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要說到中國的富豪,我們腦子裡首先會跳出來BAT三大巨頭,百度的李彥宏,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

他們的發家,都依託於現代的互聯網,高科技的大數據 。坊間都說,百度賺得是網民的錢,馬雲賺得是女人的錢,馬化騰賺得是小學生的錢,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今天,我們不談論BAT三巨頭的發家史,而是要談論一個靠賺老祖宗的錢發家致富,身家百億的隱形富豪——馬未都。從一個工人,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再到創建新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僅有小學四年級文憑的馬未都,到底有多豪?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1.

如今的馬未都,自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佈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談論起中國的悠悠歷史,信手拈來,口若懸河,簡直是行走的中國百科全書。

很多人以為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馬未都,一定擁有強大的學術背景,高不可攀的學歷。然而,瞭解馬未都的人都知道,他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巨大的反差之下,使人對於馬未都的成長,頗為好奇,到底他是如何成為滿腹經綸的文化大拿的呢?這一切,我們從他出生開始說起。

1955年,馬未都出生於北京的空軍大院。父親馬丹林,在空軍擔任重要職務。家裡不說大富大貴,但好歹在那個年代衣食無憂。

在部隊大院的童年生活,也算自由自在。父親忙於公務,與馬未都聚少離多,自然馬未都受到的約束也少一些,取而代之的是隨性地野蠻生長,反而多了一份自由。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但天有不測風雲,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也徹底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那年,馬未都11歲,剛讀完小學四年級。因為政治原因,一家人被下發到了農村,生活質量一落千丈。

"那時農村的冬天特別冷,野地裡上廁所脫下褲子屁股跟刀割似的,住的地方窗戶上糊的紙、屋裡就一土炕。第二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去村民院子裡偷稻草回來鋪褥子底下,弄得跟狗窩一樣,那時候睡覺沒人伸著腿,全都蜷著跟貓似的。"在這個冰冷的冬天,原本衣食無憂的少年,嚐到了生活的苦澀。

然而,令馬未都怎麼也想不到的是,他自此無學可上,求學之路止步於小學四年級。縱然生活無情,可馬未都也不甘於就此沉淪。他的求知慾,沒有就此熄滅,反而更加旺盛。在迷茫的成長歲月中,他嗜書如命,一看到帶字的紙就拿起來讀。日積月累的文學積澱,也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2.

1975年,20歲的馬未都回到了北京,成為了航天工業的一名車床銑工。精密的儀器,複雜的圖紙,原以為馬未都的餘生都要與複雜的零部件打交道時。可馬未都卻不這麼認為。他的心中,割捨不下的,還是那個從小到的文學夢啊。

當他人悠哉悠哉處理手頭的工作時,馬未都腦活手快,總是率先完成工作,轉身就鑽入圖書館,一看就是大半天。

偌大的圖書館,很多時候都是被他一個人承包。一本本著作,一部部典籍,在五年時間中,他一一翻閱。

在如飢似渴讀書的同時,他也在構思創作自己的小說。與其說他做了五年的工人,不如說他蟄伏了五年,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文學夢。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馬未都或許自己都未曾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從工人一步登天,進入出版社當一名編輯。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1981年,馬未都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該篇小說順應著當時的工農背景,講述了車間工人的愛情故事。一經發表,就成為了現象級的小說,吸引了萬千讀者。

憑藉這篇小說,馬未都在當時收穫了鉅額稿費65元,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請為一名編輯。"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飛躍式的改變,我是由一個工人直接發表小說,直接調到出版社。從身份角度講,那就是一步登天,我就想我一定要比別人做得好。"回憶起30年前的經歷,馬未都坦言那時年少一股衝勁,心裡裝著對物質的渴望。

也正如馬未都所期望的那樣,在出版社的日子裡,他由一個初出茅廬的作者,變成了一名資深的編輯。如今在中國文壇上響噹噹的作家,例如莫言、餘華、王朔等,都是被馬未都慧眼識珠挖掘出的,成為了名家背後的伯樂。

1980-1990年間,這十年是中國文學鼎盛的十年,也是馬未都在出版社工作的那十年。可以說,馬未都在這十年間實現了他的文學夢,給了他進入和深耕文化圈的機會。但時代的車輪總在滾滾向前,文學界也不像往日純潔無瑕。作家們開始爭相給評委們送禮,只為博得一個出版的機會。這讓曾經將文學當做信仰的馬未都意興闌珊,萌生了退意。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3.

1990年的某一天,具有10年經驗的資深編輯馬未都,終於下定決心,給出版社打了個電話,說他再也不來上班了。

辭職後的馬未都,曾經踏足影視行業,參與制作了《編輯部的故事》,獲得了第一桶金。但混亂的影視圈也並不適合馬未都,他很快又轉身離開。

此時的他,已經名利雙收,生活無憂。他思來想去,決定跟著感覺走,專心搞文物收藏,哪兒也不去了。誰能想到,半路出家的馬未都,竟在日後成為了中國古玩收藏界一位赫赫有名的傳奇人物,甚至開設了中國第一傢俬立古典藝術博物館。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要說馬未都轉行投身於文物收藏,還真不是心血來潮。早在70年代,他就一個人騎車自行車,穿梭於古玩交易市場,和各種古董販子打交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到了80年代,馬未都鑑寶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更成為了文物界響噹噹的"撿漏王",常常用低廉的價格,買到值錢的古玩。

這一切,在馬未都自個兒看來,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謂天時,在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後,文物被大家視作"燙手山芋",避而不及。因此當時文物的價值十分低廉,馬未都直言趕上了好時候。

所謂地利,馬未都是資深的老北京爺們兒,對於京城古玩市場的聚集地,那是心裡有杆兒秤,門門清,也就不難怪他的足跡遍佈古玩市場,總能淘到好貨了。

所謂人和,是馬未都"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高情商。對於真真假假的文物界,練就一套圓滑的處世之道,那是相當有必要。深諳這一點的馬未都,在與古董販子淘貨時,總是還價地恰到好處。既不會照單全收,也不會還得太狠,總是讓商家賺點,這樣以後有文物,才會第一個通知他。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十幾年點滴積累,到了1990年,馬未都的藏品已經頗具規模。 陶瓷、古傢俱、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其著作《馬說陶瓷》中的裡上百件的瓷器,都是那時他買回來的。在如今的行情之下,超過千萬的藏品,比比皆是。

可家裡的地方畢竟有限,又很少有機會展覽。期初收藏只是源於個人興趣,如今馬未都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的文物。那有什麼辦法可以實現呢?異想天開的馬未都,想到了創建博物館。然而,這在當時談何容易,光申報創辦博物館,就花了四年時間。

1996年,馬未都的博物館終於得以開設,這也是全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馬未都取名為"觀復",源於《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寓意追根溯源,迴歸本心。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4.

有了博物館,馬未都對於文物,就不僅僅只是個人的收藏愛好了,更多了一份社會責任和負累。他說"認識世界不重要,認識自己最重要。"他開始用自己的畢生所學所藏,帶領大家領略文物的世界,中國的歷史。

2008年,《百家講壇》應運而生,收視如日中天。就連成龍,也成為了《百家講壇》的忠實觀眾。看完節目後,成龍急忙向周圍人打聽"他是誰,怎麼懂這麼多中國的歷史?"當得知馬未都在京城赫赫有名,還有自己的博物館時,成龍二話沒說,幾天後拜訪了馬未都,參觀了觀復博物館,足見馬未都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之大。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漸漸地,馬未都意識到,自己看文物的心態已經發生了改變,已然沒有當初愛不釋手單純的快樂了。在節目中,楊瀾問馬未都:"什麼時候看到文物會再有單純快樂的時候?"馬未都說"當這些古董變為真正社會公共財富的時候,當博物館作為一個非盈利公共機構來運作的時候。"

馬未都可不是光說不做,2010年8月,他就做了一個震驚世人,但在他看來很坦然的一個決定:觀復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後,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捐贈社會。

當年的愣頭青,逐漸變成了眾人口中的"馬爺"。他的一雙小眼睛裡,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透漏著達觀通透的大智慧。捐出畢生收藏,價值百億的藏品,說不心痛那是假的。但馬未都明白,如果仰視中國文化,居下臨高,透過文物傳遞普世價值,他必須這麼做。

中國隱形富豪,小學學歷卻博古通今,65歲的馬未都到底何許人也?

如今的馬未都,早已從利益至上的洪流中抽離,但他沒有遠離俗世,甚至還和不少年輕人一樣,喜歡上了擼貓。在觀復博物館中,他收藏了30多隻流浪貓,並一一為它們取名。談及為什麼喜歡與貓相處,年過花甲,閱人無數的馬未都說"因為貓很輕,不會吵到人。"

寧靜以致遠,或許就是馬未都的心境。在與自我的相處中,他讀懂了歷史,讀懂了世界,也迴歸了自己。

回顧馬未都65年的人生,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年輕時的趨利,到中年時的取名,逐漸到如今的趨於安定,馬未都以自身行為,詮釋了什麼叫"追根溯源,迴歸本心"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或許有一天,這個打著馬未都名號的博物館,不再因為馬未都的名字而聞名,而是會因為馬未都所做的一切,更加聞名於世。

你們在逛博物館時,有看到最喜歡的中國文物麼?歡迎來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