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據《歐洲時報》意大利版微信公眾號“意燴”編譯報道,近日,意大利那不勒斯華人社區在via Carlo di Tocco街頭免費贈送口罩。

單看標題,以為意大利人終於意識到口罩的重要性了,而裡面的內容卻告訴我們,這一倡議由當地華人社區和華人社團發起。

儘管隨著疫情加重,歐美不少人意識到自我防護的重要性,開始戴口罩,但在整體“口罩無用”的大環境下仍被當成“異類”。

意大利首都羅馬周邊,戴口罩的行人依然寥寥。米蘭大教堂廣場上依舊有大部分人沒戴口罩,十分悠閒地喂鴿子。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難怪身居歐美、尤其意大利的華人甘願冒著各種風險千里迢迢投靠祖國懷抱。

疫情之下,普通人究竟要不要戴口罩?

在中國,絕對不是一個選擇問題,不戴口罩你可能都出不了小區,關鍵是在狡猾的病毒面前,你可以不在乎自己是否“中招”,但是不得不考慮會否因為自己而牽連身邊人。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總而言之,從政府導向、媒體宣傳到國民意識,武漢疫情暴發的教訓早已讓小小的口罩成為人人爭搶的“寵兒”,從2020年最暖心的“禮物”,上升到出門必備的“標配”。

常言: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對中國人而言,贈人口罩如同雪中送炭。如果沒有兩位朋友的慷慨相贈解決“口罩荒”,估計這會我還在網上一直“尋尋覓覓”直至“望眼欲穿”呢。

對於身在海外的華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即使他們有口罩,但在戴口罩問題上仍會“手足無措”,因為歐美社會普遍認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

口罩一定沒有想到在疫情面前,東西方人因它形成了兩大陣營。在東方,它是健康“保護膜”;在西方,卻成為病人的“標籤”。

在美國,過去一個多月,亞裔多次遭遇“口罩事故”。在地鐵站被極端分子辱罵、推搡,甚至被暴打、刺傷。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衝突的背後,有記者認為這是歷史和文化原因造成,也關乎意識形態,很多人認為戴口罩有悖於美國人對自由和個人主義的信仰。

知乎上的網友卻直言不諱:不戴口罩是歐美人的陋習,這和文化沒啥關係。丘吉爾說過,短暫的工業優勢讓英國人忘了自己兩千年的野蠻時代,把自己所有習慣都打上“先進”的標籤。

就拿美國來說吧,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9日報道說,CDC稱,到目前為止,這個季度已經有約2萬美國人死於流感。

都這樣嚴峻了,還不戴口罩呢,本來就是一個科學的問題,突然變成了文化信仰這麼神聖不容侵犯的問題,真讓人看不懂。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不戴口罩的西方人說:沒錯,健康人不需戴我,可是你敢肯定自己是不帶病毒的健康人嗎?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種族歧視者說:拜託,種族歧視別拽上我,我的存在只是為了人們的健康,不是製造矛盾衝突。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口罩無用”論者說:病毒會因為你蔑視我,不懼我,就會繞開走嗎?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讓人感嘆的是“口罩事故”的背後真的是文化差異嗎?

有人說:生病的人在西方社會有被歧視的壓力,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在東方社會有被歧視的壓力。東西方社會不戴口罩的壓力來源於西方社會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病人,東方社會怕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

倘若真要扯上文化,我想是這與東方文化核心價值“道德”不無關係。道是理,是法,是規則,德,是遵理循規。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思想,是眾生平等“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佛家生命觀。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那些極端分子說:當初不是說我沒用嗎?現在咋又因為我爭吵不休?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3月8日報道,德國海關近日在德瑞邊境扣留了一輛屬於瑞士公司的貨車,上面有24萬個本來要運往瑞士的口罩。

作為兩個歐洲發達國家,德國和瑞士如今從上到下都為口罩爭吵不休。

而之前的畫風是:“德國第一樁新冠肺炎訴訟與口罩有關!”一些員工自行戴上口罩,但僱主擔心帶來緊張和恐慌,導致嚇跑顧客,於是下達禁令:如果繼續佩戴,我們將把您送回家!

在瑞士,一名女議員因戴口罩而被逐,理由是“擾亂會議秩序”。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心存僥倖者說:全球感染超十萬的數字,你以為離你很遙遠嗎?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重視槍支比重視它的人說:真正的安全感不靠槍支,自心不善才會覺得別人是壞人。

據《華盛頓觀察家報》報道稱,美國民眾開始為防止肺炎疫情在全美爆發做準備,不過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採購的不是醫用防護用品,而是大量囤積了包括手槍、步槍和彈藥、汽油在內的大量“預備用品”。因為美國人知道,在美國,每當社會遇到緊急狀況,發生騷亂基本上是一條定律,只有充足的火力更能保障你的生存。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對聰明善良的人說:你願意保護自己同時也保護他人嗎?

意大利一名議員戴口罩進入議會被嘲諷,他在發言中強調“戴口罩是為大家安全著想”,並情緒激動地建議“如果你們是聰明人,早就應該戴口罩了”。

口罩一定沒想到,自己的存在,掀起了一場風波,甚至上升到戴與否,不僅關乎安全,還關乎智商問題。

對於口罩所產生的意義,英國社會學家彼得·貝爾關於SARS的一段話同樣適用於今天:“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種休慼與共、同擔共責的感覺。”

高呼“快把口罩摘了,我們這裡是自由的國度的”人們,是不會懂得什麼才叫作患難與共,什麼叫作社會責任感。

如果民主與自由不是建立在尊重自他生命的基礎上,那麼這樣的民主與自由,在狡猾的病毒面前,終將付出更多生命的代價。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一定會哀婉地嘆一聲:2020年,我太南了,我也想好好休息。拜託您暫且犧牲小小的“自由”,為長久的自由呼吸,請將我戴上吧!

如果口罩能開口說話,會對“藐視”自己的歐美人說啥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