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3月26日到4月5日不問早有這回事嗎,為什麼?

手機用戶3764458843


前言:清明節也是一個節日,從唐代開始,它同時兼有了節日的意義。所以,清明的日期,是跟著季節的腳步計算的,不總在4月5日,而是它的前後幾天。確切的日期,是“春分”後的十五日。因為歲差的緣故,每年的清明節並不總在同一個日子,但是總落在陽春4月的4日、5日或6日。

為什麼不能問“早”

日常中吵架大家應該都聽過“早點死”這樣罵人吧?3月26日到4月5日馬上就到清明瞭,這是有咒人早點死的意思啊。這幾天人們會不時的回憶起親人在世的情景,可能會勾起人們不同的心情,有的會沉浸無限的自責和悔恨中,有的會深深的迷戀在親人的關懷和呵護中,總之這段時間內,人們的心情一般會比較沉重而敏感,因此也容易產生一些誤會,所以這段時間見到熟人還是不要問“早”了。


璽潤翡翠鑑定師


首先需要告訴你的是,有這回事!

具體情況是什麼呢!接下來我給你們聊一聊,相比許多朋友不知道這回事!

3.26-4.5 期間為整整10天,而不問早這件事,是出於道教裡面的說法!因為在道教裡“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而且道教中對於日期的安排以3 6 9

10與死字諧音而清明是為了祭祖在古人眼中,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潔、氣象清朗之境。

這10天在中國道教裡面是一個週而復始的開始,在這10天中越來越接近清明,天明地潔而早上又是一整晚晦氣的吐露,問早就是在將別人一晚上的晦氣送到自己家!

這就是這個期間不問早的來源


畫界小程


民間有“早清明,晚十一”的習俗。

不少地方講究清明節祭祖掃墓要在清明節之前。而農曆十月初一祭祖卻必須要晚一些,不能提前。

所謂的“早清明”,有的地方指的是清明節之前的某一天,不能在清明節的當天。而有的地方則指的是清明節的早上,不能過午。因此可以知道,“晚十一”也存在這種差異。

祭祖掃墓是老百姓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屬於民族文化的範疇,它是人們對逝去的親人或先輩的一種思念和感懷。

另外,清明節在古代,其實是以賞春踏青為主要內容的。慢慢的發展成為祭祖掃墓為必須的內容了。這恐怕和中華文化崇尚孝道有關。如今,作為一個正常人,你可以不踏青,但是如果有條件而不給父母掃墓,那可是要被責怪或鄙夷的。


古城晨早


清明節這個說法,是與祭祖,掃墓有緊密關係的, 祭祖掃墓,意味著莊嚴肅穆。近年來盛傳,一種說法 ,清明節期間,前三後四七天內,互不問候的信息。經查核歷史資料,清明節期間不問好,並不是中國的,民間習俗,不違反規定。據資詢民俗專家,所得到的結論也是說”沒有這樣的民俗”。清明節期間,我國的傳統民俗,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我們要理性 ,健康的,以正常的,生活方式,看待這樣的問題。


紅葉23509


清明節在每年的3月26日至4月5日之間,這段時間內,人們思想內,記起有印象的大事,莫過於清眀節了,清明節是國人祭袓掃墓的傳統節日,這段時間人們的心情是比較沉重的。

因為在此節前後,人們計劃著什麼時間去祭袓,都準備哪些東西,什麼是該拿的和不該拿的,這就不由得會想起自己己故親人的喜好來,他們努力的思考著,用什麼好的東西,親人喜歡的東西去祭奠,才會達到對先人的孝敬和緬懷,使他們心理有所安慰,自己心理平衡的效果。

這幾天會不時的回憶起親人在世的情景,可能會勾起人們不同的心情,有的會沉浸無限的自責和悔恨中,有的會深深的迷戀在親人的關懷和呵護中,總之這段時間內,人們在心情上和行動上都以敬畏的思想在緬懷己故的親人。

尤其是剛故逝親人的人,他們還在親人故逝地陰影中俳徊,想不通親人怎麼走地這麼快,自己那些地方沒做到,當時如果怎麼做才會延長他們的生命呢?這些思緒,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因此這段時間的人,思想是錯綜複雜的。

因為這段時間,人們腦海中都是在思念己故的親人,他們己物是人非,陰陽兩隔了,這時你去問他"早",會無形中犯了忌諱,我在幹什麼你問我"早",讓我早些去與他們會合嗎?這那裡是問候,這不明擺著"咒"我嗎?

因此3月26日到4月5日清眀前後,問"早"是忌諱的,會憑添人的反感,最好不問"早",這樣才會不犯忌。這就說要想人之所想,不要和人所想地牴觸才會相安無事,不以人之所想,冒失問"早"只會自討沒趣,惹人反感!


木火燊輝


沒有這回事,這是謠傳。

不過,清明節是祭祀的日子,人們心中會有對先人的懷念、追憶之情。清明節不要發“祝節日快樂!”的祝福語,這是要注意的。

其實,在民間互道“早安”還是現代禮儀。封建社會“禮不下庶人”,封建帝王、官僚的繁縟禮節是不通行於民間的。新社會反封建的那套,禮儀上更加簡化。見了長輩,叫一聲“二大娘”,微笑一下,就算禮畢。

在膠東(別的地方沒研究),民間還真有句見面問候語:“吃飯了?”這確實與問候的時間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與舊社會經常吃不飽飯有關,聽到對方說“吃了”就放心了。在應景的情況下問一句“吃飯了?”透露出的是關切與溫暖,還是很禮貌的。但在半晌午的時候問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早上好”“晚上好”可能學習了西方的問候語“good morning”“good night”。小孩子早早就會有關的問候語,有禮貌又有教養。這算是西方文化對我們的正向影響吧。





半支蓮6


清明3月26日到4月5日不問早有這回事嗎?

是的啊!大部分地方清明祭祖、上墳、掃墓都是提前幾天的,誰也說不出這個習俗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反正大家都是在這麼做。

而與此相對的是,陰曆十月初一也是一個民間祭祖、上墳的日子。但可以在十月初一之後幾天,有的人因為忙,也可以晚個十天半月的,也沒有人說啥。還有一條,十月初一隻是單純的祭祖、上墳,沒有清明節掃墓,也就是修葺墳墓的事。

就是這樣!


一株吊蘭


清明節是國家規定的掃墓緬懷親人的日子,是為了懷念逝去的親人們,祭奠給他們掃墓,送鮮花燒點紙錢,是悲痛的日子,,不適宜說開心快樂的話語,早上好也是一天的祝福,所以也不宜說,清明日這天也是大家都在懷念先人和己故的親人,如果問好的話,人家心理不高興,所以清明日最好不要向大家問好。清明節問號確實是不好的,所以說大家忍一天,明天再問好了。

沒有說3月26號-4月5號都不能問早,一般的話只是清明節當天不問早而已。

清明節最重要的傳統就是祭祖,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清明節當天或者前兩三天,爺爺都會帶著大家去祖墳祭祀,燒紙磕頭。小孩子們也都比較聽話地學著長輩磕頭。

對於清明祭祖,為什麼要提前還要提前好幾天呢?

其實對於這個文化習俗來說,每個地方都不同,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所以針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覺得每個地方都不同的時候,不應該把所有地方的情況都拿在一起來說。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的節假日。


謀略國學


各地的風俗不同,其實提主的提問就是說還沒到清明有的人幹嘛這麼早就去上墳了,難到你家裡沒人嗎?有點不吉利。因為有些人不在老家工作,所以提前上墳。講究的人家會注重上墳的時間,一般在清明前後二天,我們這裡清明不問早就是你上墳了嗎?,意思是說你家幹嘛清明節前就上墳,早了晚了證明你家當地沒親人了。我們當地上墳的最佳時間是清明節前三天或後三天。其實清明節上墳前十天或後十天都可以的。


於是4299


查遍各種資料都沒有查到不問早的所謂民俗,清明除了掃墓還有各種娛樂活動,甚至查到了說是歡樂節,現在網上的那種從幾日到幾日不問早上好是什麼清明節的民俗,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奇談怪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