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的核心考點

更多關注同名公號:安全知識庫(aqzsk001)


乾貨|《案例分析》的核心考點


一、職業病控制措施‍


1.工程控制技術措施


控制作業場所中存在的粉塵,常採用溼式作業或者密閉抽風除塵的工程技術措施,以防止粉塵飛揚,降低作業場所粉塵濃度;


對於化學毒物的工程控制,則可以採取全面通風、局部送風和排出氣體淨化等措施;


對於噪聲危害,則可以採用隔離降噪、吸聲等技術措施。


2.個體防護措施


針對不同類型的職業危害因素,應選用合適的防塵、防毒或者防噪等的個體防護用品。


3.組織管理等措施


在生產和勞動過程中,加強組織與管理也是職業危害控制工作的重要一環,通過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預防控制規章制度,確保職業危害預防控制有關要素的良好與有效運行。


生產過程中具體措施:

(1)優先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

(2)加強作業場所管理,保證危害因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要求;

(3)加強作業環境管理,設專人、定期對職業危害因素檢測;

(4)防護設備設施齊全有效,個人防護用品按要求使用;

(5)設置醒目警示標誌,告知勞動者職業危害,特別是有職業禁忌症的勞動者;

(6)定期對企業管理人員和在崗工作人員培訓,加強新上崗人員的培訓;

(7)離崗時,做好離崗職業健康體檢,建立檔案。


二、應急演練‍


1.應急預案編制程序


(1)成立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組

(2)資料收集

(3)風險評估

(4)應急能力評估

(5)編制應急預案

(6)應急預案評審


2.應急演練的組織與實施


一次完整的應急演練活動要包括計劃、準備、實施、評估總結和改進等五個階段。


演練計劃:應包括演練目的、類型(形式)、時間、地點,演練主要內容、參加單位和經費預算等。


演練準備:成立演練組織機構;編制演練文件;演練工作保障。


演練實施:熟悉演練任務和角色;組織預演;安全檢查;應急演練;演練記錄;評估準備;演練結束。


評估總結:應急演練評估(現場點評、書面評估)、應急演練總結(對演練進行全面總結,並形成演練書面總結報告)、演練資料歸檔與備案。


改進階段:根據演練評估報告中對應急預案的改進建議,由應急預案編制部門按程序對預案進行修訂完善;應急演練結束後,組織應急演練的部門(單位)應根據應急演練評估報告、總結報告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對應急管理工作(包括應急演練工作)進行持續改進 。


三、事故原因


1.事故直接原因


(1)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

(2)人的不安全行為。


2.事故間接原因


(1)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一一工業構件、建築物、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工藝過程、操作方法、維修檢驗等的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問題。

(2)教育培訓不夠,未經培訓,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術知識。

(3)勞動組織不合理。

(4)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

(5)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

(6)沒有或不認真實施事故防範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


四、事故經濟損失‍


1.直接經濟損失


(1)人身傷亡後所支出的費用:醫療費用(含護理費)喪葬費及撫卹費用;補助及救濟費用;歇工工資;


(2)善後處理費用:處理事故的事務性費用;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事故罰款和賠償費用;


(3)財產損失價值:固定資產損失價值;流動資產損失價值。


2.間接經濟損失


(1)停產、減產損失價值;

(2)工作損失價值;

(3)資源損失價值;

(4)處理環境汙染的費用;

(5)補充新職工的培訓費用;

(6)其他損失費用。


五、事故報告的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3)事故的簡要經過;

(4)傷亡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5)已經採取的措施;

(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六、事故教訓模板


(1)是否貫徹落實了有關的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

(2)是否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術防範措施;

(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術防範措施執行是否到位;

(5)安全培訓教育和宣傳及貫徹是否到位,職工的安全意識是否到位;

(6)有關部門的執法力度是否到位;

(7)企業負責人是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

(8)是否存在官僚和腐敗現象,因而造成了事故的發生。

(9)是否落實了有關“三同時“的要求。

(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七、安全評價的程序


1.前期準備;

2.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3.劃分評價單元;

4.選擇評價方法,定性、定量評價;

5.提出安全管理對策措施及建議;

6.作出安全驗收評價結論;

7.編制安全驗收評價報告等。


八、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害因素


1.化學因素:包括生產性粉塵和化學有毒物質。生產性粉塵,例如矽塵、煤塵、石棉塵、電焊煙塵等。化學有毒物質,例如鉛、汞、錳、苯、一氧化碳、硫化氫、甲醛、甲醇等。


2.物理因素:例如異常氣象條件(高溫、高溼、低溫)、異常氣壓、噪聲、振動、輻射等。


3.生物因素:例如附著於皮毛上的炭疽桿菌、甘蔗渣上的真菌,醫務工作者可能接觸到的生物傳染性病原物等。


九、防火基本技術措施


1.以不燃溶劑代替可燃溶劑。

2.密閉和負壓操作。

3.通風除塵。

4.惰性氣體保護。

5.採用耐火建築材料。

6.嚴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

8.抑制火災可能發展的規模。

9.組織訓練消防隊伍和配備相應消防器材。


十、防爆基本技術措施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嚴格控制火源。

3.及時洩出燃爆開始時的壓力。

4.切斷爆炸傳播途徑。

5.減弱爆炸壓力和衝擊波對人員、設備和建築的損壞。

6.檢測報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