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五臺山龍泉寺

對於佛教,社會上真正瞭解的人並不多,有的人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但是,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卻是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出家人茹素的生活習慣。往往有人一旦說自己吃素,馬上就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信佛了,究其原因是人們對素食概念的混淆造成的。

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宿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佈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佛住世時,提婆達多就當眾提出過僧人應素食,而佛予以駁回。說比丘可以自行選擇吃素或不吃素,佛陀允許僧人可食“三淨肉”,即:非我親手所殺,非為我而殺,彼被殺時我未在場。也就是說不能專門為了供僧而準備肉類。如今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柬埔寨以及國內雲南、廣西部分地區的上座部佛教依然保留著這種傳統。中國藏傳佛教以西藏、內蒙為主要分佈區域,當地人以遊牧為生,食物以肉類為主,所以對此也是沒有特別界定。當然,這些地區的僧人也有自發、自願茹素的,完全屬於個人行為。

漢地大乘佛教吃素的習俗據說是始於南北朝時期,起主導作用的應是寶誌禪師。對漢地佛教僧人素食,因果報應說的普及,寶誌禪師功不可沒。

寶誌[南朝·梁](418~514)。俗姓朱氏,句容縣東陽鎮(今屬南京市棲霞區)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禪業。到了宋太(泰)始年間(465-472),寶誌禪師的行為舉止發生了變異:他“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寶誌禪師畫像

寶誌禪師,修行、參禪、圓寂於天柱山。山谷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寶誌禪師首創。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誌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們各施神通擇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寶誌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誌即在此建寺,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536)武帝賜名為山谷寺。禪宗二祖慧可曾在此駐錫,三祖僧璨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後人稱為三祖寺。

齊建元年間,寶誌禪師屢現神蹟,常常幾天不進食,也不覺得飢餓;常在一些公眾場合,以因果歌勸導世人,還運用神通讓人們看清前世輪迴異象,以因果輪迴交替,怨怨相報難了為由勸誡人們戒殺護生,所以江東一帶的官員、百姓都很尊崇他。可是齊武帝卻認為寶誌禪師妖言惑眾,下令將他囚禁在獄中。神奇的是,人們仍舊見到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監時,卻又看見他的確是在牢獄中。一日,寶誌禪師對獄卒說:“門外有人用金缽盛飯來,你趕快去取!”獄卒猶豫著走到獄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飯來給寶誌禪師。當這件事傳到齊武帝的耳中,才將寶誌禪師迎入宮中,居於後堂,但仍然禁止他自由出入。

直到齊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詔敕免寶誌禪師:“大士寶誌,跡拘塵垢,遊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之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兩位武帝之間,待遇極迥然不同的寶誌禪師,從此悠然自在,遊化世間。

“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現在僧人舉行法會時,袈裟下搭襯的海青,袖擺長可及膝,便是寶誌禪師訂製並流傳下來的。事情源於一次皇宮內的齋供,同時也為漢傳佛教僧人持齋開了先河。梁武帝篤信佛教,然而夫人郗氏卻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準備了許多肉包子,請寶誌禪師及其弟子們前來應供,心想:和尚們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絕不吃,便是違逆聖旨。想要陷僧眾於兩難之中。寶誌禪師早已知曉郗氏心懷不軌,在臨行前,要眾僧將海青廣袖的袖口縫合,袖筒中暗藏饅頭。當入宮應供時,一邊把包子放進空袖筒內,一邊取出饅頭來吃。當郗氏譏諷僧人食葷犯戒時,寶誌當即招呼眾人一起來到皇宮外,找到一處大坑讓眾僧將袖子裡的包子投入其中,包子霎時化為蜈蚣、蚰蜒、毒蛇等害蟲。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梁武帝蕭衍像

梁武帝及文武百官親眼目睹此情景,心生大恭敬,武帝自己開始持齋唸佛並倡議信佛的人也都持齋。

另外,大乘佛教以行菩薩道為究竟,主張自利利他的慈悲精神,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六道輪迴業報,眾生互為彼此,主張慈悲愛物,仁心不殺。認為食葷斷慈悲種子,為龍天護法所呵斥,後來漸漸發展為護生、放生軌制。

吃齋目前是國內漢傳佛教要求出家人必須奉行的清規戒律之一。而在家學佛的信眾也群起效仿,有的一人學佛吃齋,與家人分鍋而食,弄的家庭不和睦。還有的因為強制吃齋而導致身體百病叢生,與佛教所倡導的本義已大相徑庭了。

無論是吃素還是吃齋,都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素食對某些特定人群,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益處,但對另一些人卻可能會產生反作應。凡事皆俱雙重性。需要說明的是,素食在特定的時期對人是有很多益處的,但是在家學佛的信眾不應該把它當做檢驗修行程度的準繩。吃素一定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橫刀斷流式的結果,不但不會讓自己獲得身心解脫,反而會徒添苦本,可謂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