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贏得深空貨運第一單,卻為何現造飛船,不仰仗未來星艦?


SpaceX贏得深空貨運第一單,卻為何現造飛船,不仰仗未來星艦?

新冠病毒籠罩地球,也無法阻擋人類奔向月球之路,最近SpaceX最開心了。

美國宇航局上週五宣佈,選定SpaceX為月球軌道空間站提供太空貨運服務,合同總價高達70億美元。如果沒有其他競爭者分食,這家太空快遞一哥有望吃獨食。深入探究下,牽出一連串歎號!問號?

先來提問題:

SpaceX現造深空貨運飛船還是仰仗未來的星艦?

動用現成的重鷹還是未來的超重鷹火箭?

SpaceX贏得第一單,最終能否全額獨吞70億美元?

潛在競爭者會是誰?

NASA主導的重返月球計劃有變?

NASA正為重返月球計劃留一手?

NASA支持男一號的同時,開始扶持男二號?

NASA會越來越依賴SpaceX嗎?

SpaceX贏得深空貨運第一單,卻為何現造飛船,不仰仗未來星艦?

深空快遞費:70億美元

美東時間3月27日上週五,NASA宣佈一項重要消息,已經與SpaceX簽訂一份深空門貨運補給合同,作為貨運承包商SpaceX將向NASA提供一項長期深空物流服務,為未來的月球軌道空間站——Gateway深空門/門戶,運送科學實驗設備、物資補給(包括月球宇航員生活補給)。

就像SpaceX貨運龍飛船已為NASA提供20次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一樣,這次簽下的是月球空間站貨運補給。前者是近地軌道的太空快遞,後者是月球軌道的深空快遞。

按照合同規定,SpaceX將從2024年開始向Gateway運送首批貨運補給。合同執行期長達12年。合同總價高達70億美元,但並不代表SpaceX可以獨享。因為這份不屬於排他性合同,NASA未來有權接受其他太空公司提供的同類服務。

這意味著SpaceX不是唯一承包商,只是率先贏得第一單,並不能保證獨享這塊大蛋糕。

SpaceX贏得深空貨運第一單,卻為何現造飛船,不仰仗未來星艦?

SpaceX最終能否全額獨吞70億美元?

因為這項合同期限長達12年(如果加上合同延期或者續簽合同將會更長時間),誰都無法準確判斷十年後的狀況,SpaceX最終能否全額獨吞70億美元?事實上這是個偽命題。只不過是SpaceX粉絲軍團最樂見其成的美好祝福罷了。

吃獨食不重要,重要的是洞察預見分食者,「誰能成為SpaceX潛在競爭者?」這個問題更有意思更有料。

按照NASA一貫的發包行為準則,不但會歡迎後續跟進的分食者,還會主動扶持/邀請競爭者。分散風險,避免一股獨大,最終被承包商牽著鼻子走——這是NASA最不希望看到的。

事實上,重返月球計劃就是前車之鑑。NASA為登月火箭(SLS太空發射系統)前前後後投入了140多億美元(波音、聯合發射聯盟、諾斯羅普·格魯曼等聯合研製)、為登月飛船(獵戶座)投入了185億美元(洛克希德·馬丁研製),至今還在磨磨嘰嘰從未真刀真槍上過陣。難怪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忿忿不平:NASA花在SLS的錢,足夠SpaceX向月球發射69次重鷹火箭,足夠建造月球基地了!

NASA吸取教訓,針對美國商業載人航天項目,就變得智慧多了。首批承包商選定兩家:波音、SpaceX。結果問題真的出現了。塞錢最多的波音最不爭氣,首次試飛半途而廢,正式飛變得無限期。原本不被看好的卻最爭氣,載人龍首次真人飛已經整裝待發。這就是分散風險的好處。

儘管現階段看起來,SpaceX最靠譜最有擔當,不過仍然無法讓NASA百分百放心。就算決策層一百個放心,也過不了審核制度這一關。基於這些因素,NASA一定會引入競爭者,啟動分散風險機制。

SpaceX贏得深空貨運第一單,卻為何現造飛船,不仰仗未來星艦?

SpaceX潛在最大競爭者又是誰?

目前來看,名義上有資格進入名單的發射商只有兩家:藍色起源、波音。藍色起源打造新格倫火箭(New Glenn),波音領銜打造太空發射系統(SLS )。這兩家正在開發建造的登月火箭都有能力發送深空貨運飛船,但問題是都患有嚴重的拖延症!進度緩慢,叫人憋得胸悶。口頭上都是承諾2021年打出第一發,其實誰的心裡都沒底。

貝佐斯旗下的藍色起源,儘管不缺錢,但缺的是緊迫感、執行力、創造力。這位頂級富豪不具備馬斯克那種狂人模式,更不具備首席研發設計師的能力,只能依靠職業經理人、小規模研發團隊、聯合上下游等亦步亦趨龜速推進。這套路數放在亞軌道太空遊尚可,但要想移植到深空快遞業,基本屬於黃花菜都涼的。

至於波音及其主導的登月火箭SLS,金主NASA已經砸進去140多億美元,還不見一枚一飛沖天。這種尷尬場面,誰還會相信未來一兩年就能徹底洗心革面,鹹魚翻身呢?如果NASA對此有信心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這出戏:

……

(因三體引力波微信訂閱號開啟付費功能,閱讀全文請轉至訂閱號,謹請讀友理解,期待您的支持與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