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面試時羞於談錢,難怪你總拿低薪


弟弟今年將要畢業,這幾天在家裡參加了好幾家公司的視頻面試,從中敲定了一家傳統制造業後端維護。那家公司在成都,給他開的薪水4000/月,我聽完驚訝了。

同行業的維護崗,即便是應屆生,基準也是6000-8000的樣子,更何況在成都。仔細盤問下,老弟說,當時HR問他期望薪資是多少?我弟直接很“乖”地回答:聽公司安排就好

我問他為何不直接告訴HR自己想要的價位,老弟的答案也是非常“幼稚”,“拜託,我一應屆生,畢業證都還沒拿到,一來就談錢,不好吧”。

這讓我想到大學轉行做服裝設計的歷史老師,她的店鋪,位於家鄉的十八線小城,消費不高,但店裡的衣服,單件均價不低於1000。

曾經問過她:這麼貴,在咱這小地方好買嗎?

老師回答:要相信,你的貨品物有所值。

看了老師的小店人流量,我信了那句話:真正的窮,是羞於談錢

這種窮,不在錢,而是自我價值定向體系出了問題。

杜曉鵬、金盛華、於全磊三維作者在《自我價值定向理論及應用》一書中,曾對“自我價值定向”進行了本土化研究,自我價值定向,指的是我們用以評價自身價值的標準和體系。

我弟在面試時,不敢談錢,就是自我價值定向過低的表現。不敢談錢,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值錢”

現實卻是,你越低估自己,別人就越不會給你高估值。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面試不談錢,損失的不僅是錢

面試時不好意說錢的事,除了帶來低薪資,也可能導致企業看低你實力,吃定你的心理預,以致形成用人上的疑慮,求職者或許很難得到健康的職業發展。

1. 不談好起薪,後續漲薪難

對於剛入職場、甚至換工作的職場老人,或許存在這種心態,找工作時談薪資,會不會顯得太功利?

並不,入職前不談錢,用人單位大概率會取薪資區間的下限值,給你定薪。

在某求職網站,看到這麼一個帖子,一位求職者在簡歷上寫的期望薪資是3-4K,和招聘方的要求基本吻合。

但在面試時,HR問她,我怎麼覺得你似乎對錢不在乎?

言外之意就是,這位求職者給自己開的薪資太低了。

這個段子一樣的經歷,揭示了一個現實:起點薪資沒談好,後續想要大幅漲薪,並不現實。

這點,在沃爾特L.貝克的《麥肯錫定價》中,就做過系統解釋。

市場上商品的成本構成細節、各種管理費用高度透明,且買家的報價,其他買家、供貨方都清楚,這就造成了買家擁有壓低報價的優勢。這種高度透明的信息,被稱作 “非對稱性價格透明度”。

簡單說就是,“我知道這個東西值多少錢,我也知道別人能給你出多少錢”。

正如求職市場,招聘方對同類崗位的市場薪資、期望薪資瞭如指掌。

當求職者對期望薪資無要求,甚至要求過低時,企業就擁有了薪資議價優勢。

打個比方,一位求職者對薪資佛系,無要求。用人單位的薪資區間是4000-8000,那麼大概率,這位求職者的薪資定位,會取最低值4000。

在這裡,招聘方類似買家,求職者類似“成本”,這項人工成本的市場價透明化,招聘者非常清楚同行也會這麼定薪,此時的用人單位,佔據了價格優勢。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2. 薪資價格反映價值,你的“無所謂”=“無價值”

關注胡潤財富榜都知道,上榜的富豪們排名的依據,是身價。這也吻合經濟學規律:價格是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

某職業社區,有人提問:30歲,期望月薪6000,找什麼工作比較有競爭力?

下面的回答十分扎心:30歲月薪才6000,怕是沒啥競爭力吧。

且不論對答是否客觀,這之中的現實問題,卻是顯然的:你給自己定多少的期望薪資,其實就是給自己多大的價值認同。

一旦在“自我標價”上,讓HR、直接上級對你的實際價值產生質疑,後續被信任、倚重的機會概率將大打折扣。

如同古羅馬史學家所提出的“塔西佗陷阱”:當政府不受歡迎時,好的政策,壞的政策,都得不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求職的初始定價失誤,或使求職者陷入塔西佗陷阱,一朝被看低,後續很難被信任。

小肖從園林行業跨到品牌女裝做渠道經理,跨行的他一直抱著“實習生”的姿態,即便公司給他開出4000元/月的實習工資,也接受了。

2個月左右,小肖通過學習拆解,並且勤快跑渠道,很快熟練了業務。此時,他向部門申請轉正定崗定薪,結果得到的是保留原崗位及薪資。

小肖的學習力,其實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期,但他入行前,把自己放得太低,以至於陷入職業困頓。

不敢正視自己的價值,標底價就等於看輕自己。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3. 不敢談錢帶來信息不對稱,從而被“逆向選擇”

雖說招聘求職,是雙向選擇,但多數求職者在面試時,總難跳出“被選擇”心態:被用人一方挑選。

一旦陷入這種心態,用人單位難免會啟用“逆向選擇”:通過平均水平,來給你估價。

詹姆斯D.米勒在《活學活用博弈論》一書中,指出由於信息不對稱,會產生去優存劣的現象,這種劣幣驅逐良幣,也叫逆向選擇。

這就導致高於平均水平的求職者,規避談薪資,能力被低估,甚至被低水平的求職者佔據職業賽道優勢。

我弟在找工作時,同樣陷入這種困境,認為應屆生是被選擇,哪好意思談錢?

剛畢業時,曾經到一家建築科技公司應聘過文案,在杭州,普通文案的薪資差不多8K起,但這家公司給的薪資,4K左右。

當時面試我的,是部門領導,他說:我們公司,文員就這個價。

在他的認知裡,文案=文員,也無怪薪資開低。文案和文員,且不說崗位職責,就是工作內核也有很大差別,或許因為行業,那位面試官存在兩種職業的信息差,若我對薪資沒要求,就陷入了用人方的逆向選擇,對我而言,也是一種去優存劣的選擇。

求職不敢談錢,其實是在製造信息差,將自己推向劣勢趨勢優勢的境地。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學會報價、保持薪資優勢,才能打開職業上升通路

薪資是面試的最後關口,也是決定去留、發展的關鍵,這個環節談得好,後續的路才走得遠。

1. 率先報價,搶佔薪資錨點

很多求職者,在面對HR詢問期望薪資時,通常會隱藏底線,這是好事,避免被對方吃定你的預期。但不報價,由對方來定,卻不見得明智。

在某求職社區,看到這麼一則對話:

求職者:待遇怎麼樣?

HR:無責底薪3500-5000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這則對話裡,不難看出,求職者詢問結束後,就再無選擇的餘地,薪資沒得談,底薪只能在這個區間。

因此,薪資談判時,如何報價決定了薪資議價主動權在誰手中。

威廉·龐德斯通在《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一書中提出,最先報出價格的人,他所確立的錨點的是最有力的,且報價越高,賺錢越多。

同時,心理物理學家還發現,我們對相對差異的敏感度,大於絕對數值的敏感

因此,薪酬談判中,先報價,再逐步讓步,不僅佔據初始錨點,也能獲得心理優勢。

比如這位求職者,他想要尋求一份銷售類工作,且確保底薪不要太低。最好的策略是先報價,開高走低。比如以下談話場景:

HR:你的期望收入是多少呢?

銷售:底薪不低於6000,提成不低於15%。

HR大概率,不會給出一個確數,但會表示太高。此時是求職者掌握話語主動權的好時機,可以進行相對比例的讓步,提高HR對相對差異的感受:底薪最多下調15%,不能再少啦。

HR心裡會盤算,這麼一來底薪5100,接近她自己的區間,定薪在5000上下的可能就更大。

總結起來,薪酬談判的步驟可以參照:

Step1:先報價,拋高錨點,佔據主動。

Step2:逐步打折,製造相對差異,讓對方儘可能靠近你的目標薪酬,獲得心理優勢。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2. 合理設定期望薪資,找到自己的“價值優勢區”

企業招聘員工,毫無疑問是追求特定薪資內員工價值最大化。

而在面試時,這個價值,只是估價。

《麥肯錫定價》一書中,就給出了個人價值優勢區的分析框架,即價值圖。價值圖反應的是商品利益與價格之間的權衡關係。

在商品價值圖上,橫軸表示感知到的利益,縱軸表示感知到的價格。

投射到求職,其實就是員工薪酬與帶來價值之間的關係。HR詢問薪資,其實就是在尋找這個優勢價值區。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招聘單位對自己的價值感知,處於價值優勢區時,收穫offer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假設兩名候選人同時應聘創意策劃:

甲:碩士畢業,漢語言文專業,0經驗,目標薪資12000

乙:專科,工作3年,全案策劃,目標薪資 10000+

兩名候選人各有優劣,若是一家著急用人,無培養成本的公司.

對乙感知的價值=感知的利益-期望薪資,由於乙定薪小雨甲,加之有經驗,最後用人單位的感知價值乙>甲。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若一家傳統國企用人,即便甲的期望薪資高一些,綜合學歷、人才潛力,他們對甲的感知價值=感知利益-期望薪資,企業從長線價值來看,對甲的利益感知,大概率會大於乙,從而甲佔據優勢價值區。

因此在薪資談判時,拿捏好用人單位的感知價值非常關鍵。若無候選人對比,則可選擇市場平均,也就是等價值線上的點做參照,調整自己的薪資期待與能力來進入價值優勢區。

3. 提高價值圈層,建立核心競爭力模型

管理學大師傑恩·巴尼曾提出企業能力競爭VRIO模型,企業管理者可從價值、稀缺、模仿成本高方面,組織資源,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這一競爭力模型,遷移到職場同樣適用。

在一論壇看到一份應屆畢業生簡歷,求職崗位是軟件工程師。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這位求職者,就可利用VRIO模型,分四個維度,對個人能力競爭力進行診斷:

價值value:項目經歷、實踐經歷、榮譽獎勵,是否對企業有用?答案是否定的。

稀缺性rarity:在校學習的項目、社團活動每個本專業畢業生都會經歷,幾乎無稀缺性。

難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如上技能、實踐,應屆生標配,模仿無難度。

組織模型organization:簡歷未體現。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診斷列表如下:

如何提高這位求職者的能力競爭力,同樣可以藉助VRIO模型,但此時的模型表,不是精緻的能力狀態,而是動態成長VRIO模型

價值value:在原有項目經歷上,通過參加實習、開發志願服務等短期內能給自己加分的活動,在進行提升。

稀缺性rarity:參與競爭上崗的實習,或者大型背書的活動、培訓或競賽。

難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提高自己尋找實踐、項目經歷准入門檻,以提高難複製性。

組織模型organization:綜合調配現有專業知識、地域優勢(如一線城市就有許多實習機會、實踐賽事)、時間資源(畢業前的空檔期)。


面試時HR問期望薪資,回答“聽公司安排”,真正的窮,是不敢談錢


定期新增個人能力競爭表,動態監測競爭力成長模型。

無論應屆生,還是有經驗的職場人,價值性、技能和實力的稀缺性都是求職時議價的硬核基礎,有實力不怕被壓價,更不會羞於談錢。

毛姆說,金錢有如第六感官一般,如果沒有金錢,便不可能完全利用其他的感覺。

金三銀四求職季,跳槽也好,新入職場也罷,大膽談薪,量力砍價,每份勞動都值得付出報酬,因此大可不必羞於提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