尊重生命。

刑法羅翔老師在解讀n號房事件時說道:“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一個尊重別人的人就不會把他人作為玩物,一個尊重人性的人能夠尊重自己,而不會沉溺於這些敗壞低級趣味之中。”


性的教育:

認識自己,尊重別人

什麼是性教育?

“性教育課程是圍繞著性的總體——人類的成長和發展、個人能力、關係、性健康、性行為和我們文化中的性。”

什麼是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是指,從社會層面上對於男女性別差異有一個明確認知。從中學會尊重異性,平等對待兩性。”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不會等著他們來問,才告訴他們過馬路要注意來往車輛,不要去玩火,不要在池塘邊逗留,要小心陌生人。

但是,我們卻不告訴他們性的危險也無不存在。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圖源:一條)


性教育包括性,但是又不僅僅只有性,它是我們人格成長的教育,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教育。

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所長方剛在總結中國性教育常見誤區中提到了這兩點:反性侵教育不等於性教育,把性別教育分開來講

這兩者都是加強了孩子對性的羞恥和不正當的認識,也是造成孩子兩性的錯誤認識。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想我們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建立孩子對於性的認識並不等同於鼓勵孩子去開始性行為,就像我們教孩子滅火筒怎麼用,孩子也不會因此去玩火。

如果讓我們的孩子因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感到羞愧,那麼他們只會對自己感到羞恥。

帶孩子認識性並不可恥,因為這是在帶我們的孩子認識自己,性健康的家庭會培養出性健康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成為性健康的成人。

擁有正確性觀念的孩子,會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他們瞭解自己的身體,不會因為別人的糖果就把自己的身體交出去。

他們會知道大人對自己做出的行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什麼地方不能讓別人碰,他們會知道發生了事情要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

更加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對自己的身體不自信,出現暴飲暴食或絕食。在人際交往上也不會惴惴不安,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做出一些出格和不符合年齡的行為。

性教育,不是單純的性生理教育,還有性別平等、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它關乎於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

結 語

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這三種概念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支點:身體完整、靈魂豐沛、生命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