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我本名陈祎,法号玄奘。我的先祖是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是后魏上党太守陈钦,祖父是北齐国子博士陈康,父亲陈惠曾任江陵县官。家庭对我影响很深,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发现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不是品德与道理,这让我觉得十分疑惑,难道我曾经所受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吗?

父亲去世之后,家道中落,我的二兄陈素随即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曾经保护我的蛋壳被打破,我赤裸裸地面对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明白了人生的残酷与无情。当我十岁时,我也选择了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公元618年,战乱纷飞,我只能跟随二兄长捷逃亡四川避难。一路上,我看见了太多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命就如草芥一般,被刀剑随意割掉。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这样呢,人与丛林中的动物难道没有区别吗?

在我的心中,世界不该是这样的,美好和幸福才是它该有的样子。于是我萌发了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这听起来很幼稚、很好笑,但如果不试一下,谁又知道结果怎样。

来到益州之后,我游历四方,拜访名师,只为找到改变世界的方法。可是没有一位高僧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看遍了所有的佛学典籍,也未曾找到答案。如果中土没有改变世界的方法,那么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会不会藏有我苦苦寻找的答案呢?

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公元626年,我来到长安,得知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佛法,其中的内容是中土不曾出现的。为了解决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更为了寻找改变世界的方法,我决定踏上西行求法之路。

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渡过关防的盘问,唐时渡关需要有“过所”,也就是类似通关文牒的政府批文。可是政府严令禁止普通百姓渡过边防,我根本拿不到通关文牒。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偷渡越境。

为了躲过边防的检查,我只能昼伏夜行,绕小道而行。可是我还未到达玉门关,就先后被凉州、瓜州的密探发现。我本以为西行之路就此结束,幸运地是,我在一名叫做李昌的官员帮助下,成功地走出了玉门关。

玉门关是大唐的边境,走出玉门关相当于摆脱了大唐的管制,我不用再担心被官府缉拿了。当我越过五烽口之后,眼前是一片沙漠,名为“莫贺延碛”,俗称“八百里流沙”。我只能牵着马一步步走出这片荒漠,如果骑马而行的话,很可能遇到流沙,那将死无葬身之地。

还未走出沙漠,我的水袋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宝贵的饮水被黄沙吞噬,我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如果继续前行,我很可能渴死在沙漠中,原路返回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可是我如果返回长安,势必被官府缉拿,之后我将再也无法西行。

找不到改变世界的方法,我面对的仍然是那个残酷的世界,这与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我继续西行,将生死置之事外。不久之后,我身体的水分逐渐流失,我倒在了地上,陷入昏迷。

我不知道昏迷了多久,当我再次醒来时,我看见了不远处的水潭。我补充了水分,并将水袋装满了水,继续西行。

穿过黄沙之后,我先后到达了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他非常仰慕我的佛学,于是想把我永远地留在高昌国。迫不得已之下,我只能绝食三日,以明吾志。

高昌国王自此不再挽留,还为我安排了五十多名向导和随从。当我们走出终年积雪的凌山之后,随从人员死伤达到十分之三四。此后我开始南下,一路跨越了多个国家,最终到达了印度中部偏东的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我走了五万余里,用了五年的时间,总算到达了目的地。此后我在印度潜心专研佛学,试图找寻改变世界的方法。公元641年,印度戒日王召开了佛学辩论大会。在大会之上,3000多个大小乘教学者和200多个外道与我轮番辩论。最终,没有一人将我驳倒。

我在舍眼塔,作了一首《题西天舍眼塔》:

帝释倾心崇三塔,

为怜舍眼满千生。

不因行苦过人表,

岂得光流法界明。

在美丽的尼莲河畔,我作了一首《题尼莲河七言》:

尼莲河水正东流,

曾浴金人躯得柔。

自此更谁登彼岸,

西看佛树几千秋。

在舍身山下,我作了一首《题半偈舍身山》:

忽闻八字超诗境,

不惜丹躯舍此山。

偈句篇留方石上,

乐音时奏半空间。

这三首诗都是我在西土所作,不知道后世之人有几人能懂其中的含义。如果用传统的唐诗思想解读这三首诗,那永远也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佛教思想的基础上,方能有所悟。

之后我又参加了印度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我知道自己已经吸收了印度所有的佛学,继续待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我起身返回长安。

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两年之后,我顺利抵达了阔别十七年之久的长安。皇帝亲贺,百官相迎,万民欢呼,可是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感伤。我终究没有找到改变这个世界的方法,这个世界终究维持着它的原状。

在中岳山下,我望着眼前的景色,作了一首《题中岳山七言》:

孤峰绝顶万余嶒,

策仗攀萝渐渐登。

行到月边天上寺,

白云相伴两三僧。

人生终究归于平静,就像水面的涟漪,最终无影无踪。我对这个世界到底存在什么影响,留给后人评说吧。

玄奘大师已经远去,如今的世界应该是他希望看到的世界。而如今的世界如此美好与幸福,是因为有许多像玄奘大师一样的人。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了这个世界多一点美好、多一点幸福。

玄奘信仰之路:每一眼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