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算作《水滸傳》前身的《大宋宣和遺事》開篇就有忠君思想的灌輸,而且和陰陽聯繫起來,弄得玄而又玄,虛而又虛,使得一些老百姓不得不信。而《水滸傳》發揚了這種忠君思想,“反貪官不反皇帝”,讓他們有了“忠義”的旗號,也讓他們得以順利招安。

《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大宋宣和遺事》開篇寫道:“茫茫往古,繼繼來今,上下三千餘年,興廢百千萬事。大概光風霽月之時少,陰雨晦冥之時多;衣冠文物之時少,干戈征戰之時多。看破治亂兩途,不出陰陽一理。中國也,君子也,天理也,皆是陽類;夷狄也,小人也,人慾也,皆是陰類。陽明用事的時節,中國奠安,君子在位,在天便有甘露慶雲之瑞,在地便有醴泉芝草之祥,天下百姓,享太平之治;陰濁用事底時節,夷狄陸梁,小人得志,在天便有彗孛日蝕之災,在地便有蝗蟲饑饉之變,天下百姓,有流離之厄。這個陰陽,都關係著皇帝一人心術之邪正是也。”把天下治亂和陰陽對照來看看似有些道理,其實大謬不然。治亂只是相對的,而陰陽雖然也是相對的,但概念要大得多,可以大到套用一切事物。簡單地把治亂用陰陽來解釋,無異於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還不算,又有把中原或中原地區的人們視為陽,把少數民族聚居地或少數民族視為陰的觀念,本身就存在著民族偏見,是不對的。還說天下興亡寄託在君主一人身上,皇帝心術邪正直接關係陰陽變化。究其實,還是在強調皇帝“君權神授”的正當性,強調皇權的不可違抗性。如果天下大亂,那就是君主心術不正了,接著書中舉了堯、舜、禹、湯、桀、紂、武、幽、陳後主、隋煬帝、李世民、唐明皇等人的例子,有明君,有暴君和亡國之君,通過一些歷史事實來佐證君主的言行、道德對天下的影響。

《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一國之君確實有著道德楷模的作用,也有著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天下理想,可是,老百姓並非無能為力。當遇到暴君的時候就會追隨諸侯或者起義者推翻暴君的統治,迎來又一個新的君主。君主可以不斷變換,直到老百姓以為那個君主是明君。開篇已經說到的“衣冠文物之時少,干戈征戰之時多。”說的倒是事實,戰亂多和平少,是不是可以反推,明君少而昏君、暴君居多?

《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以君主為天下主宰,以一人為天下興亡根基,確實不具備民主以及民本思想,書中申明蔡京、童貫之惡,就是為了說明奸臣亂政,而非皇帝壞了事,這就為《水滸傳》保皇權,“反貪官不反皇帝”的主題奠定了思想基礎。

《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水滸傳》中宋江殺惜之後逃到柴進莊上,就有了等待招安的思想。第一個向他提出招安的是武松,當然後面反對招安很激烈的人物就有武松。大家都看到滿朝文武不敢說真話,都被奸臣們嚇怕了。四大奸臣把持朝政,矇蔽聖聰,以至於到了遼兵犯境,徽宗竟然毫不知情的地步。更為可笑的是,童貫兩敗梁山泊,高俅三敗梁山泊,居然都被他們幾句謊話矇混過關,都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說不定他們借征討水泊梁山之際,還發了一筆橫財呢!

宋江把晁蓋排擠出局以後,按照自己的忠君思想,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打著“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其實還是維護皇權。“忠”就是忠於皇帝,“義”只是用來籠絡弟兄們的幌子,其實還是強調“申大義於天下”的“義”。這種思想在宋江遭遇的“九天玄女授天書”故事中有所體現,九天玄女對他說:“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宋江借神道宣揚自己的忠君思想,“替天行道”中的“天”就是皇權,要替皇權行大道,還要“全忠”,不能有任何對君主不利的反心,更要“仗義為臣”,並非“兄弟仗義”。至於“輔國安民,去邪歸正。”則是說要做輔國之臣,不能做亂臣賊子,要去掉自己身上的強盜邪氣,歸順王道正統,或者理解為去掉貪官汙吏形成的歪風邪氣,弘揚朝廷正氣。這些話從九天玄女口中說出來,再由宋江宣揚出去,就有了神諭的色彩和意義,不由得那些弟兄們不聽。

《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宋江因為宣揚九天玄女授天書的故事而成為權力神授的首領,受招安之後,有用“義”來要挾大家,讓大家一起跟著他為朝廷賣命。當水軍頭領提出反了朝廷的時候,宋江以死相逼,兄弟們只得作罷。

忠君思想的由來並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的。老百姓見慣了王朝更替,也見慣了興廢百年事,對於誰當皇帝他們不感興趣,只對於自身是否幸福安康感興趣。他們大多隻專注於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對於王權和姦邪只在茶餘飯後說說而已,或者在書場聽一聽說書人的說唱,以此瞭解一下天下大事。借用元曲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始終是帝王和官僚的稅收來源,也是最底層受壓迫最深的那一群人。只讓他們知道君主的心術邪正影響天下,而不讓他們知道擺脫自身困境的道路,確實有些愚民的意味。

《大宋宣和遺事》與《水滸傳》的忠君思想


書會才人編成的小說,就是要說興廢事,藉以諷諫,讓觀民風得失者採集上去,讓當政者深以為戒。其實,沒有當政者會以之為意的。任憑書會才人們怎麼在作品裡表達忠君思想,皇帝才不管呢,也不知道。書會才人們賣力地表達“忠君”還有一點小心思,就是讓作品逃過審查者的眼睛,順利通過審查,保證自身安全。不然,下場是很慘的。即便如此,《水滸傳》還在明清時期被列為禁書,一禁再禁,怕遺毒甚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