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易上手的寫作變現學習九:6步法細改出好文章

當你寫好了文章的初稿,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修改和打磨文章。美國最知名的小說家之一約翰·歐文曾說:“修改是編輯的靈魂,作為一個小說家,改寫佔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三。” 所以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古今中外,但凡文章寫得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據說前後修改過7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他的作品《永別了,武器》的結尾重寫了39遍,才達到自己滿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寫完文章後,總要貼在牆壁上以便隨時修改,有時一篇文章甚至會修改到一字不留。大師們的作品尚且經過好幾遍的修改,何況我們呢?


所以這節課我會跟大家分享如何修改文章,快速提升文章質量。本節課將分為3個部分:一是寫作過程中,要把“寫”和“改”分開來;二是修改文章的六步法;三是如何向魯迅先生學習修改文章。


一、在寫作過程中,要把寫和改分開來


寫作和修改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寫作時是作者角色,是創作的大腦,我們主要考慮的是自己想要表達什麼,應該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儘量快速地寫作,不要重讀寫下的文字。因為一旦去評判自己的文字寫得好不好,就會轉換批評者的角色,想象力和創意就會受到限制。


但修改文章的過程是批評者的角色,要站在讀者的角度來修改,要“心狠手辣”,大刀闊斧地刪除寫得不好的文字。修改時,要爭取比初稿的字數更少一些,刪掉可有可無的句子,刪減囉嗦的句子,修改稿要比初稿更簡潔。


另外,寫完文章之後,最好是放一段時間再來修改。為什麼呢?


剛寫完文章,作者的思路、情緒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就從文章中抽離出來,比較難以客觀地評判自己的文章。樂觀的作者會覺得自己的文章寫得很不錯,沒什麼需要修改的,這樣會錯過把文章潤色的更好的機會,而悲觀的作者會覺得自己的文章寫的太爛,恨不得刪除,也會使得一篇可能的好文章溜走。。


因此,最好是讓文章“冷卻”一段時間,再來修改文章,往往能新的發現。不過,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寫文章講究時效性,尤其是熱點文章,錯過了最佳的發文時間,閱讀量會差很多。


那麼針對自媒體熱點文章的修改,可以在寫完後讓別人先閱讀一遍給出修改建議,或者寫完等10-15分鐘,休息一下,換個思路,再開始修改文章。然後可以分享給身邊的好友來閱讀,聆聽反饋意見,綜合考慮是否需要按照他們的反饋來調整文章。


修改文章時,按照先整體,後局部的順序來進行。先從整體思考:文章的主題是否明確,選材是否合適,邏輯是否清晰,這些修改好之後,再去修改文章的細節,比如,用詞是否精確,標點符號是否正確,是否有錯別字等。如果先修改局部的字詞句,修改完後,才發現文章寫跑題了,或者選材不合適,前面的修改也就白費了。


二、修改文章六步法,快速提升文章的質量。


接下來我們詳細介紹修改文章的六步法:


第一步,主題是否明確。


一篇文章一個主題,不能什麼都寫,什麼問題都想一起解決,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初學者特別容易跑題,或者主題不明確,所以這一步是修改的關鍵。收集素材的階段是“做加法”的階段,修改文章的過程是“做減法”的過程。修改時,你要問問自己: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麼?主題明確麼?我的素材跟主題相關麼?


第二步,觀點是否能夠說明主題。


明確主題沒問題後,接下來是檢查觀點是否能夠說明主題。主題要用觀點來支撐,觀點要用素材來支撐。給主題無關的觀點要刪除或者修改。比如,你的主題是《如何通過修改文章,快速提升文章的質量》,你的觀點是寫作時,要斷網,可以快速提高寫作的效率。雖然這個觀點是對的,而且也是讀者關心的話題,但這個觀點跟主題沒有關係,所以要刪除。


第三步,所選材料是否能說明觀點,刪除與主題無關的素材。


修改時,要注意考慮所選材料是否能說明主題。俄國作家契訶夫曾說:“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在刪除不相關的內容時,不要心慈手軟,捨不得刪除,要心狠手辣,大刀闊斧。如果所選材料與主題不符,會大大減弱文章的說服力。有時候即使覺得句子本身寫的很不錯,但缺乏與主題的相關性,也要忍痛割愛,把這些不相關的素材刪掉。


第四步,文章的邏輯是否足夠清晰。


寫初稿時,往往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因此寫的初稿有時候會邏輯不清晰,詳略不分,銜接不緊,結構鬆散。因此,修改文章時,要根據邏輯性來調整文章的結構,調整段落之間的順序,避免出現前言不搭後語、一些基本邏輯的順序錯亂等問題,從而讓文章的邏輯清晰。


第五步,標題是否足夠吸引人。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標題一定要多琢磨。關於如何取一個爆款標題,前面的課程已經講過8種很有用的架橋,這裡就不再贅述啦。


第六步,邊讀邊改,潤色語言。


文章的主題,材料,邏輯這三部分沒有問題之後,就可以開始修改文章的細節部分,也就是文章的語言。也可以檢查下是否有不通順的句子,是否有錯別字,是否有用錯的標點符號等。可以用默讀的方式,邊讀邊改,推敲潤色。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文章不通順的地方,以及發現錯別字。關於這點可以以下三個方面來修改文章的語言:


首先刪除多餘的 “的” 。


余光中曾說:“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點。” 還有一位作者曾說:十餘年前進《人民日報》國際部夜班編輯部的時候,聽老編輯們說,絕大多數“的”字可以刪掉。


因為 ”的”字是白話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字,但卻不能表達什麼有用信息。而刪掉多餘的 “的” 字之後,文章也會變得更加簡潔,更有節奏感。這裡有個小方法:每次寫完一篇文章,可以統計下全文所用 “的” 字,刪除一部分可用可不用 “的” 字,使其數量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其次是多用短句,少用長句。


有些人習慣寫長句,甚至一個段落幾百字,只有一個句號。這樣的句子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而且不太容易被記住。尤其是對於自媒體的文章,更需要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如果整篇文章都是長句,讀者的閱讀體驗不好。對此,我們可以在修改時,把一些長句解構為幾句短句。


最後刪除一些冗餘的詞,讓文章更簡潔。


文章要簡潔,可用可不用的詞儘量不要用。比如,“進行”這個詞,加長了句子,沒有帶來任何含義的增量。我們準備進行一次考試,可以直接說“我們準備一次考試”。刪冗餘的詞包括刪掉一些副詞、形容詞,還有一些陳詞濫調,以及沒多大意義的口頭禪,讓文章更清晰明瞭。


三、如何向魯迅先生學習修改文章?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非常重視文章的修改, 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向魯迅先生學習修改文章的技巧。


第一,文章要“順口“。


魯迅說:“我做完之後,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把它讀得順口”。文章寫好後,最好的辦法就是靜下心坐下來朗讀,一遍兩遍不行,就三遍四遍,從中發現缺陷,邊讀邊改,使之“順口”。


第二,文章要 “冷卻” 。


魯迅先生說,文章寫成之後,不急於拿出去,“擱它幾天,然後再來複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這也跟我前面說的,把“寫”和“修改”分開的做法是類似的。


第三,文章要“狠改” 。


魯迅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魯迅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修改文章,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天中所寫的一篇文章,2600 多字的文章,修改的痕跡多達53 處。


第四,要向大師的手稿學習。


魯迅非常重視向大作家的手稿學習。魯迅在文章《不應該那麼寫》中寫到:“應該這麼寫,必須從大作家們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領會。那麼,不應該那麼寫這一面,恐怕最好是從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學習了。”看手稿時,要去研究,為什麼要這麼修改。比如這是應該刪去的、這要縮短、這要改、因為不自然了。在這裡,還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顯豁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