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可謂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謀士,若論軍事才能和神機妙算,無人能與其並肩。可就算是這樣一個第一軍師,也沒能改變最後蜀國被滅的事實,歷史終究是無法改變的,無論人們如何吹捧,但現實依然殘酷。

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白帝城託孤,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典故,在三國中也是轟動一時的大事。當時的劉備已經奄奄一息,但是為了蜀國,他必須要將後事交代清楚。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諸葛亮就伴其左右。

劉備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實在無法堪當重任,那麼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此話一出,必然是眾人驚愕,這句話說是承諾,不如說是一種拜託,劉備將自己的希望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了保全蜀國,甚至可以換掉當朝的君王。

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這樣的權力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一把將燃的火苗,一旦點起,便有可能玉石俱焚。心術不正的人根本無法受此託付,一個國家的朝夕,便在一句話之中可不保。但歷史上,江山易主的權力諸葛亮卻並沒有使用,這種真心託付之下,如果諸葛亮真的答應並且兌現了,那這三國時代會不會改頭換面?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一個傳奇,這之中蜀國君王劉備,在他桃園結義之中結識了同生共死的兄弟,又在他三顧茅廬之中請出了軍師。這些人幫助劉備刀山血海中建立了蜀國,才形成了三國局勢,可是蜀國卻僅存兩代就滅國了實在可惜。

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夷陵之戰是蜀國下滑的轉折點。這一場戰爭,直接把劉備的統一之夢給破碎了,甚至,連為兄弟報仇的夢想都不復存在,這一戰實在慘烈,劉備之後身體每況愈下,很快就病入膏肓了。

蜀國本就不算強國,諸葛亮雖然深謀遠慮,卻也改變不了一個國家的強弱事實。吳國陸遜一戰成名,而蜀國卻是元氣大傷,一把大火燒十里,也燒敗了人心。諸葛亮在白帝城中受劉備託孤重任,受任於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但是諸葛亮體恤君王,不願辜負劉備威名,便一心輔佐劉禪,只可惜劉禪並不爭氣,在諸葛亮死後很快就將江山拱手讓人。諸葛亮身先士卒,為了蜀國社稷而病死丈原,但如果,諸葛亮真的將劉禪換下,自己成為君主,那麼北伐會贏麼?

其實無論如何,蜀國在夷陵之戰之後就基本上再也沒有翻盤的實力了。這第一,諸葛亮根本無法真的取代劉禪,因為這劉氏宗族並不是人人都和劉備一樣,賢明善用,對蜀國滿腔熱血。

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劉氏族人定然不會讓他劉姓江山換成別人的,無論這個人是誰。這之中劉家人本就擔心諸葛亮功高蓋主,威脅到他們的勢力,又怎麼會真的同意讓諸葛亮成為蜀國的君王?所以一旦諸葛亮做下了這個決定,也就是蜀國要再次分裂的時候了。

這第二,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他不夠聰明,他深通奇門之學,設計諸多陣法,直到如今也是如同傳說。但是夷陵之戰將蜀國的根基摧毀了,創立蜀國的劉備和他的左膀右臂之中僅剩下諸葛亮一個人。

所以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人能夠配合好諸葛亮去北伐,劉禪的實力眾所周知,蜀國重創之下軍心渙散,朝廷中人貌合神離結黨營私,諸葛亮就算有叱吒風雲的氣魄,也沒有力挽狂瀾一國的能力了。

畢竟,書中對於諸葛亮的描寫,其實也有很多誇張的成分在,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卻也是個會生老病死的人。

歷史的另一種走向: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這第三,三國之中蜀國最小,力量最弱,魏國採用的屯田之策能夠幫助魏國很快時間內恢復元氣,重整旗鼓,而蜀國不行。諸葛亮北伐之戰是希望替劉禪剷除江山的威脅,這確實在一定時間內保證了蜀國的安全,可是蜀國沒有打持久戰的硬性條件支持,國力所迫,蜀國被滅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其實無論諸葛亮是否成為了蜀國的君王,是否能夠復興漢室,這些與蜀國被滅並沒有因果關係,蜀國在當時根本沒有能夠統一三國的實力,何談北伐之戰的勝利呢?諸葛亮固然算無遺策,可也算不準人心,他是謀士,是軍師,是輔佐之人,如果真的掌權,只會陷入到另外一個權力的漩渦從而導致蜀國內亂,蜀國被滅,從夷陵之戰,從劉備之死開始,就已經是一場必然發生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